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禽
常言「無肉不歡」,雖然從養生健康角度,肉類攝取過多會造成健康疑慮,有些民眾甚至需要嚴格控制攝取量,但沒有肉總讓人覺得「少一味」,為了讓消費者在口腹之慾與環保、健康、宗教等考量取得平衡,市面上甚至出現各種「素肉」,由此可看出「肉」在現代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火雞肉飯常見於各縣市鄉鎮商家及小吃,油亮的雞肉絲搭上香噴噴米飯,再淋上火雞肉湯汁就成為美味的火雞肉飯,常是許多饕客心目中喜愛吃的美食之一,同時也是嘉義地區當地的指標性美食,究竟美食中的主角火雞肉在臺灣是如何生產呢?
養雞不需要高成本,就可以生產雞蛋、雞肉等多種產品,是原鄉部落山村常見小型產業。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從108年起結合民間企業及大專院校量能,輔導雞隻友善飼養及特色產品開發,提高雞隻育成率,並利用部落當地農副產物南瓜、酒粕等,開發出「南瓜雞蛋」、「酒粕雞」等特色產品,為部落增加年收益20%至50%。
農委會今年公告將鵪鶉指定為家禽、納入《畜牧法》管理,飼養500隻以上規模業者需要做畜牧場登記。農委會畜牧處未來將加強產業輔導,推動CAS、產銷履歷鵪鶉蛋認驗證;國產鵪鶉蛋外銷占比不到7%,未來也將強化外銷供應鏈體質,幫助業者拓展外銷。
站在超市肉品展示櫃前,或是走逛傳統市場的時候,你的腦海是否曾閃過以下困惑──白肉雞、土雞、放山雞、烏骨雞選哪個好?薑母鴨要買哪種鴨來煮?小巧玲瓏的鐵蛋是什麼蛋?來到友禽俱樂部,不只解析家禽的品種、肉質及料理方式,還要帶各位分辨雞鴨鵝鵪鶉的差異,建立「友禽」的橋梁。
被親暱喚作「家禽」的雞鴨鵝等禽鳥,既是寵物,也是食物。雖然如今農家以外不再常見牠們大搖大擺的模樣,但與雞排、烤鴨、切盤鵝肉的美味關係,仍照三餐外加消夜場,提醒我們的「禽」有獨鍾。
一提到鵪鶉,大家會想到蛋用型鵪鶉生產鳥蛋,其實鵪鶉也有肉用型生產。依《禽畜史話》乙書提及:人類狩獵與食用鵪鶉的歷史久遠,考古學家在研究名聞遐邇之古埃及金字塔時,發現琳琅滿目的石刻壁畫上,繪有距今5,000多年前人們狩獵與食用鵪鶉肉的情景。
經濟動物生產對於效率提升有較高的要求,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應用全基因體晶片針對「節糧蛋種鴨」進行基因型鑑定,建構選種模式,以節省飼養空間、費用及人力,可縮短40%選育期程,大幅提升節糧蛋種鴨選拔效率。
日本的鵪鶉產業在諸多問題衝擊下,飼養戶從1970年代極盛期1,000多戶下滑到2021年僅剩27戶,飼養數亦僅剩300萬隻左右。面對嚴峻挑戰,有幾家日本業者積極進行「六級產業化」轉型,亦即整合農業、 工業、 服務業,創造高附加價值,力求突破困境。
國內鵪鶉品種源自於日本,早期透過民間當作觀賞鳥引進臺灣,約40、50年前開始發現鵪鶉蛋的經濟價值,開始被農家飼養,早期因飼養人數不多、產值不大、產區分散又副業經營,以致未受到產、官、學界的重視;然而,隨著時空環境的改變,產業邁向多元化及產品外銷後,鵪鶉產值逐步上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