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營
芭蕉科(Musaceae)植物有3個屬、94種,分布於亞洲及非洲的熱帶地區,其中以芭蕉屬(Musa)最重要。提到芭蕉科植物,許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水果攤常見的香蕉、芭蕉等水果,是臺灣重要的經濟作物,但食用價值之外,芭蕉寬大的葉片、色彩多變的花朵,甚至果實本身都具有觀賞價值,在庭院間看到的觀賞植物,可能是香蕉的同屬近親。
2022年8月下旬午後,驕陽火一般曬著大地,我造訪了位於九州福岡縣糸島市,被群山環抱的「岡FARM」農園的秋葵田。秋葵大多在清晨就已經採收完畢,當下幾乎看不到果實,但一根根筆直挺立的枝幹間,依舊開著好幾朵可愛的黃花。秋葵田旁,深綠色薑黃葉迎風搖曳。這些不畏酷暑,茁壯生長的蔬菜,讓人聯想到這片田地的主人──岡健太郎,他也有著作物般堅韌、沉穩的氣息。
當我們談到「獸醫師」,腦海中浮現的多半是為家中毛小孩診療的溫柔形象。不僅僅是民眾,許多獸醫系學生最初的志向,也多緣於對伴侶動物的熱愛。然而,這並非獸醫師的全貌。回溯歷史,獸醫學的發展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
太平洋畔的蘭嶼島上,有雅美族(亦稱達悟族)世居於此,他們與海洋的緊密連結,具體而微地展現在其獨特的傳統木舟——「大船(chinurikuran)」上。大船不僅是航海工具,更是雅美族生態智慧、科學知識與文化傳承的核心象徵。
天氣燠熱、食慾不振時,辛香味美的咖哩大概是最能開胃的解方之一。流行於南亞的咖哩之所以呈現金黃色澤,是因其加入了大量薑黃(Curcuma longa )所致。與它的親戚鬱金(Curcuma aromatica ),同樣兼具香辛料、染料、藥材等多用途的植物。兩者因外型相近,自古便混淆不清,難分難解。不過只要看它們開花時的模樣,就知道確實是同一家人。
今(2025)年1至5月期間,外銷至日本的臺灣米已達去年同期6倍以上,全年可望突破1萬公噸大關,也在各大超市被搶購一空。臺灣米在日本受到歡迎,但當前的背景,則有去年開始發生、被稱為「令和米騷動」的日本米價急漲現象。這並非單純的市場短期波動,而是氣候變遷、稻米供需調節政策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回家種田遇到缺水危機,嘗試轉型再生農業。經過6年摸索不整地栽培,陸續完成4塊農地、約4分地的試驗田,才開始玉米筍產出。嘗試新的耕作方式,往往要等到作物收成才知道可不可行,不整地栽培的風險更高,因為一期作、二期作氣候條件不同,這一期作不行,要等明年同個期作才有機會改進。
我是都市人,生女兒前都一直在都市生活,結婚前是在臺北,婚後住在臺中,最後老公有天不知道發什麼神經病,說想當農夫,於是我們就到宜蘭種稻。
說「我們」到宜蘭種稻,其實不太正確,因為會下田的只有我先生,我負責行銷跟賣米,我不下田。只要有人說我是「農婦」,我都會用力反駁。「農婦」在我心中有著神聖的光芒,她們頂著太陽跟淋著雨,做著跟男性一樣粗重的工作,甚至更細緻、細心。
臺灣島因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多樣棲地生態,孕育出豐富的植物,地質時間軸則帶來了人類族群與民族植物。不論是農糧植物、在地適應學習獲得的民族植物利用知識,以及因民族遷移、交流,融合出的民族植物文化,這些資源都極為珍貴。
講到野草,你會想到什麼呢?花盆裡的草?田裡面的草?還是學校操場的草?「野草」兩個字,若是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解釋,所代表的是非人為育種及栽培的一年到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比較常見的有菊科、禾本科、豆科、唇形科等野草類群,更廣泛的類群還可延伸到一些藤本、矮灌木及參雜在草堆中的樹苗等。
