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營
沿著蜿蜒的內山公路行經峨眉,一旁峨眉溪流水潺潺,雪白桐花點綴遠山。轉過急彎、拐進竹49線狹窄的赤柯山農路,取而代之的是綿延整片山坡的桶柑果園,隨風搖曳的深遠竹林,倒映山影的悠悠大埤,還有那成群結隊、搖搖晃晃地行走於田埂的菜鴨。在無負擔社區裡,你聽不見往來喧鬧的車聲與人聲,只聞此起彼落的鳥聲與蛙鳴,述說無負擔社區建立短短9年時間,居民與產業和土地和諧共生的耕耘軌跡。
盛夏炙熱,氣息奄奄,只有一盤冰鎮的芒果能讓味覺甦醒,濃郁的香氣,清涼的舒暢,暑氣頓時飛散無蹤。要見識芒果的多樣風貌,一定要走一趟臺南玉井,正熱烈上演的國際芒果節,放眼過去,一籃籃芒果,以絕對誘人之姿散發著香氣,火紅的、金黃的、墨綠的……碩大的果型,飽滿的色澤,臺灣真是芒果天堂啊!
隨著全球產業發展的轉變,農業部門占總GDP比重逐年減少,加上農業工作環境、極端氣候造成農產品產量及價格不穩定、農業所得相較其他行業低等因素,在已經面臨少子化及高齡化的現況之下,更難去與其他產業競爭勞動人口。農業勞動力的短缺將影響農業產能、糧食安全以及農業永續經營,因此農業缺工是目前眾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
食物是人生存的根本,因此有人說:誰掌控了食物供應,就能控制世界。人類從事農業活動以來,多為收集作物種子來生產作物,因此種子是農林業生產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而優質種子是提高產量的必要條件,說種子是農業之母並不為過;講到糧食安全,就不能不重視種子生產及品質。
傳統豬瘟在豬農口中是「阿公時代就有的疾病」,從日治時代至今日現代化養豬,豬農首要任務都在防治豬瘟。而1970年代研發上市的國產傳統豬瘟疫苗,是政府控制傳統豬瘟的重點指標,透過地方獸醫和公務獸醫協力推廣,讓肉豬在7 個月的有生之年內, 施打2次的豬瘟疫苗, 成為豬農世代相傳的養豬法則。然而,經過長年追蹤與為期2年的階段測試,今(2023)年7月起,臺灣豬終於不再需要施打傳統豬瘟疫苗了!
「稻米」是臺灣重要農業糧食作物,同時發展出專屬臺灣的米食文化,依其特性大致上可分為三類,在來米(秈米)、蓬萊米(稉米)和糯米。臺灣最早稻作種植紀錄,可追溯至3千年前的考古遺址被發現;近代臺灣稻作文化主要在明清時期,閩粵地區移民帶來的「在來米」,也就是秈米,為臺灣人主流。直到日本人來臺後,為了配合日本政府在臺政策,修建大規模水利工程及農業設施,引進日本稻雜交育種開發出「蓬萊米」,改變了臺灣米食習慣。
春日明亮,信義鄉梅子夢工廠人聲鼎沸,許多人圍著長桌,桌上是脆綠得如同春天微風的青梅,一顆顆圓滾滾。眾人灑上粗鹽奮力在圓盤中搓捻著,這個步驟是殺青,把青梅中酸澀的味道去除,要做一罐甜美爽口的脆梅;這也是春日即景,梅子成熟時已經走入民間生活,人人都可以自釀一罎美酒、一瓶梅醋或是一罐脆梅。
臺灣於2021年9月22日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有鑑於貿易自由化與經濟整合、短長期風險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API)、氣候變遷、俄烏戰爭等議題,對臺灣蛋雞產業帶來的各種挑戰與影響,臺灣農業施政部門已持續研擬因應措施。日本與臺灣蛋雞產業所面臨挑戰相似,包括飼料、養殖、加工、物流、銷售等產銷供應鏈各階段的成本、勞動工資、燃料和資材成本相對較高,以及人力缺工與雞農老齡化、雞糞處理再利用仍待強化、進口雞蛋低價競爭等,故其因應自由化提升蛋雞產業競爭力的策略,值得臺灣學習與借鏡,並可提供農業施政部門制定蛋雞產業因應自由化對策的參考。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自1992年創立以來,歷經30年,雖有多年來的努力但也被批評進展緩慢,難達成應有的進度及目標,因為近年來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仍繼續上升,1995年COP1(第一屆COP)時為360.97ppm,到2022年COP27時已達417.20ppm,難見減緩跡象。造成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的原因很多,但讓人擔憂的是要如何加強拯救碳排問題才是重點,值得關切。本文期盼藉由提出有機廢棄物處理的角度,來協助解決全球碳排問題,以拋磚引玉的心情,尋求強化多元減碳排的方案。
農業展除了展示與宣傳農業成果、推動貿易與拉動內需的重要槓桿,也是促進農業產品與生產資訊流通的重要手段。《豐年》今(2023)年5月前往第一屆日本九州國際農業博覽會(AGRI WEEK KYUSHU 2023,簡稱九州農業展),在九州熊本縣的熊本產業展示場(Grand Messe Kumamoto)內,看到各式各樣新世代農業機械設備、資材與服務,感受現場展商與農家互動的熱情與活力,農業魅力無法擋!
