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一表示,將電商平臺與KOL料理教學結合,可以讓農產品的行銷更為多元、有趣。
封面故事
農業數位行銷「電農」迎網路商機:電商攜手網紅推產銷履歷 共創多贏

臺灣農業行銷經歷一場數位轉型。從傳統銷售模式、電子商務到與網紅攜手合作,不僅拓展多元的銷售管道,還讓農產品行銷變得更加創新有趣。這場行銷革命引領農民進入數位化的「電農」時代。然而,不管市場如何快速變化,農業生產始終不變的是對安心與安全生產的堅持與負責,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林柏賢在迷茫環島之旅後選擇返鄉務農,意外成為網紅並繼續經營社群網路,目前秋季栽培地瓜、高麗菜、蘿蔔及南瓜等作物。
封面故事
林柏賢從農一年讓農村被看見:新手觀點社群共鳴 網友踏入產地認識農業

雲林海線地區的臺西鄉,被認為是「風頭水尾」,土地鹽分較高、缺乏灌溉水源,能種植的作物有限。從小在臺北長大的林柏賢,去(2023)年9月回到臺西務農,並以「西部農場」為名經營網路社群,從自身對農村的好奇出發,拍攝短影片分享從農日常與田間趣事,快速累積數萬粉絲,更吸引外縣市民眾親自前來體驗田間樂趣。

張鈺萱在田間做脆瓜料理並拍攝成短影音,讓觀眾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進而推動農產品銷售。
封面故事
來莿桐找Sandy 帶你認識地方農產:田間實拍短影音 農會盼導流帶人帶貨

「來莿桐找Sandy」,農會總幹事搖身成為網紅。雲林縣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張鈺萱,以「帽子是農夫必備,白襯衫是CEO標配」穿著走入田間,彎腰種蒜頭、絲瓜園裡現炒絲瓜,或是駕駛割稻機收割,今(2024)年6月底透過臉書60秒短影音介紹,快速圈粉,進而將流量化為金流,創造農會、農民收益。

農良直賣所等公營電商平臺成立,有特殊的時事背景,雖經營規模與民營電商有不小落差,對國產農漁產品產銷調節卻功不可沒。
封面故事
公營電商開拓通路、調節產銷:農民上架成本低 輔導提升網路行銷能力

近年電商平臺成為農產品消費重要管道,促使農業部(前農業委員會)轄下漁業署及農糧署,相繼委託農業科技研究院成立電商平臺。漁業署2020年成立「鱻魚購」平臺輔導養殖漁業青年行銷水產品,2021年隨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發布,再成立「買魚去」協助漁會、協會、產銷班等漁民團體上架銷售。

張佑承 主要經營平臺:「i3Fresh愛上新鮮」FB追蹤數47萬人 代表作:年營收10億元、會員數200萬人的「i3Fresh愛上新鮮」生鮮電商平臺
封面故事
愛上新鮮張佑承:「人」是行銷重要因素 農漁產品適合上架嗎?電商有哪些考量?

生鮮電商因COVID-19疫情爆發性成長,農糧署「臺灣農產嘉年華」活動網站串連民營電商促銷農漁產品,其中包括國內最大生鮮電商平臺「愛上新鮮」。愛上新鮮年營業額可達10億元以上,《豐年》採訪愛上新鮮創辦人張佑承,解說電商營運法門,又如何在規模經濟營運下和國內農漁產品合作。

陳哲揚 主要經營平臺:「農匠市集」LINE會員數3,000人 代表作:主力銷售產品無抗生素養殖「匠人蛋」
封面故事
先實體再電商 農匠:很慢但是很扎實 虛實整合回購率達六成 自建物流回饋農民端

相對於大型電商平臺,由社團法人中華無抗養殖聯盟協會成員成立的「農匠市集」,由生產者角度出發,強調產品的品質差異,先藉由實體門市與消費者接觸、建立口碑,同時與生產者溝通、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呈現截然不同的經營策略。

李財星(右)、黃瑞珠(左)夫婦經營「瑞星的一畝田」YouTube頻道,分享田間生活與農業知識,追蹤人數突破10萬大關。
封面故事
瑞星的一畝田 七旬知識型Youtuber燃燒教育魂 :李財星影片傳達種植技巧逾10萬訂閱

