茶園裡的繁星,魯冰花栽培有學問 增進地力收成豐,金黃花海超吸睛

緊鄰聯合大學的苗栗八甲茶區

緊鄰聯合大學的苗栗八甲茶區,茶農種植黃花魯冰作為冬季綠肥,每年2~3月黃澄澄的花海在田野中非常壯觀。(照片提供/苗栗場)

文/楊雋珩 攝影/吳尚鴻

每年2~3月,有「客家母親花」之稱的魯冰花盛放於臺灣北部鄉間茶園,為黛綠茶叢染上一片金黃,美不勝收,吸引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其實栽植魯冰花,不僅可營造花海景觀,對改善土壤質地、養分回收、雜草控制更是卓有貢獻。到底如何栽種才能彰顯魯冰花的綠肥功能?茶園與水田施作須注意哪些細節?黃花、白花、紫花的差異在哪?看完這篇,想必魯冰花的魅力成因和各種栽培知識都難不倒你了。

「魯冰花耐寒、耐旱、耐酸性土壤、耐貧瘠,一直是北部茶園冬季綠肥的最佳作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苗栗場)農業推廣課助理研究員張訓堯表示,魯冰花學名為羽扇豆(Lupin,學名Lupinus spp.),屬豆科植物,根系發達、具固氮能力,是臺灣早期茶樹氮肥的主要來源。半世紀以前化肥尚未普及,許多茶農皆會利用採收冬茶後的茶樹休眠期栽種魯冰,再於採春茶前耕埋入土,最常見的黃花品種係由日本人於1920年代引進。

老字號的茶園綠肥首選 固氮保溼,增加有機質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茶作技術課助理研究員劉秋芳補充,魯冰原產地是歐洲地中海,開花需冷涼氣候,早期茶改場針對數百種魯冰篩選馴化,「最終發現黃花魯冰在茶園的生長勢最好,便隨著茶產業重心的北部向中南部推廣。」據文獻記載,全臺魯冰花海面積在1950年代曾達8千公頃,而後逐漸被便宜、省工的化肥取代,1964年已大幅降至2千多公頃,直到近年農政單位積極推動永續農業、茶園友善耕作趨勢,百利無一害的魯冰花綠肥才又躍入眾人視野。

談到魯冰最重要的固氮效益,張訓堯和劉秋芳說明,茶樹為高需氮作物,魯冰第一點,其根部有根瘤菌共生,可自空氣中固定游離氮、增加土壤中的氮素供給,並分泌酸性物質如檸檬酸(Citric Acid),提升土壤中的磷被植物利用的效率,減少肥料施用和流失,「平均每公頃茶園可提供40公斤氮肥,如以成木茶園(茶樹第4年以上)1年約需400公斤氮肥計算,種植魯冰起碼能貢獻25%、約100公斤氮肥量。」

苗栗場助理研究員張訓堯
苗栗場助理研究員張訓堯提到,魯冰花為輪生總狀花序,蝶形小花次第堆疊排列,好像一座座金寶塔,蹲下去平視或仰角拍攝更有層次感。(下圖提供/苗栗場)

第二,魯冰屬直根,主根根系超過20公分,可深入土壤,提升深層養分吸收,花開翻埋入土後,又可增加土壤中粗大有機質,「平均每公頃茶園可提供2,250~5,000公斤鮮重的有機質材料,新植茶園更可達2萬公斤」,有效改善土壤質地和生物相,茶園土壤疏鬆、不積水,有利茶樹根部發育;第三,茶園通常位在排水良好的坡地,種植魯冰可於雨季保護土表,降低水土流失,乾旱時亦能保溼,生長期間減少其他雜草成長機會,更降低除草成本。

魯冰喜好陽光、耐酸,因茶園多處坡地
魯冰喜好陽光、耐酸,因茶園多處坡地,排水良好又是酸性紅土,相當適合魯冰生長。
魯冰紫花(上圖)及白花品種(下圖)
魯冰紫花(上圖)及白花品種(下圖),在茶園營造花海不若黃色品種搶眼,且白花花穗較短、看起來較稀疏,對浸水最敏感,容易有病害。(照片提供/苗栗場)

時間空間決定效益 水田施作務必加強排水

種植魯冰好處多多,不過劉秋芳提醒,「魯冰的綠肥效益,端看你種的時間和給它的空間而定。」魯冰從播種至盛花期需60~70天,方可迎來地上部養分累積最高峰的階段,倘若太早耕埋,綠肥效果打折。而茶樹越幼小,魯冰在茶行間生長的空間越大越高壯,反之越低矮,產生的氮肥也有茶樹年需求量25%~10%的差距。

但無論出發點是為了綠肥栽培或花海營造,比較臺灣3種常見的魯冰綠肥品種黃花、紫花、白花,劉秋芳解釋黃花始終是推廣首選的原因在於,一般魯冰皆適合種在pH4.5~7的酸性土壤,「不過黃花最耐酸可到pH4,也最耐各種病害。加上黃花低溫需求較低,相同氣溫條件,黃花的寶塔狀花序大小和開花量都更優於紫花、白花。」

