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林玠芷/攝影 吳尚鴻
照片提供 義順製冰廠
早上十點,走在新竹縣新埔鄉成功老街上,遠遠便能看見顯眼綠色招牌「義順製冰廠」,門框上的陳舊木頭招牌題著「義順」,店面懷舊、復古,是知名已傳承百年的冰店。儘管來客眾多,只見第三代老闆,一九六九年出生的陳智弘倚著冰櫃,不疾不徐按客人點選口味打包,瞬即賣出數十枝冰棒。陸續又有親子來買綿綿冰、冰棒,開車前來的遊客隨興選購嚐鮮──冰店的一日已經不知不覺繁忙起來。
義順製冰廠儼然是很多新埔在地人的私藏冰店──手工煮製原料的傳統工序堅持,街坊間有口皆碑,許多人一吃就是橫跨三代,好食材的名聲更吸引許多外地旅客光顧。其中最受歡迎的,便是獨具特色的傳統四果冰棒,還有以客家桔醬製成的金桔冰棒。
桔醬與四果,客家一等冰
店裡冰棒共有十一種口味,其中,四果冰是第一代老闆,陳智弘的爺爺,陳濱海賣冰時期研發──當時常是任選店中四種配料製作──傳到第二代則開始有各代不同的配料特色。「我父母他們都放木瓜絲、綠豆、薏仁還有李仔鹹(lí-á-kiâm,用李子製成的蜜餞),有時候,還會放葡萄乾或其他東西代替。」陳智弘不斷嘗試研發,收集顧客意見後,如今他這一代的四果冰棒則定味為李仔鹹、花生、綠豆與楊桃乾;不過楊桃乾容易缺貨,所以偶有變化。
同樣暢銷有名的金桔口味,則完全出自陳智弘的創意發想。作為店內工序最多的冰棒,得先從客家桔醬的前置作業做起,完成桔醬,再來才是製作冰棒。橙黃色冰棒吃起來,金桔味道飽滿,甜味中混雜一絲果皮苦味,點點鮮明的鹹透出,一口嚐進,千滋百味十分有趣。
每年冬天,陳智弘大概都會利用兩個月的時間,陸續和新竹在地果農訂八千到一萬臺斤左右的金桔,與兒子陳敬仁一起手工製作客家桔醬,也度過冬天冰品淡季。
萬事起頭難,如今特別熱賣的風味,剛開始在市場上表現卻普通,「金桔醬的口味以前賣不好,我父母還笑我,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堅持,認為能代表客家文化的東西,也好吃,後來開始有媒體和雜誌跑來採訪,我對他們大力宣傳推廣,結果銷量就慢慢起來了。」還有餐廳固定向義順拿金桔醬做料理,成為意料之外的收穫。
金桔醬是客家餐桌常見的醬料,柑橘風味飽滿,吃起來偏鹹,可直接入菜烹飪,也可與蜂蜜、楓糖調和使用,最常見的則是作為沾醬使用,如汆燙式菜餚,鵝肉或鴨肉等,閩南人則會加入醬油或醬油膏食用。
作法為金桔洗淨後去籽,果肉連皮打成泥,加入鹽巴,鹹度需比一般食用再鹹一些,加入少許水,攪拌避免燒焦,熬煮至熟滾(喜歡稀一點的口感也可調整水量)。
做冰的初衷,源自不想浪費
義順究竟是如何經營百年的呢?「一開始是日治時期爺爺、奶奶經營雜貨店。這條老街以前很熱鬧,適合做生意。那時候因為糖類產品多為散裝,容易潮溼不耐放。因為捨不得物資浪費,他們想到煮糖水做冰棒來賣,算是兼著做,也只賣給雜貨店的熟客。」陳智弘回憶義順的經營發展,「後來開始有人想來批貨,也有不同單位來邀請我們去擺攤賣冰。」他解釋,做生意人家,家中成員都會一起協助,晚輩也都從小看著長輩做冰棒、跟著學。一晃眼,就這樣代代傳到現在。
陳智弘表示,父親陳煥爐有四個姊姊,父親最小。「那年代女孩子都要在家幫忙,直到結婚還是會盡量回家幫忙,父親應該不算吃過太多苦。」他笑說:「自從父親和母親陳楊貴接手店務,倆人一起開發出滿多口味,現在十一種口味多數都是前兩代累積的。」
有趣的是,有些口味還有故事。「米糕口味跟客家義民節有關,那時候廟裡會殺豬拜拜,也會供飯,但以前物資匱乏,提供的就是簡單黑糖水泡飯。長輩想這也可以當作一種特色口味,不過在來米凍成冰棒就硬掉了,所以改用糯米,凍過仍保持Q勁。」
