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水梯田

「田含水親像喝一口水含佇喉嚨」 人禾基金會的貢寮水梯田十年經驗

2011年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簡稱人禾)在林務局的支持下,與貢寮水梯田的農夫們一起埋頭續耕,為保存地方的生物多樣性努力,驗證里山梯田之於環境保育的豐富生態價值。透過「生態系服務給付」概念的落實,支持私有地投入保育公益、用吃來維護環境的概念,逐年受到外界肯定,也促進地方產生更多以環境為本的改變。這段跑在前端的貢寮經驗,走過了十年時光,與政策一同從土地裡慢慢長出來,其中的思維與發展脈絡或許能為接下來的案例提供參考價值。

臺灣副細鯽

里山倡議成功案例祕訣 茭白筍護白魚復育生態關係

臺灣副細鯽(俗稱臺灣白魚,以下簡稱白魚)是名列「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的臺灣原生種魚類,主要活躍於南投埔里溪流。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調查,因乾旱少雨、河床水位下降,白魚面臨生存危機。南投縣埔里鎮一新社區發展協會(簡稱協會)凝聚農友共識,不僅成功復育臺灣白魚,也擴展了有機茭白筍的種植,締造了農村產業與生態復育兼容並蓄的永續模式,更於2021年成為世界「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推薦的成功示範案例。

農地空拍

全民共享,全民有責 臺灣生態系服務發展與前瞻思考

2020年林務局「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給付推動方案」正式上路,象徵相關部門、學者和試辦計畫地區,在累積十多年的摸索嘗試後,終於將生態服務給付概念於國內法制化的成果。不過本文採訪長期參與政策研析的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及環境城鄉學系特聘教授洪鴻智、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葉佳宗與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三位教授也指出,整體而言,臺灣支持農業生態系服務價值的政策與思維,尚在起步階段,亟需受到各界的重視與推廣。

石虎

永續發展的護國策略 林務局生態服務給付政策規畫

「生態環境是人們得以安適生活的『本金』,運用生態環境的資源從事作物生產、文化休閒則是『利息』。惟有生態環境健康、本金充足,我們才能享有豐沛的利息,這就是生態系服務的意涵,也是林務局各項政策的運作核心。為了守護『生態本金』、讓大眾持續利用『生態利息』,生態服務給付(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PES)就是一個兼顧永續生態並照顧農民的策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棲地經營科科長石芝菁說明,生態服務給付有時被稱作「生態薪水」,用於補貼協助保育生態的農民,給予適度的經濟支持。

中華農藥協會

從農藥生產到使用 層層把關.守護食安

購買農產品時,農藥的使用是否超標?是消費者普遍重視的食安議題。為了使消費者能安心選購農產品,相關政府機關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簡稱防檢局)、農糧署、研究機構如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簡稱藥毒所)等,以及衛生福利部(簡稱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皆有層層把關之風險評估及管理機制,確保市面上核准流通的農藥及使用在農產品上的用量,能符合官方規定。另一方面,民間組織如中華農藥協會,則投入資源宣導農藥安全使用,除了與農民及業者溝通,也透過網站資源更新、影片拍攝等方式,讓消費者對於農產品安全與否,有更全面的認知。

石虎

心甘情願被石虎收買 三種給付拉近關係,上架家樂福助攻銷售

其中,長期研究石虎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形容,在南投縣中寮鄉範圍內生活的石虎比較「好命」,「這個區域救回來的石虎多,追蹤的個體也比較長命。」原因何在?
從2014年開始推廣的「友善石虎農作標章」與2019年起試辦的「友善石虎生態服務給付方案」,功不可沒。

《豐年雜誌》7203書封

《豐年雜誌》2022年3月號 生態系服務-守護農業永續的本金

2005年一份「千禧年生態系評估」報告,明確定義生態系服務為「人類從生態系中獲得的利益」,並劃分為「供給」、「支持」、「調節」及「文化」等四大服務面向,意味大自然支撐全人類的生命、生活、生產。
在臺灣,也有一群人,願意讓農田裡的雜草長高一點,化學藥劑少用些,只為了照顧像人類一樣,共同仰賴農田、穿梭在田水與莊稼的生物,以及孕育萬物的自然環境,希望萬物共好,一同健康。這些以生態為本過生活的人,可以是生產者,也可以是消費者,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

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

客座總編輯|台大生農學院院長盧虎生 以精準農業平衡生產與生態 全民共同維護生態系服務潛能

一般我們提到生態, 是包含大自然的動物、植物、微生物, 其又受到物理環境: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日照等等影響,讓每個生物間彼此相互溝通、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機質,變成土壤裡可供植物利用的養分,植物行光合作用而生長茁壯,動物食用植物,或是動物互相掠食獲取能量,最後動植物死亡回到土壤裡面。就像《聖經》講的:「塵歸塵,土歸土」,這是自然的循環,生物之間達到平衡,廣義來講,它就是生物彼此「服務」的狀態。

農獎得主廖秉鋐與他培育的文心蘭

站上巨人的肩膀 臺灣文心蘭靠智慧農業進軍荷蘭

鵝黃的文心蘭輕挽著檸檬綠的枝椏隨風搖曳,宛若裙襬飛舞的少女那般快樂無憂,在臺灣,它的綽號叫「跳舞蘭」。2018年在臺中舉辦的世界花卉博覽會,場館布置大量使用文心蘭與蝴蝶蘭,向各國宣告臺灣不但是蝴蝶蘭王國,也是全球文心蘭切花產量最高的國家。就像第31屆10大神農獎得主廖秉鋐現身2018年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國際形象廣告說的:「當然要把最美的東西展現給全世界知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科技部與經濟部合作推動智慧農業,攜手花農歷經5年奮鬥,臺灣文心蘭終於成功打進歐洲,開拓海外第二市場。

蔬菜種苗溫室

從白板到平板 智慧育苗助青農提升產銷效率、降低殘貨損失

植物種苗是農業發展的根基,種苗科技研發則是農業進步的發動機。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與中華種苗學會「2019年臺灣地區蔬菜育苗產業現況調查與分析」調查,育苗場經營者年齡超過50歲者逾60%,明顯出現高齡化趨勢,而且每家每年平均育苗生產數量992萬株與平均產值972萬元雙雙呈現下滑趨勢,蔬菜栽培面積逐年下降、經驗傳承斷層、人力成本高、設備老舊與缺乏總量管控機制,已成為我國蔬菜育苗產業發展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