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寵物看診準備好了沒?

帶貓、狗看醫生總是大工程,除了例行健康檢查,偶爾寵物們也會身體不適或有急性症狀需要就醫,這時候應該準備哪些東西與資訊,方便醫生快速了解狀況呢?在此提供參考清單;但還是得提醒,最終仍需以愛寵的獸醫師建議為準喔!

封面故事
【草茶指南】老店交流:跨越世代的青草茶怎麼喝?

跨越世代傳承的青草茶,是臺灣早期風景中最獨特的常民滋味,含括對信仰、對自然、對人際問候,從心理、身體至環境的關懷。傳統草本飲逐漸式微的今日,這杯日益難得的茶,究竟該怎麼喝,如何於現代延續先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

原址大稻埕永樂市場內、由「德河青草店」重新改名、改裝「姚德和青草號」,以及前身是龍山寺旁青草巷裡「濟安青草行」的「老濟安Healing Herbar」,藉著各自獨創新意持續發展,無獨有偶都已傳承至第三代,且讓兩店負責人王柏諺、姚勝雄聊聊,屬於自家草茶文化的傳承與進化。

建興青草店門口就種植著一些青草,走過路過,不說還真不知道。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青草達人翁義成:採草煮茶,記憶療癒的芬芳

近代醫學發展前,中、西方都有草藥文化,每個聚落都有類似巫醫或赤腳大夫的醫者,採集自然素材,烘乾或炮製,熬煮成藥,舒緩人們的病痛。

來到近代臺灣,其實藥草離我們也不遠,初學者想入門,可以前往臺北市雙連站二號出口,往後方走,找到一家小鋪子,同時掛著「草盛園」和「建興青草店」招牌。木質裝潢很溫馨,買杯飲料,還可以跟店員打聽藥草植物課程。主持店家的是「青草達人」翁義成,他理小短平頭,眼神精明,遞上的名片卻寫著「一順青草店」。

(攝影 吳尚鴻)
封面故事
西洋草本植物飲,跟臺灣青草茶有什麼不同?

我們常講的青草,指的是臺灣本土青草文化用到的植物。從國外引進的草本飲一般稱之為花草茶,不會叫青草茶。廣義來看都是草本植物,也可視為草茶的一種,但對我們來說,青草茶還是偏重臺灣原生草茶文化,和外來的草本茶飲還是不太一樣。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羅氏秋水茶:穿越時空煮一杯茶

「接手經營後,發現爺爺當年很多營業想法、行銷方式都走得很前面、非常現代,我們會開玩笑說他是從未來穿越來的人。」面對訪問輕鬆自若的羅孟芷,帶著開朗氣質的大家風範。三十五歲的她,與姊姊、弟弟共同是「羅氏秋水茶」(培蘭堂涼品茶莊有限公司)第三代經營者,分工上多處理通路、行銷與公關。據聞,只要是臺中在地人,茶飲生命經驗必嚐過一袋鋁箔裝羅氏秋水茶。一杯現實時間跨度逾七十年的養生好茶,竟出手自一位時空行者?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回春青草茶:古早味裡人情溫暖的回憶

「在勞工公園運動的阿姨們,聽說附近有人在賣青草茶跟雜菜湯,就一群人一起來包場、光顧。」本名蔡易妏的Van,是高雄「回春青草茶」的店主,聊起天來笑容飽滿,帶點溫暖的親切。三十三歲的她笑說,那一天店裡的年紀加起來有上千歲;大家因為住附近,多少都知道回春跟阿公,也會跟她聊起從前。「客人有時比我還清楚曾經發在店裡的事。」

高香氣的仙草品種,桃園二號香華仙草。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草本植物烘焙家:紫城農場

作為培育蔬菜瓜果苗的育苗場「紫城農場」,十多年前起,開始種作草本植物,包含仙草新品種、魚腥草、杭菊、萬壽菊、胡椒薄荷、檸檬香茅、紫蘇等。二〇一五年建設加工場,二○二○年成為桃園第一家農業部農糧署輔導,取得農產品初級加工場認證的加工場,後續以製茶工法烘焙仙草和魚腥草等風味茶,自種、自焙、自銷,獨樹一格。

