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水蕹菜大力吸氮 農田逕流水變乾淨 二級保育類彩鷸都來了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試驗證明,以水蕹菜(空心菜)做植生緩衝帶,可有效降低逕流水80%的氮,降低環境負擔,且植生緩衝帶田區全年有水,營造類濕地環境,提供蛙類、鳥類良好棲地,田間甚至有二級保育類鳥類彩鷸出沒,有助維護環境生物多樣性。

新聞
守護生物多樣性!看人類生產地景 如何維繫生態保育功能

為了生產糧食和生活所需,大幅的原野地轉變為人類生產地景,威脅全球生物多樣性。但是,這些人類生產地景,同時也可以是保育生命世界的重要元素。生物多樣性,這個歷經38億年環境磨練的演化產物,正在面臨兵臨城下、遭受十面埋伏、只能做困獸之鬥的存亡之秋。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網路民調隨堂考「生物多樣性」是啥?驚!僅14%答對

522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你知道「生物多樣性」是什麼嗎?推廣了20年,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首次做了認知民調,有3分之1的人聽都沒聽過,另外3分之2雖然有聽過,但真正理解的並不多;全部受訪者中,只有13.8%的人完全答對什麼是生物多樣性,特生中心組長林瑞興說,這項調查讓他們驚覺,竟有高達3分之1的比例,連聽都沒聽過生物多樣性,看來未來仍需好好努力,突破同溫層、爭取認同。

新聞
【值臺灣借鏡】看美洲獅獵捕原駝,紀錄片拍出智利高原生物多樣性

長長的尾巴是貓科動物維持平衡的重要器官,一隻失去尾巴的美洲獅,平衡感受創,將如何在野外生活、狩獵?動物星球外景主持人René、Wayne等人為了尋找一隻麒麟尾的美洲獅,踏上智利的巴塔哥尼亞高原,循著大自然間的食物鏈關係搜索,竟意外與不少稀有生物相遇,將過程拍成《Wild Expectations(中譯野地大搜奇)》紀錄片,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10日在「2019年生物多樣性主題影展」中播映此片。

新聞
林下經濟走出不一樣的路,以山林資源為本,靠山吃山也能永續經營

臺灣擁有將近61%森林面積及豐富生態,不僅是重要的社會資產,同時也是各界極為關注的綠色產業寶庫。政府為了維護森林功能鼓勵造林,但農民僅靠林木收入往往不足以維生,間接導致許多國有林租地造林地疏於管理。農委會林務局於2016年召集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等相關單位成立「林下經濟推動小組」,希望經由研究,盤點出適合於林下經營的森林副產物,以增加農民與山村居民收入。此外,森林周邊地區常是偏鄉所在,因此林下經濟與環境保育、山村振興等議題也有密切關聯。

新聞
對的時間、環境與魚種才真正作功德:魚苗放流前應做那些評估?

只要在國內談到永續漁業資源、保護海洋活動,絕對少不了「魚苗放流」,每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科研單位、民間團體等單位,不定期都會在沿海舉行放流活動,邀請民眾、學生一起來參與,上千萬尾魚苗就隨著一場場活動進入大海,彌補漁業資源量。「但你一定懷疑過,這些魚苗真的有助於復育沿近海漁業資源量嗎?」

新聞
打造冷凍方舟、建立雲端百科,期望保留臺灣5萬9千多種生物資料

林務局強調,臺灣社會對物種知識的潛在使用需求,其實遠比想像中更為多元,未來會繼續在基礎成果上延伸擴展,也鼓勵學術界人員、公民科學家或社會大眾能踴躍參與,充實資料庫,希望能保存臺灣所有野生物種的遺傳物質、建置生命條碼系統、建立每個物種資料頁面及物種照片,提供未來研究、教育、保育、復育及永續利用的重要材料。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蟲農之路】用蟲蟲評估環境、做教育

農田裡最在地的居民就是蟲(泛指地上部各式各樣的昆蟲和蜘蛛)、草(泛指在地草種或人工栽培草種)以及土(泛指土棲動物、微生物和土壤性質),這三者形成密不可分的金三角關係。

新聞
【蟲農之路】我在南埔重新發現牠的好

臺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塑造出各種生態樣貌,從海岸到山區的地形變化也連帶塑造出臺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隨著人們在不同緯度及海拔的發展下,也孕育出獨特及豐富的農田環境樣貌。

新聞
【舞春的食農科普】如果學校裡有一畝田——校田寶可夢

在食農的浪潮之下,除了帶學生們種種菜,體驗作物生長的過程外,還可以從中發現些什麼?校田其實就是學校最好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