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盆栽
最近您是否注意到,漫步在街上時,兩旁的服飾店、美容院、診所、餐廳、咖啡店……好像不約而同綠了起來。喝杯咖啡、做個頭髮、買件衣服時,身旁形形色色的植物綠意,無聲無息地沁透到我們的生活環境。從疫情時期掀起萬丈波濤的觀葉植物熱,在退潮回歸平靜之後,正是愛花人欣然入手的時機。
為什麼本來就在花卉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的觀葉植物,突然這麼流行了起來,甚至成為室內設計的重要元素之一?
土雞的飼養期比白肉雞多出一倍以上,成本相對較高,但有抗病力強,皮下脂肪少,肉質富嚼勁等優勢;料理方式也多元,是臺灣民間不可或缺的食材。臺灣自1980年代開始土雞的保種與研究,僅晚於法國。在國際上,土雞會稱為local chicken、country chicken、traditional chicken、native chicken、indigenous chickens等,概括來說,土雞強調在地性、地方歷史與傳統,具種原多樣性及文化意義。
曾幾何時,臺灣人用來祝賀的花禮、公司行號與商店日常布置的花卉,幾乎與蝴蝶蘭劃上了等號。蝴蝶蘭花朵渾圓端莊,形似蝴蝶輕盈飛舞,花序彎幅優雅、排列有序,具有豐富多變的花色與斑紋,更重要的是決定性的關鍵――長達100天以上的觀賞期,綜觀其他觀賞花卉,罕有能與蝴蝶蘭競爭的對手。
大蒜是家庭餐桌上常見菜蔬,富含大蒜素及多種胺基酸,有益人體增強免疫力,擁有久遠的藥食兩用歷史。民眾想居家栽培大蒜,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介紹簡易方式,只要使用餅乾盒等廢棄容器,以市場上可購得的蒜頭做種蒜,就可在家中種植,無須施肥及噴藥,播種後30天就可採收蒜苗,提供料理使用。
在臺灣常見的電信蘭葉片一般為綠色,傳統栽培的商業品種缺乏流行性,因此高雄場近10年來積極開發電信蘭斑葉誘變技術,創造新的品種。目前已育成「高雄1號—曙光」,能適應簡易網室栽培模式,葉片的葉斑顏色會隨其成熟度及光度轉變,介於黃綠斑至黃斑。
廢棄果樹的修枝木材,可以轉化成療育木炭盆栽,國內業者「木酢達人」開發相思樹、龍眼木炭,作為植物的盆栽器皿,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進一步研究發現,木炭盆栽除了可美化環境,擺放木炭盆栽的密閉空間,每立方公分空氣可產生約200個負離子,具有淨化空氣、促進民眾健康的潛力。
繁忙壅擠的都市生活圈裡,許多人懷抱著親近田園大自然的渴望。近年來都市農業、綠屋頂、可食地景與陽台種菜等趨勢蔚為風潮,書店裡關於家庭園藝的主題書歷久不衰,以居家種菜技術交流的網路社群版面討論總是熱絡。越來越多人開闢自己家的一方小陽台或屋頂空間作為家庭農場,從中體驗蒔花弄草的樂趣,並在社群上分享收穫品嚐的喜悅。本篇文章將介紹環境因子對盆栽蔬菜生長的影響,與盆栽蔬菜栽培管理基本概念,並整理北部地區容易盆栽栽培的50種蔬菜基本資訊提供一般民眾入門參考。
觀果植物是自然界植物中一大類族群,具有極高觀賞價值,將觀果植物栽培在容器內,使其正常生長並開花結果,若再經藝術化處理,可以形成觀賞價值更高的盆景藝術品。
經營「仰式漂浮」品牌的劉于綺用多肉植物打造夢境,提供人們短暫遁逃、安放情緒的處所;吳孟宇在工作中接觸大量植物,除了開課教授多肉植物組盆技巧,也不定時開放位於苗栗的私家庭院,讓多肉迷互相交流。在夏季尾聲的早上,他們走進臺北一家多肉植物專賣店,用雙手傾注意念,創作出充滿生機、趣味盎然的多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