台北西昌街。(攝影 吳尚鴻)
封面故事
青草聚落即景

臺北西昌街 臺中成功路 高雄三鳳中街

仙草茶
封面故事
【食趣聞】青草茶與黑黑的夥伴們

大家的往日記憶好像總相似:仙草大包大包貯存在家裡儲藏室,每到夏天,長輩便會打開一包仙草,豎起大鍋、放上爐灶,用一整個下午熬煮茶湯,放涼後裝罐冷藏,作為未來一週的呷涼選項,清熱解暑,樸實無華。偶爾夏天過了仙草還沒用完,也不需要丟掉,畢竟乾燥過的仙草耐陳放。

封面故事
【美濃印象】亻厓等就來遶美濃

這片由荖濃溪和楠梓仙溪(旗山溪)沖積形成、因夕曝雨淋而水源充沛的美濃平原,原稱「彌濃」或「瀰濃」。「彌濃山」就標記在清代「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上;一九二〇年代,日治時期正式更名美濃。平原上抬頭遠眺,月光山、人字石山、雙峰山、靈山、金字面山橫陳眼前、錯落開列,伴隨時有時無、蒼茫縹緲的清風、雲霧,引人輕輕放下心事,彷彿在此新生。

「期待擴展稻米耕作面積,打造農企業。」曾毅平說。
封面故事
【濃情農事】美農米:美濃菸葉與稻米的前世今生

高雄147號香米,外觀透白晶瑩、心腹白少,帶著淡淡雅緻的芋頭香氣,為「美農米」代表品種。
燄日高照,曾毅平笑起來,以他綠黃稻作輕輕搖晃的比賽田為背景,世界跟他的表情一樣明亮,「怎麼煮都好吃!但我覺得,最好吃的方法,應該是包裝上寫的。」他指的,是美濃區農會自創品牌、申請商標的「美農米」,特別為高雄147號香米打造獨樹一幟亮橘包裝,上頭就印著烹調法。

「務農也要維護農地生態多樣性。」蕭成龍說。
封面故事
【濃情農事】食材珠寶盒:關於務農與生活在美濃的那些事

若試著為美濃描繪一幅在地風景,蕭成龍夫妻的農家日常,大概是最貼切的素材。「一般人來美濃玩個一天,跟你說這裡好山好水,其實也體會不出來,就會覺得很無聊。」蕭成龍為我們沏茶,微笑描述自己在美濃的生活,「美濃好在哪裡?你要住個幾天。早上的風景傍晚看又不一樣了。慢慢散步,多多去接觸人,其實大家都很熱情,保持著農村那種淳樸。晚上也真的沒事做,幾個朋友就聚在門口埕,泡茶、聊天或各自滑手機、發呆。很平靜。」

封面故事
【濃情農事】野蓮:採集文化的翻轉與傳承

全年生產的野蓮,與冬日特出的白玉蘿蔔,可說是後菸葉時代美濃當紅農產。尤其野蓮,從在地粄條店一路擴張至全臺灣的熱炒店─能讓口舌挑剔的饕客心甘情願買單,這款美濃水生食材,究竟有何生猛特色?

「賞味期長,冷藏可保鮮兩週;口感脆爽、味道不強烈,適合加入各種料理,不會妨礙其他食材風味,所以消費者接受度高;最大的優勢是它四季皆出,可滿足四月到七月葉菜類較稀少,或是冬季時價格受到產量波動的葉菜類替代需求。」在地人溫仲良說明。

封面故事
【美濃食麼个】吃一桌產地限定的客家好味

美濃被好山好水環抱其中,彷彿領受祝福之地。純天然的日常裡,舊時相互照顧的農耕情感,融合進現代式的熱鬧、便利,也新也古樸,有了現在最好風景。認識這裡最好的捷徑,當然是讓一桌在地好菜指路,隨產季食材帶我們去風景現場,品嚐美味也收藏故事,心滿意足。