在臺灣,端午過後直到盛夏,山坡郊野的野牡丹進入盛花期,粉紅色的花有5~10公分大的花徑,比擬野花中的花王,因此有野牡丹的美稱。除此之外,臺灣原生的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植物有8屬25種,不乏觀賞性高的種類,除了應用於居家庭院、公共空間景觀美化,各地農業改良場與花農也將部分品種開發成盆花使用,妝點日常生活。
彩葉芋(Caladium × hortulanum Birdsey)又稱五彩芋或花葉芋,葉片形狀、色彩變化豐富是彩葉芋特色,也是臺灣重要花卉。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持續蒐集國外彩葉芋展開育種,育成「種苗3號─璀璨紅晶」與「種苗4號─櫻之雪」,為臺灣彩葉芋種原增添生力軍。
去(2024)年8月,臺中農友林凡閔以自己種植的高雄147號香米,在烏日區「稻米達人鄉鎮賽」奪冠,接著在全國「臺灣稻米達人選拔」香米組拿下金牌。後續更前進日本,在4,700多件樣本參賽的「日本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中,得到「都道府縣.海外地域代表組」金賞,並獲農業部頒贈「臺灣之光」匾額,臺中市長盧秀燕亦親自頒獎表揚,肯定其卓越貢獻。
在大自然中,火鶴屬(Anthurium,亦稱花燭屬)擁有接近1,500個原生物種,其中以花梗長且挺拔、花朵碩大豔紅且對稱著稱的「火鶴花」(Anthurium andraeanum)最為大眾所熟知。火鶴花在全球及臺灣均是重要切花,臺灣內外銷產值已達新台幣2億元,以葉片外觀引人觀賞的觀葉火鶴,則是觀葉植物界方興未艾的熱門物種。
適逢臺灣即將進入鳳梨產季的高峰,喜愛料理的鳳梨果農老斌,希望用簡單的方法,讓大家在日常菜色中,也能享受鳳梨帶來的美味搭配。雖然市面上各種鳳梨的滋味各有千秋,但基本上酸甜的風味基底不變,以下的食譜都能通用;甚至還可以試試買不同鳳梨來做同一道菜,品嚐箇中不同的風味。
隨著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衝突及貿易供應鏈變動,挑戰既有糧食安全體制。歐盟建構「歐洲糧食安全危機準備與應變機制」(EFSCM),加強市場監控、資訊共享及危機應對,也發揮確保糧食穩定供應,避免市場恐慌的功效。本文聚焦於歐盟EFSCM的建構、運作模式與實際操作,並探討相當程度依賴國際糧食市場的臺灣,如何借鏡該機制強化糧食安全體系。
在夏季的水域,睡蓮與鳶尾以獨特的姿態和絢麗的色彩,各自綻放著令人屏息的美麗。前者靜謐地貼近於水面,宛如沉眠乍醒的仙子,後者則是挺拔於池岸,將瑰麗色彩劃向天空的彩虹女神。這兩種親水的植物,恰好承載著古老的希臘神話傳說,讓清涼的水際在美麗之外,還有耐人尋味的故事。
今(2025)年5月29日,臺灣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認定為傳統豬瘟非疫國,成為亞洲唯一阻絕三大主要豬疾病(非洲豬瘟、口蹄疫、傳統豬瘟)的國家。傳統豬瘟是近百年來臺灣養豬產業大敵,生物安全專家李淑慧逾40年,參與多次傳統豬瘟防治,回顧臺灣養豬產業防疫技術與觀念進步歷程,也指出臺灣往後堅守防線關鍵。
農業除了生產糧食,世界各國也不乏將農業結合長照、協助弱勢等社會功能的案例。以鄰近臺灣的日本為例,2010年代出現的「農福連攜」(Noufuku Renkei, NR)概念,讓社福與農業相輔相成,不僅發揮扶助弱勢的效果,更要確保農村勞動力,同時讓農村得以振興。
在淨零減碳已成顯學、國際碳交易制度發展日趨成熟同時,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成為新一波趨勢,進而發展出生物多樣性信用(biodiversity credits)概念,強調守護自然環境的正面效益,並發展評估制度與標準,讓市場逐步發展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