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島民觀察
每到炎熱夏天,身體自然就會渴望來杯風茹茶。還記得某年國小暑假全家到西嶼觀光時,正中午被太陽晒昏頭的我直喊想喝冰可樂。「我們小時候哪有可樂可以喝!」父親站在大榕樹下的攤頭前,拿了一瓶黑黑的風茹草茶遞給我,「有井水可喝,頂多熬一鍋風茹加點砂糖,就是人間美味。」
除了過年可以領紅包之外,我最期待的節日就是清明連假。不只有兒童節的活動,還有在這個時節才難得能吃到的「大蛤飯」。大蛤實為淺蜊,盛產於澎湖潮間帶,棲息在柔軟的黑沙泥地中,外觀呈長橢圓狀,殼上有明顯的紋路(成長紋),最大可以長到六至八公分,因此被稱作大蛤。
菜瓜,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絲瓜,但澎湖絲瓜跟臺灣本島肥肥胖胖的絲瓜長得特別不一樣:澎湖絲瓜長著下寬上窄的長條椎形、深綠色外觀,表皮還有十條溝槽與粗厚的外皮。俗諺「澎湖菜瓜──十捻」,十捻音同臺語雜唸(tsáp-liām),除了形容澎湖絲瓜有稜有角的特殊外觀外,更雙關了被嘮叨後的不耐煩感。
17世紀初期,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在臺灣和澎湖群島進行商業活動,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作物,例如仙人掌。原先荷蘭人在澎湖種植仙人掌,主要是作為防禦用途。正因為澎湖位處海峽交通要道,是軍事防衛的重要據點,多刺的仙人掌可以形成天然屏障,在戰爭時期,更被大量種植在軍事基地和據點周圍,起到了阻止敵人進攻的作用。直至現在,走訪澎湖的軍事遺跡,還能看到茂盛的仙人掌。
春寒料峭、乍暖還寒,澎湖的春天偶爾還是會吹起微涼的北風。還記得週末搭晚班飛機回家,頂著寒風鑽進屋裡,正要喊母親一聲時,她早已端著一碗熱騰騰的狗母魚丸海菜湯迎來。母親總是惦記著孩子的喜好,每當知道我要回家後,她便大張旗鼓至市場採買食材,下廚做我愛吃的料理。
每個澎湖人心中都有一道屬於自己的療癒食物,對愛吃的我來說,能療癒身心的美食很多──冰花沙拉、海膽炒蛋、蒸蟹、紫菜冬粉等季節限定菜色,就像是餐桌上的風物詩一般,提醒著我四季更迭。不過若要找一個每次回家都一定要吃到的,那就是被我家暱稱「狗蝦炸」的傳統小吃──炸粿。對炸粿這個名詞感到陌生嗎?
每年冬季是土魠魚洄游至澎湖海域的季節,其身型結實,吃起來不但鮮甜細緻,更因為適度的油脂成為老饕口耳相傳的高級夢幻魚。這時期魚市的話題總少不了今年魚價又如何飆升、土魠拍賣價創新高等等。正是因為這樣的高經濟價值,讓漁民顧不得澎湖冬季的十級風,就算漁船出海被吹得左搖右晃,還是奮力撒網,希望能將「海中白金」一網打盡。
「新正玩三天,上元玩三暝。」澎湖人過元宵比過年還熱鬧,小島居民稱元宵節為「上元」,不同於過年到初三的白天走春拜年,從正月13日起的春節尾聲,人們連續三個晚上為了慶祝元宵而忙碌,各大活動都在夜裡展開,尤其是外垵的溫王宮最為熱鬧。
沿著莒光路往靈濟古寺而去,是金門最繁鬧的中心。如今,穿梭往來的泰半是尋訪古蹟或美食的觀光客,對照攝於1958年的黑白照片:八二三砲戰不久後的後浦大街上,趁著不打砲的雙數日〔註1〕上街採買的阿兵哥們,才是被鏡頭捕捉到的多數主體。
馬祖今年的涼意特別晚到,中秋過後一個月,才終於要添一件抗風薄長袖。由於地形起伏大,在地人多以車代步,四季分明的天氣卻常常讓機車族煩惱──35°C高溫的夏天,午後到傍晚短短的時間內,機車置物箱就可能有蜘蛛結網;冷到會下雪的冬天,只要三五天沒騎機車,發動時間就有得等。至於春天的馬祖呢?常常午後陰雨不定,空氣中充滿溫濕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