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野保法修法開放原住民用「山豬吊」? 林務局:修法與現行法規無異

《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法引發動保團體質疑衍生原住民族特權,林務局長林華慶今(8)日表示,修法內容實際與現行法規無異,並未擴大開放,林務局也正擬定吊索獵具管理規範,將限制獵具口徑、吊索索徑,以避免誤傷臺灣黑熊情形發生。

新聞
《野保法》初審通過 原住民使用「傳統獵具」捕獵不受限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22)日審查「野生動物保育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案,明文保障原住民傳統文化、祭儀捕獵權益,捕獵野生動物不得使用陷阱、鋼製吊索、獸鋏等方式,但原住民使用「傳統獵具」不在此限,均審議通過,送交立法院會審查。

新聞
木虌果早熟品種「臺東1號」育成 產量比東南亞品系高1倍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耗時6年育成國內第一個原生種木鱉果品種,日前正式命名為「臺東1號」,此品種夏季果實成熟僅需59天,是早熟品種,每公頃年產量達43.8公噸,高出東南亞品系1倍,極具栽培競爭力。

封面故事
【臺灣的後盜伐時代】社會篇 形成山老鼠的兩大主因:資訊缺乏與經濟不自主

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陳湘繁投入研究山老鼠形成與組成背景多年,她表示,偏鄉部落社區居民和逃逸外籍移工往往因經濟壓力鋌而走險從事非法盜伐行動,而她也指出,要紓解這樣的情形,不能單從山林保育與查緝來看,得從勞工制度、社會刻板印象以及教育體制等全盤審視。

新聞
3月起禁用血滴子「山豬吊」捕捉動物 原住民祭儀所需除外

山豬吊,具有強大殺傷力,因誤中陷阱的動物一旦掙扎逃生,甚至可能扯斷肢體,相當殘忍,數年前已有動保團體反應山豬吊常誤傷犬隻或獼猴,要求政府應明文禁止使用。農委會畜牧處日前公告,自3月1日起禁止使用山豬吊做為捕捉動物的方法,但原住民族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獵捕野生動物者,則不受限制。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森林產物採取合法化 原住民採食野果野蕈竹筍免申請

只要有原住民身分,基於生活慣俗需要,就能在國有林及公有林中採取植物,可以採取的項目是除了林木、竹子等主產物與少數受保護的草本、木本、蘭科植物與蕈類以外的森林野菜、野果、野草,均可自由採取。

新聞
在部落保種扎根,如何延續深耕成挑戰?

小小一顆種子乘載的不僅是農作物的延續,更是一整個族群文化、語言的傳承。第一屆全國種子交換會今天在臺大登場,會前主辦單位邀請兩名原住民專家分享小米和豆類的復興行動,其中八年前從美國種子庫引進96種小米,帶進11個部落進行復興的臺大農藝學系博士巴清雄說,這幾年回訪發現各部落栽種一年後幾乎都沒有延續,

新聞
珍貴的臺灣飛魚:文化保育與資源開發的拉扯與省思

多數飛魚種隨著黑潮洄游至臺灣海域。臺灣沿近海的飛魚有7屬24種,東部、北部定置網飛魚漁獲雖依漁場或年代的不同其盛漁期有所差異,但主要漁期皆在4~7月間。南、北部追逐網各年度漁期開始的時間雖有不同,但調查顯示水溫對魚群的影響甚大,顯示飛魚資源未來亦可能受氣候變遷的衝擊,有必要做長期的監控。

新聞
紐西蘭原民生活體驗,如何激發賽德克遊子回祖居地重拾生態與文化?

「部落投入友善耕種後,蝴蝶、蜻蜓…全都回來了」,王嘉勳表示,過去部落生態相當豐富,但因為土地超限利用開發,加上農藥、風災的影響,原本部落有200多種蝴蝶,銳減到只剩60幾種,推動友善耕種及環境教育後,大家把部落的生態都找回來。

新聞
部落限定的健康野菜:黃藤心,豐富「鋅」含量可抗氧化、強化血管壁

根據農委會花蓮農改場與亞蔬中心合作研究黃藤心營養成分,分析結果顯示黃藤心富含鋅、鉀、鎂等礦物質營養成分,其中鋅含量更可媲美海產類食物,這在蔬菜類食物中相當少見,與常見的市售蔬菜相較,更是多出8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