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食堂】台灣拾味:串起豐盛農產想像的創意冰棒

文字 郭正偉/攝影 吳尚鴻
照片提供 吉安鄉農會

風靡今夏的「台灣拾味」冰棒禮盒,精挑全臺十家農會最受歡迎的在地農特產品,打造飽含島嶼風土甘味的冰棒;推出即完售,已成眾多嗜冰老饕心中的最強冰品禮盒──花蓮縣吉安鄉農會在總幹事張德奇的帶領下,推出這份深耕冰品領域的結晶,研發過程不僅斥資上億打造廠房,更耗時多年累積產品經驗,才有了如今的一鳴驚人。「對我來說,這個禮盒能夠完成,更像是臺灣農會體系逐步一起合作,邁向『共好、共榮』願景的第一步。」張德奇說,每款冰棒都乘載了對農友的關懷,與深愛土地的情感。

一踏進花蓮吉安,日照環山之內最先注意到的,應該是遍地蔓生的鮮綠龍鬚菜田,加上韭菜與芋頭,共同被譽稱為吉安的農特產三寶。但做冰棒?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事呢?

芋頭是吉安在地大宗農產之一。
芋頭是吉安在地大宗農產之一。
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吉安韭菜。
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吉安韭菜。

熱天上午,坐在張德奇與農會夥伴們共同催生的冰品門市,「山海正甜吉製冰所」採訪。店內以山與海的形象、色系為裝置創意,打造精緻亮眼的座位空間兼設農特產販售區。體感舒適,服務人員態度熱忱,與過往刻板印象中農會附設商店常見的雜貨感大相逕庭。「吉安鄉農會製冰的歷史,大概可追溯至一九九七年。不過,當初就是簡單的初級加工,主要為了解決農產產量過多。」張德奇臉上堆滿笑意,親切對話,簡單言語間便清晰地描繪出吉安鄉農會發展冰棒的演變。

吉安鄉農會出品的農產冰棒種類繁多,十分引人。
吉安鄉農會出品的農產冰棒種類繁多,十分引人。

「講這麼多,不如先嚐嚐看。」他露出大器而自信的笑容,冰店工作夥伴遞給我店內創意美食「米淇淋」。取材自米漢堡的概念,爆香米餅夾餡吉安名產芋頭製成的冰淇淋,芋與米的香氣甜蜜饞人,不譁眾取寵的低調甜食。「這兩片爆米香完全沒有另外加糖,是在地吉安米混黑糙米,還有用檳榔心芋做成的冰淇淋,只有這裡才吃的到。」冰的綿密混合香脆米粒,讓人忍不住貪食,迅速囫圇吞完。

吉安米與芋頭搭配的米淇淋,香濃有味。
吉安米與芋頭搭配的米淇淋,香濃有味。

串聯土地情誼的新冰品

台灣拾味的發想,緣起於一次偶然,如今回看卻充滿意義的合作。吉安鄉農會自有品牌的冰棒,一向是來訪吉安必嚐的推薦美食之一。定期會在新春時節結合在地總鋪師文化,舉辦盛大辦桌活動的高雄內門區農會,原本打算向張德奇下單,想以吉安冰品做為飯後甜點。「何必用我們家的冰棒?內門的鳳梨那麼棒,我建議他們把鳳梨寄過來,讓我們做專屬內門物產的冰。」首次合作的冰在宴會上大受歡迎,也開啟吉安鄉農會接受委外合作的契機。

吉安鄉農會總幹事張德奇性格爽朗,語多幽默。
吉安鄉農會總幹事張德奇性格爽朗,語多幽默。

有了這次打響吉安製冰名號的經驗,各農會好友們紛紛來探詢合作機會。「印象深刻的像士林區農會想用山藥製冰,來問我們有沒有辦法加工。雖然沒有試過,但我們也很有興趣。廠內的研發團隊就會以對方提供的原料試作,並參考過往類似食材的數據,透過反饋不斷進行甜度與香氣調整。」張德奇簡單說明研發新口味的程序。

嘗試的過程當然難免失敗。「我們曾經用拉拉山的水蜜桃做冰,水蜜桃鮮果的香氣很濃,做成冰品之後卻沒什麼氣味,吃起來口感也很普通。或是有一次來了一批還不夠熟的鳳梨,做出來白得像『鮮奶冰棒』。」儘管氣味夠,但賣相不佳,張德奇決定不上架這批鳳梨冰棒,讓農會內部自己消化。這些情況也凸顯加工對農產特性的挑戰,以及農會對品質與消費者觀感的堅持。

陸續累積合作經驗的張德奇,從中萌生聯合各家農會,推出台灣拾味冰品禮盒的企劃發想。二○二五年年初,他積極聯繫友好的農會,尋找當地特色農產品,預計打造一系列具各地代表性的冰品。同年六月,終於推出台灣拾味第一波特選、十枝農產口味冰棒。

以山與海為裝潢發想的山海正甜吉製冰所。
以山與海為裝潢發想的山海正甜吉製冰所。
山海正甜空間舒適,平日近中午也滿是遊客。
冰店門市內同時販售吉安在地農產與加工品。

「執行企劃的過程也發生很多狀況,比如三峽區農會的碧螺春冰棒,口味上就調整了不少次,不斷增加茶葉比例,就是想讓香氣跟味道都足夠。還有桃園區農會的小松菜紅豆冰棒,一開始純用小松菜,口味上類似抹茶但就是有股『菜味』,後來研發人員加上美濃的紅豆,風味整體提升,味道像是抹茶紅豆冰。」張德奇十分驕傲的說:「我們堅持使用高比例的農產原料,一般市面芋頭冰棒的芋頭可能占百分之三十就很高,我們的比例則足足用了百分之五十。我們的冰棒吃得到果肉纖維,也保有食材的天然風味,不加香精。」

