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公告納為家禽 品嚐鳥蛋、鳥肉更安心 農委會推CAS、履歷認驗證制度

農委會今年公告將鵪鶉指定為家禽、納入《畜牧法》管理。(圖片提供/中華民國鵪鶉協會)

夜市賣的「烤鳥蛋」、年菜「佛跳牆」用的「鳥蛋」,其實就是小型雉科鳥類「鵪鶉」所生的蛋,農委會今年公告將鵪鶉指定為家禽、納入《畜牧法》管理,飼養500隻以上規模業者需要做畜牧場登記。農委會畜牧處未來將加強產業輔導,推動CAS、產銷履歷鵪鶉蛋認驗證;國產鵪鶉蛋外銷占比不到7%,未來也將強化外銷供應鏈體質,幫助業者拓展外銷。

農委會今(21)日表示,1月1日公告指定鵪鶉為家禽,飼養500隻以上的業者須申請畜牧登記,公告生效前已取得畜牧設施容許使用的鵪鶉飼養場所,且飼養500隻以上者,須在2年內完成畜牧場登記。

中華民國鵪鶉協會秘書長商毓銘表示,因鵪鶉蛋小顆,不便民眾自己煮熟、剝殼食用,主要為水煮加工後販售,因此未來鵪鶉場除登記為合法畜牧場,也亟待輔導產業取得衛福部食品工廠登記,提升食品安全。

商毓銘說,除了禽流感,鵪鶉對其他禽鳥疾病具抵抗力,飼養管理較粗放,但鵪鶉的產蛋速率比蛋雞快、約23.5小時產一顆蛋,對營養的需求高,鵪鶉蛋產業在飼養、育種、生物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累積仍需快步趕上,亟需專家研究、編撰出一本鵪鶉飼養手冊,供產業遵循參考。

夜市賣的「烤鳥蛋」、年菜「佛跳牆」用的「鳥蛋」,其實就是小型雉科鳥類「鵪鶉」所生的蛋。(圖片提供/農委會畜牧處)

產業仰賴人工需提升效率  肉用鵪鶉市場待發展

商毓銘表示,國內鵪鶉飼養環境設備老舊傳統,仍靠人力撿蛋、清糞便,未來也須逐步引進集蛋機等自動化設備,提升產業效率;開發鵪鶉糞便加工製作「5-08」有機質肥料,讓農業副產物循環利用,提升價值。

除了產蛋鵪鶉,國內也有小規模飼養肉用鵪鶉,主供高級法式料理餐廳、原民野味餐飲及外籍移工雜貨店販售的冷凍鵪鶉肉使用。商毓銘指出,肉鵪鶉產業除了需要提高屠宰品質,鵪鶉肉有「動物人參」的美名,每隻僅2、300公克適合個人食用,未來也希望開發單人食用的「人參雞湯」等加工料理,開拓產業商機。

國內飼養鵪鶉畜牧場有59場,在養量約220萬隻,大多集中在彰化縣及嘉義縣,產值達6億元;飼養鵪鶉品種主要為產蛋的日本鵪鶉,體長約17公分,鵪鶉蛋單顆重約10公克,除供應國內,也出口日本、澳洲、美國、加拿大及新加坡等國。59場鵪鶉場中有2場則是飼養美、澳肉用品種的鵪鶉。

國內飼養鵪鶉品種主要為產蛋的日本鵪鶉。(圖片提供/農委會畜牧處)

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國內鵪鶉場飼養規模基本上是以萬隻為單位,因此都要申請登記畜牧場,納入《畜牧法》法制化管理;農委會今年已成立一品項一團隊科技計畫,未來可從飼養、加工到行銷,提供產業組織技術諮詢及輔導,以及優惠的農業低利貸款,協助產業發展。

鵪鶉蛋營養已供給學童  臺灣加工技術是外銷利基

鵪鶉蛋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卵磷脂等,且脂肪、膽固醇含量還比雞蛋低,農委會為確保鵪鶉蛋的安全性,109年起即建置國產鵪鶉蛋溯源制度,並配合三章一Q政策導入作為學校午餐國產可溯源食材,提供學童營養補給。

江文全說,鵪鶉蛋產業特性,蛋農生產者大多會做煮熟、包裝的加工作業,將包裝好的鵪鶉蛋直接對接批發商,因此現行國產鵪鶉蛋溯源制度會在包裝上印QR Code溯源管理,未來畜牧處將持續推動鵪鶉蛋的CAS、產銷履歷認驗證,提升品質及管理。

國產鵪鶉蛋年外銷量可達850公噸,但只占國內產量不到7%,又要面臨中國、越南等國鵪鶉蛋的競爭。江文全說,相較中、越鵪鶉蛋,國產鵪鶉蛋仍有加工、包裝技術上的優勢,可以用衛生條件較高的「軟袋」包裝,軟袋包裝相較罐頭可以對內容物一目瞭然,有些國外業者會特別要求軟袋包裝產品,臺灣鵪鶉蛋就有市場競爭力,農委會未來會持續強化外銷供應鏈體質、提升鵪鶉蛋加工產品品質及多元性,協助業者拓展外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