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宜花東綠野仙蹤 認識新興綠肥滿江紅,流連縱谷花花世界

花東縱谷冬季休耕稻田的花海景色美不勝收

花東縱谷冬季休耕稻田的花海景色美不勝收,臺東鹿野二層坪水圳橋下的波斯菊花海地毯,也是熱門的打卡點之一。

文/楊雋珩 攝影/吳尚鴻、林靜怡

春節期間行經花東縱谷,放眼所及常是一大片黃澄澄的油菜花或迎風搖曳的波斯菊花海,藍天白雲下的稻田,化身七彩燦爛的立體畫布,叫多少經過的大小朋友不由得慢下腳步,心醉神迷。

從花蓮壽豐、鳳林、玉里、富里,到臺東池上、關山、鹿野等鄉鎮,每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糧署東區分署免費提供東部地區農會與農民領取油菜、埃及三葉草、苕子、向日葵、百日草等綠肥作物種子,撒播在冬季休耕的水稻田間,除了是維護農田地力最經濟有效的措施,也為鄉村田園增添無限風光。

鏡頭轉向另一塊良質米產區宜蘭,以往習慣於二期作休耕期種植田菁綠肥的稻農,自2022年1月起,也多了一項更減碳的新選擇:滿江紅。經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蓮場)試驗證實,水生蕨類植物滿江紅不但固氮效益佳,更有減少碳排放的功能,因此被農糧署增納入「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生產環境維護可種植綠肥項目。無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油菜花,或漂浮在水面上的迷你滿江紅,這些東部農地上的美麗花草,都是滋養農田和人們心田的大功臣!

宜蘭位處東北季風迎風面,一進入秋冬總有下不完的雨,因此一年只種一期作,稻農2~3月插秧、6~7月陸續收割稻穀,二期休耕往往習慣種植田菁作為綠肥,但田菁只種約2個月就耕鋤,農民怕長雜草,從9~10月開始湛水養田,直到翌年2月放水翻土春耕。

休耕綠肥大宗田菁 湛水讓肥分大流失

期間屬於豆科植物、含氮量高的田菁,原所能供給的肥分會逐漸隨泡水流失、釋放到空氣中,植株分解醱酵過程也會產生甲烷、氨氣等氣體,讓空氣中飄散一股濃濃的臭水溝味。但錯不在田菁,「田菁是很好的綠肥,使用在其他旱田都很OK,會冒出大量甲烷是泡水的緣故。」花蓮場作物環境課土壤肥料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倪禮豐強調,田菁根部的圓球內有許多根瘤菌,可將空氣中的氮轉換成氮肥留存在土壤裡,實測每公頃可產生超過100公斤氮肥量。然而,農民撒播田菁種子,約2個月、長到及腰高度後,就會打進土裡,「好不容易累積的肥分,經過大半年湛水休耕,又流失的差不多了。」農人習以為常的做法,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呢?

花蓮場近年在農友田區試驗滿江紅綠肥
花蓮場近年在農友田區試驗滿江紅綠肥,成效良好。圖為研究員置放的透明玻璃箱,可蒐集監測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量。

於是2018年,在有青農建議休耕綠肥選項應新增滿江紅後,花蓮場從2019年開始在宜蘭、花蓮選取6處試驗田區繁殖本地品種的羽葉滿江紅(Azollapinnata)。配合宜蘭地區二期休耕時序,7~9月施放,每分地1.4公斤種子,只需約2個月就能完全覆蓋田區。

「滿江紅是水生蕨類,有些品種碰到低溫會轉紅,羽葉滿江紅則主要是綠色、會變黑。最特別的是,滿江紅葉片裡的小氣室(空腔)內有藍綠藻共生,有固氮的作用。」不僅如此,倪禮豐說明,滿江紅生長期間利用太陽能行光合作用,回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生產大量生質量,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

倪禮豐指出,田菁是很好的綠肥作物,不過針對湛水長達半年的宜蘭地區,滿江紅綠肥效益更佳
倪禮豐指出,田菁是很好的綠肥作物,不過針對湛水長達半年的宜蘭地區,滿江紅綠肥效益更佳。

而且因滿江紅是水生植物,泡水不會分解,釋出的甲烷等溫室氣體量,比種植田菁後再湛水更少。以慣行水稻操作模式進行兩者的比較,栽種滿江紅比田菁,每公頃可減少約23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若再搭配稻草分解菌使用,減少碳排量再上看30公噸,省肥又減碳,滿江紅可說是一兼二顧。

滿江紅綠肥減少碳排 更省下肥料成本

據花蓮場研究,栽培滿江紅時土壤溼潤固然可存活,但水位須保持至少3公分才能繁殖,因此以天然降雨、地下水源充沛,且不屬於地下水管制區範圍的田區較適合。

農友收割完一期作準備栽種滿江紅前,倪禮豐建議先輕度整地、曬田一個月,之後浸水施放滿江紅,等到翌年2月插秧前再翻入土中。施放量大概一分地撒2公斤。「滿江紅類似藻類,生長速度快,不太需要照顧就會自己擴散,磷肥越多長越快,有光照更好。簡單來說只要環境適合,就是倍數生長。」以田間試驗觀察滿江紅倍數生長期約7天(7天長一倍)為準,一分地約1,000平方公尺,是2的10次方,即70天後一開始撒下的滿江紅就能放大1,000倍,「本來頭幾週農民還看不到什麼,越到最後幾週都驚訝,哇怎麼突然長這麼滿!」