不僅冰棒,也推出有冰淇淋版台灣拾味。
小松菜紅豆冰棒可謂臺版宇治金時甜品。

製冰設備中的法拉利

吉安鄉農會自一九九七年左右開始研發製冰,「會開始做冰,主要是想協助農友解決農產過剩與格外品浪費的情況。」張德奇說明:「當時就是很簡易的初級加工,沒有什麼複雜技術,在農會的商場自己賣,也沒辦法做比較大的推廣。」只不過,歷經冰品食材研發與經驗累積,為張德奇帶來開拓冰品市場的想像與創意。

秉持擴大規模為念,農會自二○一二年起,便積極向國家發展委員會申請專案計畫補助。「申請過程遇到不少麻煩。本來專家、學者們的意見,是農會規模太小,比較難經營大型加工事業。」在多次往來交流的過程中,張德奇對於農會冰品的發展方向逐漸釐清,將目標設定為中型規模的製冰加工。「計畫修正了好多次!期間還因為附近七腳川遺跡的土地開挖問題,計畫停擺了七個月。好不容易在二○一八年終於得到正式核准,不過原本共計四年的執行時間,也只剩一年。」

透過管線將凍好的冰淇淋依需求填裝。
透過管線將凍好的冰淇淋依需求填裝。
以人工為每杯冰淇淋封蓋、裝箱。
以人工為每杯冰淇淋封蓋、裝箱。

雖時間緊迫,不過修正計畫期間,農會持續布局前期準備,包括機具考察、工程需求等,短短一年內便將冰品加工設備建置到位。吉安鄉農會耗資上億的現代化複合型加工廠,一樓為冰品加工廠,二樓以上主要為保健作物加工廠;是花東地區第一間取得證號的冰品與中草藥加工廠,編號為○○一,並獲得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認證。

「冰品製作會有排程,比如說今天主力製作冰淇淋,明天產線可能就全力生產冰棒。」張德奇帶著我們走進冰品加工區域,只見工作人員正圍聚在冰淇淋充填機前忙碌,一杯杯盒裝紅豆冰淇淋,上蓋、裝箱後送急速冷凍庫。他引導我們的視線前往另一座製冰棒設備。「這一臺設備是做冰棒的,可以在短短四點六公尺的製程距離內,將填充物迅速凝結成冰棒,然後包裝入袋密封,一氣呵成。」耗資約兩千四百萬元的設備,張德奇玩笑說堪稱「冰界的法拉利」。設備的升級,相對讓產能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概略來看,我們這個工廠每天可生產九千六百枝冰棒,或是一萬一千兩百杯冰淇淋。」

冰棒製造機:短短四點六公尺內便迅即完成每枝冰棒製作與包裝。
冰棒製造機:短短四點六公尺內便迅即完成每枝冰棒製作與包裝。
凍好的冰棒準備進入包裝。
凍好的冰棒準備進入包裝。
按照冰棒口味不同封上外包裝。
按照冰棒口味不同封上外包裝。

寫就農業共好藍圖

二○一五年自水利會轉任農會,創意與實踐力彷彿源源不絕的張德奇,謙稱自己因為「農會的夥伴們都樂於分享,有機會像海綿般吸收新知」,加上明白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才有了如今吉安鄉農會全面升級的成績。「我任內也曾經帶著大家參訪各地農會,像是麻豆、後壁、柳營,學習他們的營運模式。」張德奇頗有心得的說:「雖然不像西部的農會規模龐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該有的事業體系皆完整齊備。」

張德奇解釋,吉安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如引流自奇萊山的灌溉水源,與調節溫度的山、海風,加上公部門、農友與農會的互助合作,成就出豐富的在地特色農業。

冰店自行研發淋上醬油與七味粉的香菜冰淇淋。
冰店自行研發淋上醬油與七味粉的香菜冰淇淋。
皮蛋冰淇淋,佐上醬油與柴魚的衝突食感,卻又對味。
皮蛋冰淇淋,佐上醬油與柴魚的衝突食感,卻又對味。

「吉安的龍鬚菜在臺北市場高達約九成市占率,每年大概有一千六百噸的龍鬚菜送往大臺北地區。」張德奇細說在地農業特色:「我們還有一個百年歷史的特色米種『吉野一號』,百年前日治時期由日本人引進,米粒比一般米大一點五到兩倍。二戰期間礙於物資運送困難,日軍直接在臺灣釀清酒,就是用這款米。我們現在也與霧峰農會合作,用吉野一號釀酒。並用保價收購的方式,確保農民收入,也維持五公頃左右的耕種面積。繼續書寫這個米種的歷史與故事。」

除了冰品,吉安鄉農會也投入多樣化加工,協助農友將農產或格外品進行加工,原料經檢驗合格後收購,製成像薑黃粉、薑黃膠囊、苦瓜茶、洛神花茶等自有品牌產品,一方面也協助產業經濟,藉此穩定市場價格。如今加工廠的生產線每日滿載,產品供不應求。張德奇與吉安鄉農會對台灣拾味禮盒的發展深具信心,也正繼續規劃第二波、第三波農產冰品。「我期待有機會串連起全臺灣三百多家農會,每間農會都能推出獨具特色的冰品。」張德奇心中有著一張清晰的發展藍圖。

加工廠接受農友委託做農產加工,像是薑黃膠囊。
加工廠接受農友委託做農產加工,像是薑黃膠囊。
吉安風景的一大特色:漫地龍鬚菜田。
吉安風景的一大特色:漫地龍鬚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