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有「臺灣作物諾亞方舟」之稱的國家作物種原中心。今年適逢國家種原中心成立30週年,迄今收集保存超過10萬份種原,核心精神就是種原的保存、蒐集、交換、研發。
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去(2022)年底率先推動「農機電動化產業策略聯盟」,攜手台灣農機工業同業公會(TAMMA)與學界及官方代表,跨領域結合電動化需要合作的三電業者(電池、電機、電控),設定了工規農用、優質平價並能行銷國際的臺灣國產智電型農業機械為目標。聯盟預計於今(2023)年11月正式成立。將以供應鏈火車頭的角色,推動2040年農機全面電動化。
農場不管大小、種植何種作物,翻土、作畦、施肥、除草、採收每個階段都需要一部功能不同的農機,並因應大面積與小面積施作有大、中、小型的需求。其中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等糧食都是大田作物,但大田需要的大型農機如曳引機,電動化的門檻較高,附掛的作業機具則先行,並成為碳匯農機的選項。
傳統燃油引擎的中耕機體型笨重,行走中轟隆隆的巨響恰似從天邊降下無數道驚雷,讓人膽顫心驚;其運作過程中排放出的廢氣與揚起的粉塵,更令人不禁退避三舍;飛沙走礫,掩鼻捂眼,狼狽不堪,是農民當下的寫照。面對如此窘境,農機電動化可謂最佳解方。
「樓下割草機清早嗡嗡響,就像停了架直升機吵人呀!」過去使用割草機除草,給人的印象就是吃力不討好,除了引擎噪音擾人安寧,也讓使用者聽力受損,同時必須忍受笨重機器的強烈震動,以及二行程汽油引擎廢氣造成的肺部受損。就是受夠了這些,電話交換機廠商東林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決定投入電動割草機的研發,也讓臺灣電動農機的腳步向前邁出一大步。
農友大多有使用傳統燃油引擎農機的經驗,即便遇到比較重大的零件維修,也多半能自己修理或找附近的農機行尋求協助。近年,電動農機的問世悄悄改變了農業的作業型態,動力架構也從燃油引擎,變成了電池、馬達與控制器,維修問題跟著大不同,且看農機大廠宜益有限公司(簡稱宜益)與臻禾興業有限公司(簡稱臻禾)的分享。
為提升農機利用效率,同時推廣有助於淨零減碳的電動農機,農業部的「農業機械耕作服務系統」去(2022)年9月起在「農機共享計畫」架構下,由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以及有限責任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先後辦理小型電動農機租賃,讓不少農民實際體驗電動農機的優點,更有效降低農民使用農機成本,逐步落實臺灣農機電動化。
貝類的殼,無論牡礪殼、蛤殼、蜆殼或其它來源,主要成分基本都是碳酸鈣。由於含有大量鈣質,可作為家禽飼料添加物補充鈣質;或作為肥料添加物,中和土壤酸度;若加工碾成細粒,可用來塗抹牆壁;養殖業者放水清理魚塭時,可撒貝殼粉進行消毒殺菌。蛤殼再利用,不但解決環境汙染問題,也為產業帶來新的商機。
八掌溪、龍宮溪出海口沖刷淤積而成的布袋鎮好美里,是嘉義縣西南隅的小漁村,因西臨臺灣海峽,身處淡、海水的交界,故浮游生物、礦物質、藻類等多元而豐富,擁有養殖文蛤的天然優勢。在地媳婦鄭怡雯返鄉創業,於2021年成立「好美農漁產」,選擇深耕文蛤產業在地創生,一步步堅定地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氣候變化直接衝擊養殖漁業,颱風、寒害、極端氣候等均影響水溫與水質,細菌伺機而動,稍有不慎,養殖就「泡湯」了;即使有各種變數,位於雲林台西的李宗燦還是把文蛤養成飽滿肥美9分大!養殖業者第二代的李宗燦自創品牌,推廣台西,以益生菌養殖法拿下全臺少見的無用藥「金標章」,更一舉拿下三屆文蛤比賽冠軍,被封為「文蛤王」——這是當年半夜睡海邊工寮顧蝦的青澀少年信念,「我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穿上青蛙裝,踩在及腰的池水當中,還在感受魚塭底層溫軟的土壤與水壓,但不能發呆,文蛤採收機可不會在原地等你!強力幫浦將水勢沖向底土,文蛤在鐵耙的翻攪中滾入網袋,連同網袋與文蛤大力掏洗掉泥沙,一顆顆閃耀著耀眼光澤,外殼圓潤的曲線彷彿也正微笑著。活跳跳的新鮮文蛤,上岸囉!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今(2023)年3月在國際期刊《軟體動物研究》(Molluscan Research)中發表研究,透過DNA鑑定,證實臺灣常見的市售養殖文蛤為臺灣原生種,正式更名為「臺灣文蛤」(Meretrix taiwanica)。本篇由水試所調查研究團隊撰文,介紹臺灣文蛤的品種溯源歷程與其對文蛤養殖產業的意義。