滿江紅為水生蕨類植物
滿江紅為水生蕨類植物,部分品種遇到低溫會變紅而得名,不超過1公分寬、互生的三角形葉片空腔中有藍綠藻共生。

目前已知滿江紅最少可提供下期作水稻每公頃30公斤氮肥,相當於一期作所需氮肥總量25%,足以取代基肥施用,花蓮場數據甚至曾記錄到高達60~70公斤的氮肥量。

滿江紅只要環境適合就會快速倍數生長
滿江紅只要環境適合就會快速倍數生長,花蓮場在三星地區的滿江紅保種田幾乎已被滿江紅完全覆蓋。

宜蘭縣五結鄉花卉產銷班班長簡萬登,自2019年二期作開始參與花蓮場滿江紅栽培試驗,他也提到,在肥分效益上,滿江紅綠肥、未添加化肥組,最終平均每公頃稻榖產量達7,000多公斤,超過平均值6,000公斤,讓他相當滿意;對照組有添加化肥,最終產量則有8,000多公斤。「種滿江紅有肥,種田菁沒有肥,因為田菁差不多7月底撒、9月打下去,泡水泡到養分都沒了。」自從認識滿江紅綠肥,簡萬登很快就被這小巧的水生蕨類收服,為了留種,家中浴缸也自行培養著一小片滿江紅。

因綠肥成效良好,2022年1月農糧署將滿江紅增納入休耕獎勵綠肥項目,每公頃給付4.5萬元。欲申請的農民,滿江紅覆蓋率須占田區面積50%以上,且不得種植其他作物及從事經濟活動或事業生產,假如管理不善,出現再生稻、雜草、福壽螺等病蟲害,也不核予獎勵。倪禮豐表示,目前花蓮場仍在持續進行有關滿江紅繁殖特性、有機質和氮肥供給與減碳效益的實驗,不過初步成果相當不錯,因此十分鼓勵有意願的農友嘗試,「現在比較麻煩的是福壽螺的問題。」他說,試驗田的滿江紅有幾次種下來都是被福壽螺吃掉,提醒農友施放種子時,同步施用福壽螺防治藥劑。

冬季漫遊縱谷花海季 稻草大猩猩出沒富里

從宜蘭向南行,空氣新鮮、水質潔淨的花東縱谷,同樣是良質米適栽區域及全臺有機米生產重鎮,各鄉鎮農會每年利用冬季休耕田區栽種觀賞花卉與油菜花等綠肥,絞盡腦汁呈現融合當地產業與人文特色的花海景觀。從早期涵蓋縱谷六鄉鎮吉安、玉里、富里、池上、關山、鹿野,綿延百公里的「大地畫布」帶狀廊道,到近年凝聚地方能量,串連農村社區共同創作、注入體驗教育內涵的豐富遊程,多采多姿的農遊發展姿態,是金黃稻穗低垂的時節之外,也不容錯過的稻鄉風采。

富里鄉農會每年冬季都會在羅山展售中心前的空地舉辦稻草藝術季
富里鄉農會每年冬季都會在羅山展售中心前的空地舉辦稻草藝術季,在地農民利用收割下來的稻稈完成大猩猩、恐龍、鯊魚等裝置藝術,搭配四周繽紛的綠肥花海,吸引非常多遊客造訪。

以舉辦稻草藝術季聞名的富里鄉農會為例,維妙維肖的可愛稻草動物搭配青山環抱的花海地景,2019年初次辦理第一屆即大受好評,成功創造富里旅遊的行銷口碑。

目標打造寓教於樂的最佳戶外原野教室,農會連續4年利用羅山展售中心前約1公頃的空地,與在地農民、地景藝術家、竹藝家、社區和國中小學合作,運用稻稈、竹子、漂流木等素材,巧手打造約20座栩栩如生的稻草裝置藝術。歷年展出作品包含讓遊客津津樂道的巨無霸大猩猩、侏儸紀恐龍系列、龍貓車站,和今年主題「動物迷蹤—海底世界」的小丑魚、燈籠魚、章魚妹等,獨樹一幟的海洋系稻草創作讓遊客搶著合影。展區四周也規畫有可食地景如萬壽菊、迷迭香、檸檬香茅和油菜綠肥花海等,讓民眾深深驚豔,富里這群「被務農耽誤的藝術家」,每年都能帶給大家不一樣的驚喜。

水稻秧苗品種多 池上綠肥花海較分散

占地2.45公頃,位於池上鄉農會觀光米廠旁的四季花海園區,全年皆有專人栽種金盞菊、薰衣草、矮牽牛等不同花種,空間利用兼具賞花遊憩、藝文展演、食農教育等功能,值得一遊。假若想欣賞廣闊無垠的花海,池上鄉農會農事指導員王致遠表示,開車駛過池上鄉臺九線公路旁的稻田,更有機會看到成片油菜花田。

