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接近玉米筍收成的試驗田,可見玉米生長非常良好。
農業經營
免耕農法試6 年 養一塊自然、免耕、看天田:面對未來氣候挑戰 覆蓋作物、根系發展改變土質

回家種田遇到缺水危機,嘗試轉型再生農業。經過6年摸索不整地栽培,陸續完成4塊農地、約4分地的試驗田,才開始玉米筍產出。嘗試新的耕作方式,往往要等到作物收成才知道可不可行,不整地栽培的風險更高,因為一期作、二期作氣候條件不同,這一期作不行,要等明年同個期作才有機會改進。

斑色呈紫紅色與粉白的兩種新品種彩葉芋,搭配製成花藝作品相得益彰。
農業經營
彩葉芋種苗3號、4號 葉片半透明斑紋獨特:璀璨紅晶透亮、櫻之雪淡雅 光照下更顯質感

彩葉芋(Caladium × hortulanum Birdsey)又稱五彩芋或花葉芋,葉片形狀、色彩變化豐富是彩葉芋特色,也是臺灣重要花卉。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持續蒐集國外彩葉芋展開育種,育成「種苗3號─璀璨紅晶」與「種苗4號─櫻之雪」,為臺灣彩葉芋種原增添生力軍。

連續拿下國、內外稻米競賽優勝成績,林凡閔儼然是「臺灣米王」。
農業經營
林凡閔好米臺日雙金 臺中力推香米之都:堅持品質兼顧食安 從烏日走上國際舞臺

去(2024)年8月,臺中農友林凡閔以自己種植的高雄147號香米,在烏日區「稻米達人鄉鎮賽」奪冠,接著在全國「臺灣稻米達人選拔」香米組拿下金牌。後續更前進日本,在4,700多件樣本參賽的「日本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中,得到「都道府縣.海外地域代表組」金賞,並獲農業部頒贈「臺灣之光」匾額,臺中市長盧秀燕亦親自頒獎表揚,肯定其卓越貢獻。

觀葉火鶴在世界各國都有不少愛好者,收藏之外也投入育種,豐富植物面貌。
農業經營
比紅花搶眼的綠葉 觀葉火鶴產業發展:育種激盪多樣外觀 創作之外需留意成本

在大自然中,火鶴屬(Anthurium,亦稱花燭屬)擁有接近1,500個原生物種,其中以花梗長且挺拔、花朵碩大豔紅且對稱著稱的「火鶴花」(Anthurium andraeanum)最為大眾所熟知。火鶴花在全球及臺灣均是重要切花,臺灣內外銷產值已達新台幣2億元,以葉片外觀引人觀賞的觀葉火鶴,則是觀葉植物界方興未艾的熱門物種。

農業經營
農友鳳梨入菜 心得、食譜大公開:懶人料理、特色醬料自己做 推廣銷售不求人

適逢臺灣即將進入鳳梨產季的高峰,喜愛料理的鳳梨果農老斌,希望用簡單的方法,讓大家在日常菜色中,也能享受鳳梨帶來的美味搭配。雖然市面上各種鳳梨的滋味各有千秋,但基本上酸甜的風味基底不變,以下的食譜都能通用;甚至還可以試試買不同鳳梨來做同一道菜,品嚐箇中不同的風味。

烏克蘭一處小麥田。烏俄戰爭等國際事件,對國際糧食供應鏈影響甚鉅,歐盟也調整既有機制,增強市場監測與危機應對能力等。(攝影╱Raimond Spekking on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DEED)
農業經營
應對多變情勢挑戰 歐盟EFSCM強化糧食安全:跨部門合作、完善數據監測 提升危機處理能力

隨著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衝突及貿易供應鏈變動,挑戰既有糧食安全體制。歐盟建構「歐洲糧食安全危機準備與應變機制」(EFSCM),加強市場監控、資訊共享及危機應對,也發揮確保糧食穩定供應,避免市場恐慌的功效。本文聚焦於歐盟EFSCM的建構、運作模式與實際操作,並探討相當程度依賴國際糧食市場的臺灣,如何借鏡該機制強化糧食安全體系。

睡蓮、鳶尾等水生植物搭配水池倒影,綺麗的視覺效果更令人著迷。(攝影╱Kyotosanpo on photoAC)
農業經營
睡蓮與鳶尾:水上翩躚兩仙子

在夏季的水域,睡蓮與鳶尾以獨特的姿態和絢麗的色彩,各自綻放著令人屏息的美麗。前者靜謐地貼近於水面,宛如沉眠乍醒的仙子,後者則是挺拔於池岸,將瑰麗色彩劃向天空的彩虹女神。這兩種親水的植物,恰好承載著古老的希臘神話傳說,讓清涼的水際在美麗之外,還有耐人尋味的故事。

