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麥「台中7號」中間粒型、種仁收穫比率高 今年入冬可望技轉種植

國內種植苦蕎主力品種「台中2號」(右)籽實細長平滑,加工脫殼不易,種仁取得比例低;新品種「台中7號」(左)籽實為短胖的中間型,取得種仁比例為45.5%,比「台中2號」增加7.7%。(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國內種植蕎麥可略分甜蕎、苦蕎兩類,其中苦蕎因種殼與種仁黏接緊密,脫殼不易,收穫也會大打折扣。因應產業需求,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育成蕎麥「台中7號」,今年3月命名,粒型為中間型,設備脫殼效率較佳,取得種仁比率比舊有品種「台中2號」高,達45.5%;業者台灣黃金蕎麥公司申請技術移轉廠商審查已在11日完成,預估順利可在今年入冬產季開始種植。

國內蕎麥種植面積為727.81公頃,其中7成種植韃靼種蕎麥(苦蕎),其餘為普通種蕎麥(甜蕎),主要在花蓮縣、桃園縣及彰化縣等縣市栽培。蕎麥麵製作主要以甜蕎為原料,苦蕎因機能性成分芸香苷是甜蕎的20倍,國內栽培多拿來膨發後做茶飲,或是作為食品添加的雜糧穀物使用。

國內苦蕎主要栽培品種為「台中2號」,栽培業者包括台灣黃金蕎麥公司、喜願行及彰化縣大城鄉蕎麥產銷班第三班等,其中又以台灣黃金蕎麥公司種植占比達9成,為最大規模業者。

臺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訓仕表示,苦蕎種子需要經過浸泡、炒、乾燥、脫殼等加工程序,才能取得種仁,因國內目前種植品種「台中2號」種子形狀較為細長,加工脫殼取得種仁損耗較多,台灣黃金蕎麥公司經試驗認為,苦蕎以形狀短胖種子可取得種仁比率較高,因此向臺中場反映需求,由臺中場育種。

林訓仕指出,「台中2號」平均產量每公頃收穫乾燥蕎麥2,010公斤,但加工脫殼取得種仁比率僅約37.8%;新品種「台中7號」每公頃1,950公斤,單位面積產量與「台中2號」沒有顯著差異,但取得種仁比率可達45.5%、將近一半,實際種仁收穫量就會比「台中2號」高。

蕎麥「台中7號」開花植株。台中7號具耐倒伏特性,栽培期間不需灌溉,還有節水效益。(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國內栽培蕎麥主要為冬季裡作,每年二期水稻收穫後的10月下旬至11月初,以撒播方式種植,隔年種植一期水稻前的2、3月間即可收穫。林訓仕表示,蕎麥為蓼科作物,莖桿比禾本科植物柔軟,若2、3月春雨較早來到,蕎麥就可能發生倒伏損失,「台中7號」有耐倒伏特性,且生長期約79、80天,比「台中2號」還短10天可收穫,具早熟特性,更可減少倒伏風險。

林訓仕說,因國內蕎麥種植面積有限,苦蕎加工又有一定門檻,品種不易流通,因此「台中7號」今年3月命名後,即公告非專屬授權技轉,希望盡速技轉業者栽培利用,未來也不會規劃進一步取得品種權;預估臺中場與台灣黃金蕎麥公司可在2個月內完成簽約技轉,今年冬季裡作就可開始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