尤其黃花亮度高,與茶園綠葉相襯的顏色對比更明顯,花海吸睛效果最強,相形之下,紫花與白花就沒那麼顯眼。「特別白花很搞怪(káu-kuài)!」張訓堯笑稱,「它怕浸水、需肥性又高,假如溫度不夠低,它的花穗抽不長,看起來花序短短胖胖,模樣就很土!紫花的生長特性就大約介於黃花、白花間。」

如何聰明做好魯冰栽培管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張訓堯根據輔導經驗分享三大面向,和在茶園、水田施作時應注意的實務技巧。

第一點環境,建議在自然低溫的冬季10~12月播種(預期12~2月開花),且魯冰性喜陽光,區位選擇應避免鄰近竹林、建築物等有遮蔭處,以免延遲生長。第二點土壤,應選擇排水良好的砂土、砂壤土及團粒構造良好的壤土,「若是水田栽培,因為魯冰不耐淹水,不適合黏重的水稻田土壤,一定要採取高畦、田邊溝等加強排水的配套措施。」第三點種子,以購買當年採收、發芽率高的新鮮種子為佳。

剛播種忌過度給水 適度施肥締造壯麗花海

掌握三項基本概念後,魯冰種子每公頃的建議播種量,傳統茶園更新期為15公斤,機械化採收茶園為20公斤,水田為40公斤。種子灑下去後稍微翻耕,「但不能太深,因為魯冰和豆科種子一樣很會吸水,如果埋太深、水分含量高,種子容易太溼爛掉。同樣道理,播種時機和播種後的水分管理相當關鍵!」他指出,茶園播種後,可以噴灌、滴灌設施給水,若在土質較黏重的水田播種則不給水;再者下次給水時間大約是魯冰長出3片葉之後,即前兩週忌過度給水,以免影響成活率。

「觀察天氣很重要,在水田播種特別要參考前後的氣象預報,提早規畫整地事宜。播種前的兩週要事先把畦做好,讓表土是乾、鬆軟的狀態,這樣的溼度,再把種子丟下去覆土即可。最好也能預期播下去後的兩週都是乾爽天氣,1週後種子自然陸續萌芽。」

假如期間不幸遇上大雨或手癢澆太多水,土壤表面結皮,形成不透氣硬實土壤,種子無法呼吸、突破結皮發芽,就容易腐爛死亡。「因此魯冰剛種下去,水田不澆水、茶園要澆水,這是農友最需要注意的。」

當魯冰小苗持續茁壯,張訓堯建議施肥部分,若田區初次種魯冰,土壤中尚無根瘤菌固氮,農友可在幼苗期酌施氮肥,後期適度增加磷鉀肥。他強調,即使魯冰根部有根瘤菌共生,但新植魯冰固氮力有限、自身生長也需要氮肥,如果初期施肥不足,無法獲得最佳生長營養,魯冰植株容易低矮、提早開花,羸弱的花姿到後期很難呈現壯觀的花海地景。

對此,在播種前處理時,他提供一個接種根瘤菌促進生長的小訣竅。方法是取魯冰種子和已種過魯冰的土壤重量比例1:2,將兩者均勻混合後撒播,覆土不超過1.5公分,拌種時切記只加少許水,就能有效增加土壤中的固氮菌,幫助魯冰後續生長。

茶樹生命中的童伴角色 以幼木、機械茶園最適合

目前常態種植魯冰綠肥的地區,主要分布苗栗以北的木柵樟樹步道茶區、桃園龍潭大北坑茶區和苗栗市八甲茶區,面積從3公頃到十幾公頃不等,也有零星農友與苗栗場合作水田栽培試驗。

如果想嘗試在茶園栽培魯冰,機械採收茶園會比傳統茶園更適合營造魯冰花海。因前者茶樹行距至少1.6公尺,空間、光照充足,可撒播更多種子,若是行距約1.2公尺的傳統茶園,僅適合在茶園更新、茶苗幼木期(茶樹新植第1~4年)種植,一旦茶樹茂密生長,走道空間變狹小、光線不良,魯冰容易徒長不開花。

茶改場助理研究員劉秋芳比喻
茶改場助理研究員劉秋芳比喻,魯冰就像茶園生命週期裡陪伴茶苗成長的好朋友,最適合種植的茶園是正值更新期、幼木期的茶園。

「如果是成木茶園,但已到臺刈階段(自茶樹基部離地6~9公分處水平剪枝,使長出新枝,多為茶樹極其衰弱時的更新手段)也適合種魯冰,因為那時的茶樹怕曬,魯冰可發揮遮蔭效果。」