臺灣成功防治傳統豬瘟,是數十年防疫觀念、疫苗技術演進的成果。(攝影/王士豪)
農業經營
撲滅豬瘟漫長路 防疫專家的見證與期許:歷數十載成為非疫區 生物安全仍需謹慎/李淑慧

今(2025)年5月29日,臺灣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認定為傳統豬瘟非疫國,成為亞洲唯一阻絕三大主要豬疾病(非洲豬瘟、口蹄疫、傳統豬瘟)的國家。傳統豬瘟是近百年來臺灣養豬產業大敵,生物安全專家李淑慧逾40年,參與多次傳統豬瘟防治,回顧臺灣養豬產業防疫技術與觀念進步歷程,也指出臺灣往後堅守防線關鍵。

日本北陸地區的「笠間農園」,一群智能障礙者在支援者帶領下完成芋頭篩選工作。
農業經營
當農業遇上社福:日本農福連攜制度概述:兼具地域振興、社會包容 創造農村與弱勢雙贏

農業除了生產糧食,世界各國也不乏將農業結合長照、協助弱勢等社會功能的案例。以鄰近臺灣的日本為例,2010年代出現的「農福連攜」(Noufuku Renkei, NR)概念,讓社福與農業相輔相成,不僅發揮扶助弱勢的效果,更要確保農村勞動力,同時讓農村得以振興。

生物多樣性信用成為環境議題的新一波趨勢,農業如何兼顧生產同時營造適合生物棲息的環境,成為至關重要的議題。(攝影╱黃毛)
農業經營
淨零減碳下一步 生物多樣性信用成新趨勢:讓自然棲地保護有價化 農業措施是必要一環

在淨零減碳已成顯學、國際碳交易制度發展日趨成熟同時,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成為新一波趨勢,進而發展出生物多樣性信用(biodiversity credits)概念,強調守護自然環境的正面效益,並發展評估制度與標準,讓市場逐步發展成型。

金絲桃花形類似單瓣桃花,滿枝盛開時金光燦爛。
農業經營
園藝造景新花樣 璀璨細蕊金絲桃:好種易開、適合臺灣環境的黃花灌木

春盡夏初,在梅雨的滋潤下,花園裡葉色翠綠的灌木叢中,開始冒出鮮明的金黃花朵,又到了金絲桃報到的季節,從春末開始一直到整個夏天,都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金絲桃接連開著花。細看如金絲般閃耀的花蕊,嫩黃明亮的花色,金絲桃在花園中絕對是個引人注目角色。

稻米是臺灣主要農作物,在臺美貿易談判會否進一步開放進口引起國內關注,但比照同以稻米為主要作物的日本、韓國,近年自由貿易協定均成功將稻米排除於關稅減免品項之外。(攝影/吳尚鴻)
農業經營
從臺美零關稅、對等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 農業部門能有作為 全面剖析挑戰及機會/陳吉仲

面對美國關稅風波,在對等關稅、非關稅貿易障礙及臺美零關稅(或所謂臺美FTA)三大議題下,期待所有農業部門可以靜下心來盤點臺灣農業永續之路該執行的工作。面對國際情勢的不確定,無論面對何種外來的衝擊,臺灣農業部門均可強大自己的作為。

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在農村水保署、國泰人壽公私協力下,利用村內特色農業推廣據點,發展能源自主場域。(圖片提供╱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農業經營
ESG 浪潮碰上部落永續 助三和村能源自主:農推場域化身電廠 綠電收益回饋在地農業

農漁村發展能源自主,同時回饋在地文化、生態,是兼顧活絡地方經濟並促進永續發展的途徑之一,在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企業治理)浪潮下透過公私協力引進資源,或為可行解決方法。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在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台灣電力公司與國泰人壽等多方協助下,於今(2025)年1月完成村內首座能源自主電廠,也成為ESG推動農漁村能源自主的範例。