店內最吸睛的特色,當屬牆上掛著口味、價格的一片片木牌,定睛一看,筆跡還略有不同。陳智弘笑起來,印象中是爺爺和爸爸輪流寫的。「老一輩節儉,有念過書就自己簡單弄個木牌,自己寫菜單。」
懂製冰的萬事屋
若說義順第一代的定位是兼賣冰棒的雜貨店,那麼第二代便是以冰為主,同時外接各種活動場子的雜貨店。憶起往昔,陳智弘忍不住侃侃而談:「我爸那時候基本上能賺錢的都做,光是冰就有叭噗(甜筒)、我媽拿西瓜刀切的磚塊冰,還有冰棒,還會跟婚宴合作甜點冰淇淋。」
念過的書也不忘學以致用,陳智弘生動描述:「婚喪喜慶,都有我爸可以寫字的機會,除了自己的陳氏宗親,地方鄉里也會來找我們幫忙,所以我從小就被我爸訓練要寫書法,我很聽話,每天都用報紙練習寫好幾張哩,但寫得好不好是其次啦,哈哈。」
早期大環境辛苦,鄰里的孩子為貼補家用且賺一些自己的花費需要,會到店裡賒帳批冰棒到街上賣,賺錢了才回來付款。陳智弘說,近年還曾遇到老客人帶著孫子來買冰,聊到自己小時候也曾來義順批冰棒賣,回本賺錢後剩的冰棒便帶回家和家人分享,是過去年代裡有些奢侈的小確幸。
不過做生意總還是得負擔風險。「因為可以賒帳,大家都先拿貨,卻不一定按時付錢,有些人要等到東西賣出去賺了錢才給,有些人會忘記,就得記帳,要自己記得去收。還有一次對方倒店跑路了,收不到錢,就只好當作五萬塊送給他囉。」儘管陳智弘說得認分,但這筆錢今時往日都不算小數目,的確展現生意人的大度。
專注開冰店的人生轉捩點
那麼,從雜貨店轉型為純粹的冰店經營,契機又是何來?「因為時代不同了。」頓了頓,陳智弘娓娓道來──老街曾有榮景,戲院、茶室和蔬果市場林立,人潮熱鬧,但七○年代後逐漸沒落,父母面對經營瓶頸,依舊以客家硬頸精神度過,沒想過要轉換行業營生。
九○年代,陳智弘在附近的紡織廠上班,午休就趕回家幫忙送貨,那時候對他來說又忙又累,「簡直氣得要死,他們早上六點就開店,我晚上下班回家還要顧店顧到十點、十一點,他們想睡覺才關門,完全不休假。」直到後來父親癌症生病,陳智弘才決定回家學習生意經營,包含煮製原料配方、買賣、客戶應對等。
「以前幫忙只是打雜,冰棒只會套袋,連裝模具都不會,直到要接手才認真學習。」隨著大賣場興起,雜貨生意雪上加霜,陳智弘不得不思考專注拚冰品的選擇。「市場開始有了區隔,大家要買日用品都會往大賣場去,就連我跟廠商叫雜貨,廠商都直接說去家樂福買還比較便宜。」
但陳智弘樂觀以對:「還是想經營這家店,我們鄉下地方也不花什麼錢,可以生活就好,我母親也是做到九十歲中風離開……我應該也會就這樣一直做下去啊。」雜貨店業務在第三代畫下休止符,以純粹冰品繼續闖出一番名號。
跨四代冰棒老店,走出新路
除了自己做冰棒,義順也提供客製化服務,由顧客提供原料或已調好味的半成品,再由他們完成剩下的工序,「其實最理想的狀況是顧客帶半成品來,因為每個人口味不一樣,我覺得甜你可能認為不甜,我喜歡的味道濃度你不一定喜歡,都需要事先溝通確認。」
這些年客製化的口味多元,有小農帶著自己的水梨來做冰棒,也有人做草莓加鮮乳,或者綠豆加大豆,甚至還有鴕鳥蛋,最特別的是有人帶烏魚子來做,陳智弘分享他的巧思:「你知道烏魚子要怎麼調味才好吃嗎?要加花生醬!一般吃烏魚子都會配蘋果、蒜苗,但冰棒我們嘗試使用花生醬去做搭配,結果非常好吃!」
除了客製化,店裡也慢慢納入第四代陳敬仁的想法。一九九六年生的他,高中畢業後就在家幫忙至今超過十年,主要參與冰棒前段製作,每日與父親陳智弘一同完成備料、煮製並倒入模型製成冰棒的所有過程,「很多時候我會盡量讓敬仁去主導,比如他認為料要多加,像四果冰,之前李仔鹹都放半顆,現在他都直接放整顆。」加好加滿,客家父親都覺得心痛,對此陳敬仁則簡單表示回應:「其實這樣比較省事。」
店裡的冰櫃原本貼著冰棒口味介紹,換機器後,陳敬仁請朋友製作了多國語言的菜單,「都要更新,就把常見的語言一併弄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