國際養殖漁業現在非常重視藻類與貝類養殖,主因藻類和貝類有助於吸收二氧化碳。貝類的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就是吸收二氧化碳而來,所以可以固碳。每個國家有不同的環境,都有相對適合的養殖物種,從整體型態來分,可分成單一物種與多樣物種兩種。挪威受限環境,以冷水性物種鮭魚為主,屬於單一物種;臺灣氣候適宜多樣物種,水產養殖種類超過50種,養殖年產量逾1萬公噸以上的大宗水產品產量占比高達80~90%。
農委會將於2023年8月1日正式掛牌升格為農業部,《豐年》邀請了七位產學界人士分享他們的看法: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英國牛津大學植物科學系博士黃裕銘、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退休轉兼任教師林如森、中華民國鵪鶉協會秘書長商毓銘、臺南市鹽水區農會總幹事邱子軒、雲林縣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燕容、彰化縣和美鎮農會家政指導員謝佳純。不論學界、產業界對於此事都有共同的祝福,也各自帶來不同的期許。
2016年開始的新農業政策,其中包括建立三保一金與四大農民福利體系、農田水利會改革、撲滅口蹄疫、推動畜產業轉型、移除遠洋漁業的黃牌警告、提升農產品品質、推動食農教育、擴大推動綠色環境給付、提升到底產業競爭力與國產雜糧供給、強化產銷體系、推動農業省工機械化、降低農產品出口的單一市場風險、推動綠色照顧、提升農家所得等,期望臺灣農業能越來越好。
臺灣農業的行政體系始於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設立了殖產部、米穀局等單位。1948年,美國與中華民國合作成立農復會,推動數項土地改革政策,其中也包括創辦農業雜誌《豐年》。1979年,改組為農發會承接其業務。1984年,農發會與經濟部農業局合併為農委會。2023年,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為因應未來農業挑戰,加入社區營造、永續經營、動物保護等觀念,以期可以與時俱進,帶領臺灣農業更加進步。
農委會將於2023年8月1日將正式升格農業部。在組織面上,將山水土林統籌於農業部,使分工與專業能夠一體化;因應未來的農業挑戰,規劃八司七署使農業部的架構跟職能發揮的更完善;農業的生產與保育並重,在農村的發展上更加兼顧生產與農民的權益,秉持永續概念,改善農民收入來保留務農的意願;對外貿易上,更積極開發新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度。
香甜的玉子燒、珍珠奶茶及醬燒烤鴨,生活中處處可見引人垂涎的畜牧產品,但生產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動物排泄物,卻被視為惡臭與髒亂的源頭。「連結土地、環境友善,不只是一個口號與學術研究項目,更需要實際行動的場域。」擔任逢甲大學綠能科技暨生技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秘書的賴奇厚教授,深耕畜糞沼氣發電研究,偕同校內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汪浩教授、會計學系張森河教授等跨領域專家,齊心將學術轉化為實務,並於2020年邀請百大青農劉震鋐擔任董事長,成立逢甲大學衍生企業「艾貝科農業科技公司」(簡稱艾貝科)。不僅有效解決畜糞處置問題、創造綠電收入,還將剩餘產物製成農田肥料,供給作物生長、成為畜牧動物的餵養飼料,為小農開創了循環經濟的綠能商機。
增加碳匯與循環再利用是達成2040農業淨零碳排的重要策略,其中雞糞產業鏈如何化糞為金,結合先進的肥料製程、設備與微生物技術,使雞糞去化流程對環境更友善、更具生產力、終端產品更能與作物端緊密鏈結,是近年各家農業生技業者積極競逐的目標。正如大統生物科技集團(以下簡稱大統)董事長林振發所說:「我們不只定義自己是肥料公司,而是在循環經濟底下,與禽畜糞肥、農作生產相關的全方位服務供應者。」
臺灣產蛋大縣彰化的蛋雞飼養隻數占全臺逾45%,位於彰化縣北斗鎮的隆昌牧場,初抵時只見整潔的太陽能密閉雞舍和優遊於草地上的馬匹,空氣中沒有絲毫糞味。創立於1969年,隆昌牧場以豐富化籠飼飼養蛋雞並長期供應雞蛋給微熱山丘、摩斯漢堡、Mo-Mo-Paradise鍋物店等品牌,2000年全面改為自動化密閉式雞舍,3年前開始自建雞糞資源化設備,生產雞糞粒肥、液肥和沼氣,努力為蛋雞產業和環境永續找到發展的最佳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