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魚的生命循環與洄游史

撰文/編輯部 插畫/魚點設計、林佳瑩

全世界共有19種淡水鰻,牠們在生物學分類上都是鰻鱺屬(Anguilla),其中製作鰻魚飯所使用的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俗稱白鰻),以及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和鱸鰻(Anguilla marmorata,俗稱花鰻)等,都是人類常食用的物種。不論就東亞地區或全球來說,日本鰻都是養殖規模最大的物種,在臺灣除了日本鰻養殖,俗稱為黑鰻的菲律賓太平洋雙色鰻(Anguilla bicolor pacifica)也具養殖潛力。這些淡水鰻都擁有從海洋洄游到河川定棲,再洄游到海裡繁殖的特殊生命史,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型態。

鰻的型態

卵徑約1.6mm

因為鰻魚洄游到海中產卵,過去少有人見過鰻魚卵的樣子。日本鰻產卵場的研究調查可追溯到上世紀1930年代,日本、臺灣學者都曾提出相關理論。經過長期在海中捕撈浮游生物,逆流追蹤仍未「變態」為玻璃鰻、仍是浮游生物的柳葉鰻,終於在2008年、2009年間的兩次捕撈調查找到日本鰻的受精卵及剛生產完的種鰻,確認產卵場在關島、馬里亞納群島附近海域。

受精卵胚胎
受精卵胚胎

前期柳葉鰻

體長約由6mm成長至10mm左右

仔魚孵化前開始衝撞卵壁,直到卵壁破裂,這時的仔魚僅3公釐、仍未發育出眼睛等器官,身體仍黏附卵黃及卵中油球,並吸收這些營養持續成長約一週,長出眼睛,進入前期柳葉鰻階段(亦稱柳葉前期仔魚)。這時候的「鰻魚」仍是浮游生物,在深海吞食海洋中的有機碎屑、小型餌料身物,仍未長出胃部,僅以腸道吸收營養。

前期柳葉鰻
前期柳葉鰻

柳葉鰻

體長約由10mm長至60mm

從前期柳葉鰻到柳葉鰻階段,都維持周身透明,減少被獵食的風險。前期柳葉鰻成長、體高逐漸變寬,成為寬扁的葉狀,進入柳葉鰻階段,藉由調節身體的水分、鹽分保持漂浮,隨海流進行長距離移動。日本鰻的柳葉鰻隨北赤道洋流一路向西接近陸地,當成長到約6公分的最大體長後,開始朝玻璃鰻變態,較早變態的會游動脫離黑潮,進入臺灣沿岸,晚變態的則持續朝北,漂流到中國、日本及韓國。

柳葉鰻
柳葉鰻

玻璃鰻及鰻線

體長約54~58mm

柳葉鰻變成玻璃鰻是鰻魚一生中最劇烈的變態階段,猶如毛毛蟲變蝴蝶、蝌蚪變青蛙;鰻魚從寬扁的身體變成管狀的流線型,體長會收縮,成為多數人所熟悉的形狀,並長出魚鰓、胃部等完整臟器。由於要離開深海,玻璃鰻在向岸洄游的過程中,皮下色素開始發育、逐漸不再透明,以在未來取得保護色。玻璃鰻的色素發育階段界線不很明確,被捕撈的玻璃鰻即為目前養殖業使用的鰻苗(鰻線)。宜蘭由於海岸地形及水溫合適,是臺灣最多鰻苗聚集之處。

玻璃鰻
玻璃鰻
鰻線

黃鰻

體長可超過1公尺

黃鰻是鰻魚的成長及定棲階段,身體顏色會隨棲地環境有所改變,因此養殖鰻魚的體色可能包含黑色、青藍色及黃綠色。野生的日本黃鰻基本上單獨生活,喜歡躲藏在洞穴中,經過多年生長後,再變態成為銀鰻後,洄游至產卵地繁殖。臺灣除了宜蘭、花蓮,位處西岸的高屏溪也是鰻魚重要棲地,金門也有鰻魚分布。雖然臺灣並不多見,但有少數的黃鰻不會上溯河川,而是留在岸際淡鹹水區域甚至海中。

黃鰻
黃鰻

銀鰻

體長可超過1公尺

鰻魚和同樣在河海之間洄游的鮭魚一樣,會在繁殖後死亡,銀鰻是鰻魚的青春期階段,在洄游至產卵場繁殖時才真正達到性成熟,走入魚生的末期。在降海洄游前,銀鰻的消化道會開始萎縮、不再進食,僅靠累積的脂肪供應能量,並且讓眼睛變大、體色轉黑,以適應洄游繁殖階段的深海環境。

銀鰻
銀鰻

日本鰻的洄游

日本鰻的產卵場位於馬里亞納群島附近,距離臺灣超過3,000公里。日本鰻幼體隨著北赤道洋流從馬里亞納群島、關島附近向西漂到菲律賓,洋流在此處分為兩支,一支向北流入黑潮,帶著日本鰻幼苗北上東亞地區,由臺灣開始進入陸地河川。另一支向南流入民答那峨海流,如果日本鰻苗隨之南下,因為並非牠們所預備生活的環境,則會死亡。科學家曾試圖藉衛星定位追蹤器了解日本鰻洄游到產卵場的路徑,然而因追蹤器電力有限、追蹤日數太短,人類對日本鰻如何回到產卵場仍所知有限,猶是鰻魚生命史的未解謎團。

日本鰻苗的跨海之旅
✽關島是馬里亞納群島面積最大、位置最南端的島嶼
日本鰻苗的跨海之旅 ✽關島是馬里亞納群島面積最大、位置最南端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