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64 頁
木瓜與芒果的防減災對策 導入智慧科技,不做氣候變遷苦主
相較蔬菜、花卉大多屬短期作物,栽植時間較長的果樹,承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更為複雜嚴重,需有完整的因應對策才能保障農友收益。為此,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果樹研究室副研究員王仁晃與李雪如,分別研擬木瓜綜合防減災五大招和培養健壯芒果植株的穩定栽培技術,強調從源頭做好管理、防患於未然,輔以智慧農業系統即時監控環境變化,讓農友面對霪雨、暖冬、乾旱等氣候災害時,心中已多了份篤定。
甜豌豆「台中17號」 耐白粉病且豐產的新品種
豌豆可分為嫩莢用、甜豆用、嫩豆用、葉用及豆芽用等五種類型,其中甜脆可口的甜豆是國人所喜愛的秋冬季蔬菜。甜豌豆是採收肥圓的嫩莢供食,豆仁雖發育肥大,但豆莢還沒有纖維,豆莢連同豆仁可同時食用,無論是生吃或炒食,都非常清甜脆嫩,獨具風味。
善用「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和「氣象&農業防災App」 奪回防減災主動權
當氣候變遷威脅加劇、氣象災害類型迅速演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農業工程組(以下簡稱農工組)「農業氣象與設施工程研究室」,在研究員暨計畫主持人姚銘輝帶領下,積極整合各農業改良場、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科技部國家防災中心等跨單位專業人員和資料庫,擬定新一代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系統,向農民推廣更精進的防災整備作為。
氣候變遷下的水稻災害與因應策略
農業是人類產業中,受到氣候影響最大者,氣候左右農業生產的豐歉與品質優劣。然而,由於氣候變遷的影響,栽培環境越來越不穩定,導致農作物時常受到異常氣象傷害,例如高溫、低溫、淹水、乾旱等。依氣候學者預測,未來極端氣象發生的機會將更為頻繁,且臺灣位處亞熱帶,乃許多學者指出氣候變遷高風險的地區。
《豐年雜誌》2022年1月號 作物防災學-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與技術
農業生產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然而從2016年1月下旬的霸王級寒流到2021年的乾旱與強降雨,嚴峻的氣候變遷趨勢,帶給農民有增無減的挑戰,加速建構韌性農業體系,成為農政單位刻不容緩的工作之一。希望藉由作物防減災技術逐步推廣、落實於生產現場,臺灣農業能走向農損更少、農產品供給和品質更穩定的一天,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大聲說:我們準備好了!
客座總編輯|農試所所長林學詩 因應氣候變遷 打造韌性農業
氣候變遷已是全球必須積極應對的議題,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021年發表的第6次報告(AR6),全球氣溫平均上升1.5℃,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未來極端天氣將持續發生並加劇。臺灣近年暖化程度,事實上已經比國際平均還要嚴重,夏天延長、冬天縮短成為新常態,當溫度上升無法避免,農業方面就必須進行各種調適措施,否則到了世紀末,我們農業會有很多項目無法持續發展。
薏仁的加值應用趨勢分析 機能性成分多元,藥食同源的好食材
薏苡仁為衛福部食藥署公告的可供食品使用原料之「草、木本植物類(2)」,其乾燥成熟種仁在衛福部中醫藥司公告規範中,屬於「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品項」之一,薏仁為藥食同源植物,全株皆可入藥。在現代醫學臨床上已有確定的薏仁藥用成分,像是薏仁酯(coixenolide)、薏苡素(coixol)、酚類化合物(benzoxazinoids),以及可調節血糖的水溶性多醣(coixans)。因此,薏仁不僅可見於一般食品和飲品,隨著科研新興發現,也擴展至保健品和美妝保養品領域。
不只美白,還有健康內在 薏苡是女性保健新選擇!
隨著現代醫學研究成果趨於完善,薏仁的各項功效逐漸獲得證實,並持續有多樣化的機能產品開發及上市。由於消費能力及健康意識提高,臺灣民眾購買保健食品做保養已成為生活的一環,根據市場調查結果,消費者選購農業機能素材製作的保健產品,其安全性、認證與功效是優先考量的因素,另外,原料採用國產素材亦為消費者選購產品的考量之一。本篇文章將以薏苡殼及薏苡萃取物進行研究,期望能達到農產品副產物再利用,並以素材特性開發女性保健產品。
讓日本皇室食療配方回到臺灣拓銷 薏苡專家江文章談國產紅薏仁發展
臺灣薏仁的應用從1970年代臺灣第一位女中醫師莊淑旂博士的研究開啟篇章。而自1993年起,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江文章的研究團隊延續莊淑旂的紅薏仁調理養生配方,迄今已發表超過100篇以上薏苡相關的研究報告。透過紅薏仁保健功效的研究,江文章提倡「吃對食物」的食療概念,期望能夠穩定國產原料品質與策略聯盟,拓展國產紅薏仁發展潛力。
風味輪轉出百種味!幫你找到對味臺灣好茶
消費者在買茶時,單從茶類名稱,很難知曉其特色與風味,也無法具體描述心中喜好茶飲的特徵,更不太理解專家形容的專業用語,往往需要逐一試喝後,才能找到個人偏好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