農村社區高齡化情形嚴重,更需照護資源的投入,維持社區活力與發展。
農業經營
長者整合性照護評估指引ICOPE 深入農村:綠色照顧社區「社會處方」實踐高齡健康

是否曾經想過在農村退休,遠離城市喧囂,享受青山綠水與簡單的生活?然而,這樣的願景需要依賴完善的社區經營和健康照護體系,尤其對於長者們的生活環境,社會應該積極優化。臺灣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估計將於2025年達到總人口數20%,成為超高齡社會,如何有效因應人口高齡化的挑戰,特別是農村地區的高齡人口照護需求,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百合如喇叭、漏斗狀的花型,搭配多變的色彩,以及部分具有香味的品種,成為能配合多種場合與用途的熱門花卉。
農業經營
吹暖大地的號角—百合:文化意義與用途多元 種植、切花觀賞皆適宜

百合屬(學名:Lilium)是臺灣常見花卉,更是全臺種植面積第二、僅次於菊花的切花,在國際花卉市場也相當受歡迎。隨著文化脈絡不同,百合被賦予純潔、勇敢等象徵意義,日常生活或節慶、儀式皆可見到百合身影,購買切花瓶插、從盆栽開始照顧,或以球根(鱗莖)栽培百合,過程中各有樂趣,留意通風、水分等細節,便能延長百合清新綻放的時間。

採行有機農業的田地更加生機盎然,捕食性和食植性的瓢蟲都會出現田中,但對於病蟲害防治更需要用心。
農業經營
從「無法想像務農」開始領略農業生活:兼職農夫種玉米 感受作物生命力

青年詩人喵球長年從事餐飲、廚師工作,在COVID-19疫情期間報名青農培訓班,隨後在友人協助下成功承租田地,克服新手務農的現實門檻,以兼農形式投入玉米、玉米筍的有機栽培。從「無法想像自己務農」,到「感覺農業作為一種生活型態的醍醐味」,這段從農經驗平直地抒寫對於作物生命力、大自然生態的感性,也含蓄地點出有機栽培推廣的難關。

臺灣在短短數年內歷經缺蛋、剩蛋兩個極端現象,若要平穩供需、讓產業持續發展,仍須產官學的合作與努力。(攝影╱黃毛)
農業經營
供需失衡到蛋價回穩 雞蛋產業是否步上正軌?掌握蛋雞動態、更新需求數據 打破缺蛋、過剩循環╱楊上禾

今(2025)年初美國缺蛋問題持續躍上新聞版面,受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衝擊,導致美國蛋價屢創新高,近日美國總統川普更挑起關稅之戰,使美國物價、雞蛋價格走勢更添不確定性。臺灣過去數年也屢屢遭遇「缺蛋風波」,影響蛋價起落,但即使出現缺蛋與生產過剩,過一段時間供需又會回穩,雞蛋產業是否自有調節之道,或仍有重大挑戰與隱憂?作者透過數據分析,解釋臺灣雞蛋產業趨勢及未來可能風險,提供讓雞蛋產業生產與價格一齊走向穩定的建議。

由民間、基層單位從下而上的進行食農教育,能達到最佳效果,更能開拓農業的未來。(攝影╱簡熒芸)
農業經營
落實食農教育 臺灣永續基礎工程:因應不同需求 將建置結合AI食農教育平臺╱陳吉仲

我國《食農教育法》於2022年公布實施,推動食農教育有了制度性的支持,一路發展至今,面對含蓋範圍極廣的食農教育下一步要怎麼走,可從《食農教育法》中的20條條文、六大方針來剖析,進而找出關鍵重大議題,並且落實跨部會緊密合作。

家中菱角池中覓食的兩隻公水雉。
農業經營
農二代經驗分享 田園築夢要踏實:從農前就做好準備 不斷學習知識、維持體力

許多人心底都有一個田園夢,尤其在都巿叢林打滾過,經歷人情冷暖之餘,更可能產生「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感嘆。但是返鄉這幾年,看過或聽過回鄉從農的青年,在農作收入不足以支撐家計開銷後離農了,經過幾年折騰受了一身傷,甚至較糟的還背了一身債。作者從都會返鄉務農的過程,分享個人的經驗看法,希望有意投身農業的青年,要仔細評估個人條件及周遭資源。

高齡少子化是各國農業發展皆需面對的挑戰,大型專業化發展雖是因應方式,但仍需重視勞動力短缺對產業的衝擊。(攝影╱windwaiter on photoAC)
農業經營
高齡少子化下的美、日、臺農業人口結構 「大型少場」為三國共同趨勢 勞力問題仍是隱憂

由於工業化發展、產業結構改變,以及自由貿易下廉價進口產品競爭壓低農產品價格等因素,農村勞動力流失、從農人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普遍趨勢。本文探討美國以及與我國農業結構較相近的日本農業普查現況,比較主要國家的農業資源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