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有些退休後的民眾藉經營社群平臺分享生活日常,開啟退而不休的第二人生。累積訂閱數逾10萬的YouTuber「瑞星的一畝田」,由70歲的退休校長李財星與家人共同經營,記錄家中1分田種植的各種作物,同時希望藉親身實驗傳遞正確農業知識,以及最新的耕作觀念,體現「活到老學到老」精神,也顯示利用網路平臺推廣農業栽培、管理技術的潛力。

「ShiFu讓大師成為你的師父線上課程平台」執行長陳修平(左)指出,「放大優勢」是引起注意、成為網紅的關鍵。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王志文(右)認為,影片的小瑕疵反而能增添真實感,讓觀眾感到有趣。
封面故事
短影音新浪潮 農業數位行銷攻略:專家學者分享成功祕訣 不怕NG強調實境

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的時代,農產品銷售不再局限實體通路。現在按下「上傳」鍵,就可能將影音內容瞬間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讓農產品突破地理界線與傳統銷售的限制,透過數位行銷模式帶來新商機。

封面故事
你吃的是什麼米?認識稻米分類和臺灣品種

你知道自己吃的米是什麼品種嗎?水稻是臺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育種研發也極為興盛,國家種原中心有紀錄的稻米種原資料便有上萬筆。稻米依生長所需水分可分成水稻、旱稻(又稱陸稻),根據考古調查,約4千多年前的臺灣史前原住民已有種植旱稻,目前旱稻仍有部分部落、農友種植。若以影響口感的澱粉成分黏性區分,稻米則可分為秈稻、稉稻及糯稻。

播種機 將稻種灑進秧苗箱
封面故事
水稻有多機械化?從勞力密集到打電話種田

「一通電話就可以種稻!」此話恐怕不假。水稻過去是勞力密集型農業,隨著技術發展及社會形態改變,農業機具持續開發投入,目前水稻已經轉變為最機械化的農產業,從育苗、整地、插秧、收穫、調製倉儲到包裝都有相關設備,不再需要密集勞力,代耕體系也最為發達,甚至連灌水作業都有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設備的研發。

黃昭興指出,在各項政策配合下全國稻作面積持續減少,未來再縮減1萬公頃,可望達成產銷平衡。
封面故事
稻米邁向產銷平衡最後一哩路:稻穀保價收購半世紀 強化市場採購活絡稻米交易

稻米是糧食作物,為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依據《糧食管理法》,公糧安全存量不得低於3個月稻米消費量(約30萬公噸),重要性不同於一般作物。擔任公職逾30年,自臺灣省政府時代即任職省府糧食(局)處,主掌農業部(農委會)糧食儲運業務多年的現任農糧署副署長黃昭興,爬梳國內稻作政策變遷,揭示稻作產業應該走的方向。

陳郁蕙認為,稻米政策不只是政策與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產業議題,需要經濟可行性。
封面故事
稻米、雜糧是土地利用「翹翹板兩端」:學者陳郁蕙籲以宏觀視野擘劃米糧政策

稻米是臺灣發展歷史最久、最重要的農作物,臺灣也是目前全球僅存實施稻米保價收購制度的國家,雖穩定農民收益,但也產生增加政府財政負擔、稻米生產過剩等爭議;近年政府推動稻米轉作雜糧,盼緩和對於進口貨品的高度依賴。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陳郁蕙認為,稻米與雜糧政策難以切割,規劃上也需要納入不同部門視野,全面思考米糧政策未來。

芳榮執行長、第四代長媳黃麗琴(左)和小姑張美雪(右)持續與農民溝通,使集團契作穩健發展。
封面故事
百年深耕在地 芳榮米廠伴農友轉型:拚品質不拚產量 集團契作價可高於公糧

位在臺南後壁的芳榮米廠成立至今98年,臺灣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面對進口稻米帶來的衝擊,芳榮於2005年成立稻米產銷專業區迎戰,一路走來共有70多位稻農契作,今年交出漂亮價格成績單。

兩個蓬萊米品種臺南16號、台農71號,每百臺斤各是1,380元、1,280元,第四代長媳黃麗琴說,與今年一期作的蓬萊稻穀每百臺斤市價相比,農民收入等於每百臺斤各多出380元及480元,創下史上新高。

陳建瑋(左)、顏明賢(右)分別是第六屆、第七屆百大青農,他們期盼國產大豆提供農民不同種植選擇,並獲取更高收益。
封面故事
轉作大豆 農民收益、國產自給率提升:大人物合作社拓市場通路5年有成