像小豆子的魯冰種子很會吸水
像小豆子的魯冰種子很會吸水,播種時若加太多水,反而容易腐爛,農友常納悶怎麼常澆水卻不發芽,就是這個緣故。

劉秋芳形容,魯冰的角色就像茶園生命週期中短暫陪伴茶樹童年的一個好朋友,「等茶樹長大後,就不該看到它囉,如果一直持續,反而表示茶園管理有問題。」或者說,茶園主應想清楚栽培魯冰的多元目的中,何者為主、何者為副,從茶園管理的主軸出發,取得平衡點。 如果要的是綠肥功能,就盡量讓魯冰生長久一點,開花結莢多一點,即使因配合採冬茶得延至12月種魯冰,劉秋芳建議,若可等3~4月採完春茶後再耕埋,氮肥貢獻量更高;如果主要期待的是花海的吸客功能,考量點就少一點。

楊敏珠的青心大冇茶園已是第4年種植魯冰花作為綠肥
楊敏珠的青心大冇茶園已是第4年種植魯冰花作為綠肥,機械化採收的茶行距寬1.6公尺,魯冰花生長空間和光照充足。圖為正在發育的魯冰花幼苗。

苗栗八甲復興百年茶業 石虎現蹤生態茶園

位在苗栗市南勢里的八甲茶園,早期是苗栗重要的紅茶產區,丘陵密布、酸性紅土的天然環境極適合生產茶葉,1950年代茶園曾接近上百公頃,後因工業化發展式微,直到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臺中分局自2016年起,攜手茶改場、苗栗場、苗栗市農會等單位推動茶園復耕,輔導茶農種植魯冰綠肥,逐漸打響「貓裏紅」品牌知名度,每年初春盛開的金黃花海,也成為聲名遠播的季節限定美景。

「2019~2020年花海面積最大,有10公頃,其中一塊是整片5公頃平地茶園,花海營造效果極佳,近年面積剩約5公頃,且應該還會再下降。」張訓堯解釋,畢竟八甲茶區推動復耕7年、面積已經恢復至40多公頃,如今幼木期茶園已寥寥無幾。

今年第4年種植黃花魯冰的八甲茶農楊敏珠大姊即表示:「很可惜,明年等我的茶樹已經很大株,我就沒辦法再撒了。」家族茶業傳承三代、自產自製自銷的她與家人合力經營4公頃茶園,她盛讚,自從種了魯冰,除了綠肥的優點說不完,更為她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楊敏珠
楊敏珠(右)笑稱,「綠葉就是需要黃花陪襯才美」,種植魯冰綠肥讓她的茶園雜草少了、氮肥多了,許多嬌客也固定造訪。

「魯冰一種,土壤一鬆,我的田區開始出現很多大蚯蚓,蚯蚓一多,就和茶園周圍的次生林跑出一個食物鏈來啦。」4年來,她與研究單位合作架設生物監測相機,拍到高達8種保育類動物進入茶園覓食,包括白鼻心、食蟹獴、珍貴的石虎母子等,友善茶園與生態共好的意義非凡。比較沒轍的是,「還有很多野兔,很喜歡在茶叢跳來跳去,今年種的魯冰已經被牠們吃掉快10行。」

她強調,「種魯冰一定要避開我們做茶的時間,像去年尾我們還有採東方美人,撒播魯冰的時間就比較晚,加上今年1月又乾又冷,魯冰就長得慢。」3月初開花,其實離3月底春茶前的耕埋作業十分緊湊。

永續觀光有賴深度經營 賞花別誤踩幼小茶苗

種植魯冰為茶園生產和生態帶來正面影響,又提供在地休閒農業發展契機,吸引遊客親臨產地休憩,張訓堯期許,雖然魯冰盛花期僅延續數週,但假如地方政府持續協同在地團體,打造涵蓋綠肥宣導、客家文化、環境教育的深度花海遊程,使遊人不僅賞花,也橫向探索更多地方特色產業及人文風情,才有望提升農村旅遊的回頭率。

「魯冰素有客家母親花之稱,象徵自己很刻苦犧牲來照顧家庭,就像魯冰花在很茂盛時被打下去讓茶樹長得更好。這些文學、文化意涵,連同茶區的歷史脈絡,未來都應一併傳達給遊客,讓花海不只是一次性活動,而能永續經營。」

他與劉秋芳也提醒,歷年魯冰花季最讓茶農感到困擾的是,經常發生遊客走入茶園拍照,只認得魯冰花卻誤踩腳邊茶樹幼苗的憾事,讓茶農事後須進行補苗。期許未來活動單位在動線規畫或事前宣導上能做得更細膩,一起建立遊客對於茶園魯冰的賞花教育,或許更能迎來賓主盡歡的結果,讓金黃色的魯冰花搖曳在更多茶園,療癒旅人身心。

每年春季苗栗八甲茶區旁的魯冰花海
每年春季苗栗八甲茶區旁的魯冰花海,總吸引許多遊客到此賞花海、品好茶,藉由跨域整合,期待未來進一步活絡在地茶產業新價值。(照片提供/苗栗場)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3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