友人小慧分享她吃香蕉的經驗說:「抽筋我會吃香蕉,很有效;肚子餓臨時吃一根香蕉,能夠充飢2小時。」原來嬌小柔媚的一根香蕉因含豐富的鉀,可以矯正治癒肌肉痙攣、抽筋;含多量的纖維素及不可消化的澱粉,使停留在胃腸時間長些,可以充飢防四肢無力。
臺灣於2021年9月22日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有鑑於貿易自由化與經濟整合、短長期風險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API)、氣候變遷、俄烏戰爭等議題對臺灣養雞產業帶來的諸多挑戰與影響,臺灣農業施政部門持續研擬因應措施,而日本與臺灣養雞產業的生產環境與所面臨挑戰相似,包括飼料、養殖、屠宰、加工、物流、銷售等產銷供應鏈各階段的成本、勞動薪資、燃料和資材成本相對較高,以及人力缺工與高齡化等,故其因應自由化提升養雞產業競爭力的策略值得臺灣學習與借鏡,並可提供臺灣農業施政部門制定養雞產業因應自由化對策的參考。
誕生於南美洲的印加果,身懷耐旱、少病蟲害的特性,近年來在臺灣中南部遍地開花。因外形狀似星星、種子富含抗發炎的Omega-3,又被喚作「星星果」、「樹上魚油」,而投入印加果有機栽培的臺南青農陳憲弘,委託生技公司製作冷壓印加果油,參加2022年法國農產品加值協會(AVPA)國際油品競賽,一舉榮獲金牌。這份獎章不僅讓他堅定有機農法的初衷,也讓更多人看見臺灣農產品的光芒。
2050臺灣城鄉發展的四項目標包括幸福友善城市、永續韌性城市、智慧智慧城市與再生綠色城市,為達成幸福、永續、智慧與再生目標,都市林綠色基礎建設扮演重要角色。依聯合國估計,2050年全球將有70%的人口是居住在都市,相關在都市的產業活動,將使得都市的熱島效應問題更加嚴重。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自然災害挑戰,社會大眾及科學界對相關議題的重視日益增加,過去因氣候變遷引起的災害,習慣以「減災」、「擋災」手法處理環境變遷災害,忽視都市生態系的調節力。健康都市綠資源生態系,可發展對整體環境的「調適」、「自我復原與容納」、「自我維持」等多元能力,都市林的建構與規畫好壞,是否具有足夠的調適性,已成為現今都市發展的重點工作。如何發揮都市林生態系服務價值與調適力,有賴韌性都市林管理,包含具調適功能的韌性都市林管理規畫是否完善,以及樹木的維養護技術與維養護人員的職能訓練,將影響其防災與調適功能發揮、都市林健康與生態服務價值。
有「大地的蘋果」之稱的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稻米、玉米、小麥。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秘魯與波利維亞境內的安地斯山脈,臺灣自日治時期引進栽培至今,歷經80餘年來的演進,栽培產區由最初期的北臺灣逐漸南移至中南部地區。
芭樂一年四季都吃得到,全國都有栽種,清甜爽脆,人見人愛;如同所有的水果一般,芭樂在臺灣歷經百年發展,在無數農民和研究人員的努力下,集最好的風土、最美的水源、最炙烈的陽光,成就臺灣國民水果。
印度的農業及其相關活動雇用了總勞動力的54.6%,貢獻國內生產總值(Gross value added, GVA)17.8%,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經濟體的國家,且印度的耕地面積位居全球第二,占比接近全國土地的60%。
臺灣現在有眾多永續發展議題的挑戰,例如生態保育、氣候危機、淨零轉型、河川與空氣汙染、以及國土開發等。這些重大而急迫的議題經常沒有獲得足夠的正視,而爭議出現時,相關的公共討論也無法根植於紮實的知識基礎。在此同時,這些永續議題相關的學術研究,仍局限於單一學術領域,或缺乏從知識到行動的作為,因而研究成果難以轉化為政策與落地實踐。顯然地,臺灣在邁向永續轉型的過程中,從知識、到政策、到治理行動,這三者之間仍然存在重大的缺口需要被改善。
在清光緒年間,遷徙到恆春又返回花東縱谷的阿美族人,將牛隻畜力開墾、犁田的農耕技術帶回,建立雷公火社,即今天的電光部落。由於天然環境優越,在日治時期「東臺灣咖啡產業株式會社」曾於電光成立東臺灣「日之出」農場(日治末期殖民政府將「雷公火」更名為「日出」),於800多公頃的山坡地發展咖啡栽培業。於國民政府時期,電光溫暖溼潤的丘陵坡地,吸引了大量的西部移民者前來種植香茅。
翻開中央畜產會的統計資料,臺灣國產牛肉的自給率不足十分之一。因此,不僅消費者吃到臺灣本土生產牛肉的機會不高,每天在學校享用營養午餐的學童們因為臺灣牛肉的價格相對高昂,每餐2、30元的預算遠遠不足以滿足每公斤動輒百元的牛肉,與國產牛肉的距離就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