為調整稻米產業結構,農業部門推動「大糧倉計畫」、「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等政策,鼓勵農民二期稻作轉作雜糧,大豆為重點作物之一,臺中海線地區許多農民也在政策鼓勵下種植大豆,並發展契作主體整合產銷。「保證責任臺中市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以顏明賢、陳建瑋2位百大青農為首,主要供應校園學童豆奶,並與無印良品、摩斯漢堡等品牌合作,讓國產大豆產業逐漸成型,也提供農民不同作物選擇,節省成本並賺取更高收益。

劉奕推出「穀東招募方案」,邀請大家好好吃飯,同時一起來參與農場的農事體驗活動,認識米食與農村文化。
封面故事
小農自銷尋穀東 買米附贈農事體驗:無負擔農場 有好好吃飯就算是農夫!

完全不繳公糧的農友約有四成多,更有部分農友不是將收穫的稻米交給大品牌糧商,而是嘗試自建品牌。「大家都沒有做有機,我做有機就有開口叫價的(價格)主導權。」現年29歲的青年劉奕大學畢業後,與父親劉盛展共同經營「無負擔農場」,回到家鄉新竹峨眉自產自銷有機稻米,延續農場友善土地的耕作理念,以稻鴨共生的方式栽培、日曬稻榖維持天然風味,同時發起「穀東招募」方案,帶著穀東們跟著時節進行農事體驗。

封面故事
臺灣農校地圖:窺見臺灣農業歷史

臺灣農校發展始於日治時期,主要機構包含「實業學校」以及修業年限較短的「實業補習學校」,加上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部、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今國立中興大學),以及針對原住民族設立的「農業講習所」。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在「農業培養工業」的發展方針下增設農校數量,1958年農校數量達到43所的高峰。

屏東科大 麝香貓咖啡
封面故事
從農校特產看學校特色:從北到南5間農業科系大學精選農食產品

臺灣各地擁有農業與食品專業科系的大專院校,發揮研發及農業實作本領,發展出獨特農產品,成為難得的學校特產。豐年雜誌編輯室嚴選出來自5間大學的5款產品,以特產來說明農校特色。

陳勝利投入農業教育30載,他期待學生能在學校課程或職涯探索找到興趣,並在從農路上持續精進學習。
封面故事
讓孩子走想走的路 獎勵從農政策將興趣變志業:從農重點不離質與量 多方學習提升產業素質

目前臺灣產業結構以工商業為主,從農人口持續減少,農校也從1960年代紛紛合併或改制,但農業仍有維持糧食自給率、提升糧食安全等價值,如何讓青年學子認同從農是一份有未來、有發展、有意義的工作?投入農業教育30年的龍潭高中校長陳勝利,從地域差異、產業變遷的角度,描述現階段農業教育面臨的挑戰,以及近年「獎勵高中生從農方案」等政策推出後如何發揮成效,激勵更多生力軍投身農業。

農民輔導司農業推廣科科長郭愷珶分享,學習是一輩子的事,針對不同年齡有對應的農民輔導機制。
封面故事
培育新農民 從在校高中生開始:農業現場成為教育一環 廣納各年齡從農探索

行政院自2017年起推動新農民計畫,預計在10年內培育3萬名農民堅實產業發展,提升農民專業能力與產業價值,創造更好的農業環境,協助想從事農業的青年返鄉務農,針對已經從事農業的農人,在各縣市建立青農交流平臺。年齡往下到在學的高中以及大學學生,也是新農民計畫積極輔導的對象。農民輔導司農業推廣科科長郭愷珶負責獎勵高中生從農方案與農業公費專班業務,透過郭愷珶說明,理解進入農業的旅程、探索設計。

陳宛營餵飼羊隻百慕達乾草、甜燕麥,及飼料如苜蓿粒、豆殼、精料等,加上農業副產物吐司邊補充醣類攝取。
封面故事
直擊農校教育現場!從配種、接生到加工出售:落實農場到餐桌 佳冬高農畜保科一貫化教學

「畜牧業是全年無休的,學校透過牧場輪值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對生命負責。」從態度的養成到專業的深化是農校青年必經之路,佳冬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畜產保健科科主任李宜欣說,畜產保健科的第一課,就是教導學生對動物負責任,無論颳風下雨、過年過節,都必須按照輪值的安排到校園牧場照顧動物,「一開始很多小朋友是很抗拒的。」有些志在從農的學生則願意更進一步跨出校園接觸產業,現正就讀畜產保健科高二的陳宛營就是其中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