美濃舊橋就像是劉貴元投身棒球的出發點,如今再回來,已成為成績亮眼的職棒球員。
封面故事
【帶路美濃】劉貴元:通往未來的舊橋

雙眉濃密、瞳孔晶亮,眉宇間散發出一股不凡的英氣─他是外號「阿貴」的美濃獅山里客家子弟,中信兄弟職棒隊的廿二歲新秀外野手,劉貴元。「以前要出去比賽的時候,我們都會扛著裝備、從美濃國小校門口走出來,穿過這座舊橋。」「美濃舊橋」建於日治時期,新美濃橋落成後,舊橋原地保留、禁行大車,確保行人安全。「小時候只要一有比賽,橋的兩端或路邊,就會有很多人出來看我們。」劉貴元記憶深刻地敘述。

美濃啊╲金字面山╲每日每日╲我靜靜看你╲想問你╲怎會日日變化不停╲你是否和我有同樣複雜心情。〈金字面山〉黃瑋傑 (攝影 陳彥君)
封面故事
【帶路美濃】黃瑋傑:農村與山,還有歌

出身美濃的黃瑋傑,近年以獨特的客語藍調旋律和寧靜嗓音,數度入圍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演唱人獎,他的音樂創作,無疑是這一代美濃與客家文化的珍寶。

八○至九○年代的童年,黃瑋傑在美濃金字面山下度過。「美濃生活的記憶很美好,所以對這裡有鄉愁,對童年有回味,有牽引。」儘管離開,從事客家與多種音樂創作的他,仍不斷往返於美濃與他處。喜歡農村,喜歡山,喜歡客家話,黃瑋傑多數歌曲都以客語創作且與美濃相關。

封面故事
【蜂蜜指南】一匙蜂蜜知多少:蜂蜜的真實面貌

對我們來說,蜂蜜含適量礦物質、氨基酸與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高;對蜜蜂而言,這些蜜則是生活的記憶──每滴蜜都反映、記錄了蜜蜂飛翔過的花域、軌跡,和經歷過的風景。於是,在基礎甜味之外,才有些味道偏酸,有些花果香氣飽滿,也有苦鹹別具一格等萬般滋味,誘人品嚐、無限回味。不同蜜源釀成的蜂蜜有何差異?食用時應注意什麼?坊間假蜜該如何辨別?

(攝影 吳尚鴻)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品嚐人與蜂與花的情懷

家裡餐桌上始終擺著蜂蜜以便隨時可用,吃草莓和酪梨時必須淋上一圈,底下結晶的沙沙口感抹在酥脆吐司上則更添風味,一開始是為了要給年幼女兒最健康、天然的糖,因而開啟了蜂蜜的尋味之旅,十幾年下來,蜂蜜成了我家的飲食日常。

蜂蜜讓我迷戀,沒有一罐蜂蜜的味道是重複或可預知的,每罐蜂蜜來自不同的蜂、不同的花、不同的日子、不同的年分,每一次打開都是驚喜,這世上還有哪種糖可以做到這種程度?

菊花、枸杞、蜂蜜,舒緩眼睛疲勞的養生中藥飲。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養生蜂蜜中藥飲

富含營養的蜂蜜,不僅適用茶飲、甜食,其實搭配中藥藥材使用,也是保養身體的好方式。究竟,蜂蜜在中醫世界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該如何調製適合自己需求的中藥蜂蜜飲?跟著我們的推薦一起喝起來。

蜂蜜是日常飲食頻繁出現的調味品,風味獨特無可比,甚至僅兌水沖泡,不同蜜源蜂蜜即有萬般味道,滋味不只撫慰著身體也療癒了心靈。對於蜂蜜,中醫又是怎麼運用?

採蜜工作進行中。(照片提供 蜂國蜂蜜莊園)
封面故事
【餐桌上的產地】蜂國蜂蜜莊園:蜂人之願,守林護鄉

從父母手中接下棒子,勇於挑戰、創新的養蜂人吳俊賢,在一九九九年開始著手打造蜂國品牌,並於二〇一四年定名為﹁蜂國蜂蜜莊園﹂,期間克服各種難關,全力維護安全、天然的養蜂環境,推出無抗生素殘留的龍眼蜜,並大力推動柳丁種植農藥減半的﹁柑願計畫﹂。吳俊賢以蜂蜜為師,學習各種大自然的學問,謙虛表示蜂農不過是把蜜蜂養好,蜜蜂才是守護一切的照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