池上的綠肥作物主要是油菜花,除了作為綠肥,有些農家也會採來食用和販賣
池上鄉農會農事指導員王致遠提到,池上的綠肥作物主要是油菜花,除了作為綠肥,有些農家也會採來食用和販賣。

「池上的綠肥作物主要是油菜、白玉蘿蔔和芥菜,農友大約12月中割稻完,1月初種下油菜種子,剛好1個月後到春節差不多進入盛花期,所以每年多半是農曆年前一週和過年那週的花海最漂亮。」不過他分析,因池上稻米栽種品種較多元,農民準備整地插秧的時間點不一,加上降雨量較少,池上的冬季綠肥花海營造並沒有那麼明顯。「池上米的品種主要有高雄139、高雄147、台梗2號、越光米4種,農友配合秧苗場育秧、出秧時間,拿到秧苗後須盡快作業,4種米的插秧時序,從1月份越光米到2月中旬後的高雄147,都不一樣,所以比較沒辦法掌控等待綠肥花開、耕埋的時間。」

關山鎮農會休閒旅遊部主任彭衍芳也呼應,尤其農曆兔年因為過年較早,二期作與下期作間隔時間甚短,「今年農民綠肥種不多,即使有種,也都來不及看到花就打掉了。」倒是舊輾米廠改建的農會休閒旅遊中心(又稱米國學校)旁的空地,已連續3年精心布置大型稻草迷宮,讓地景藝術的感官震撼力更強、更好拍,也多了闖關趣味,颳起一陣關山旅遊風潮。

池上鄉農會的四季花海園區位在觀光米廠對面
池上鄉農會的四季花海園區位在觀光米廠對面,民眾可在米廠參訪池上米歷史後,再到園區欣賞花卉饗宴。

其實又被稱作米國學校「校長」的彭衍芳,從十幾年前開始參與關山花海季地景營造,點子特多的他,歷年來「作品」不少。2013年,他想出以混色波斯菊構圖徵稿的形式,向農民承租20公頃田區進行大地畫布花海工程,最終成果的「少女聞香圖」一炮而紅。由高處向下俯瞰,紅、粉紅、黃、白波斯菊相間的鮮豔色塊,描繪出一位少女手捧著一碗香噴噴白米飯嗅聞的神態,連遠方關山小鎮的美景也盡收眼底。

油菜花田
每年1~3月行經花東縱谷的玉里、富里、池上、關山一帶,道路兩旁一望無際的油菜花田燦爛盛開,令人屏息讚嘆。

校長奇想創造三贏 來關山挑戰稻草迷宮

近年彭衍芳改變路線,在米國學校旁改種成片整齊的波斯菊、向日葵、油菜花花海,至於2020年稻草迷宮橫空出世,背後其實有個很實際的出發點和他一貫「堅守農業本質,創新農業價值」的核心精神。

「我想幫農民解決不能焚燒稻草後,成堆稻草無處去的問題,也想透過稻草迷宮告訴大家,稻草是很有價值的。」彭衍芳回憶,自從政府頒布新環保政策,禁止稻農收割稻作後焚燒稻草,以降低空氣汙染,他便思考,稻草自古以來作為農家生活、農業的天然有機材料,用途極廣,例如可供果農敷蓋果園地面抑制雜草;或用於覆蓋河床裸露地減少揚塵,利用稻草的人和稻草本身不該被社會大眾汙名化,重點是能否搭建一個讓稻草資源有效匯聚及利用的平臺。

米國學校校長彭衍芳
米國學校校長彭衍芳對推廣農村旅遊很有想法,努力在歷年的花海地景營造同中求異,也設計多種稻米文化的食農體驗遊程。

「我想到農會可以在關山稻田大量收割時,把稻草蒐集到某個地方堆置,在果農和菜農需要時再慢慢消化出去,而既然我們每年都會布置花海,何不拿稻草來做稻草迷宮?」於是2020年,他將巧思化為行動,向農民收購、捆紮了800捆重達50公斤的稻草捲搭建迷宮。隔年規模再擴大,加碼購置3,500捆並設置障礙關卡,另在迷宮圍牆周邊栽種百日草點綴。

關山鎮農會將農民收割下來的稻草
關山鎮農會將農民收割下來的稻草,綑紮成稻草捲搭建成迷宮,為農民解決稻草去化的困擾,也達到觀光效益。

彭衍芳提到,雖然目前關山鎮農會收購的稻草量,僅占全鎮稻草總量一小部分,但已達到他的初衷,既解決焚燒稻草問題,又成功吸引遊客駐足「拈花惹草」,為農村帶來許多正向循環。畢竟花開花落終有時,如何善用綠肥作物和其他農產業資源,傳遞每個地方無可取代的特色,創造對土地、在地人、遊客三贏的旅遊價值鏈,或許是農村盛開的花海風景中,隱藏在風裡扣問的花語吧。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3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