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藥生產到使用 層層把關.守護食安

中華農藥協會

文/田育志
  陳韋竣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植物科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攝影/吳尚鴻

購買農產品時,農藥的使用是否超標?是消費者普遍重視的食安議題。為了使消費者能安心選購農產品,相關政府機關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簡稱防檢局)、農糧署、研究機構如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簡稱藥毒所)等,以及衛生福利部(簡稱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皆有層層把關之風險評估及管理機制,確保市面上核准流通的農藥及使用在農產品上的用量,能符合官方規定。另一方面,民間組織如中華農藥協會,則投入資源宣導農藥安全使用,除了與農民及業者溝通,也透過網站資源更新、影片拍攝等方式,讓消費者對於農產品安全與否,有更全面的認知。

聯合產官學研界 中華農藥協會積極與公眾溝通

農藥的使用與風險管理,是現代農業發展上的一大關鍵,如何有效、安全、正確地使用農藥,需要產、官、學、研等各專業領域的合作。1992年,中華農藥協會成立,目標即包含替各界搭建橋梁,推動農藥的風險評估,以及宣導安全把關技術和措施。

「不論是農藥管理相關的官方單位,如防檢局、農糧署、藥毒所、農委會所屬各試驗改良場(所)、食藥署,乃至於各地區域檢驗中心、大專院校、農藥業者、農產運銷公司、消費者等,都是協會溝通的對象。」中華農藥協會常務理事費雯綺表示,從提升農藥業者生產製造的品質,到配合政府的農藥風險管理措施,中華農藥協會扮演居中協調的角色,都至關重要。除此之外,與國際農藥專家間的交流,提升農藥管理與風險評估的科技,促進農業的發展等,都少不了中華農藥協會的努力。

在過往經驗中,一方面與官方、學研界密切合作,另一方面,中華農藥協會與公眾的溝通,多半是以農藥業者與農民為主。「平常宣導最多的,就是希望農藥產業界能生產安全且品質好的藥劑,並提醒農民能適當、安全、有效地使用農藥。近年來,也規畫資源,投入與消費者的溝通。」在中華農藥協會裡負責「安全宣導組」的費雯綺說道,針對消費者最關心的農產品是否安全的議題,中華農藥協會委託社團法人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及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協助拍攝短片、製作農藥近30年發展史的影片,也將農藥、植物保護、病蟲害防治等資訊,匯集在中華農藥協會官網上,期望消費者能對農藥及農產品有更多認識。

中華農藥協會常務理事費雯綺
中華農藥協會常務理事費雯綺負責與各界溝通消費者最關心的食安議題。

從化學品審核為農藥 得經過重重把關

「消費者會對農藥的使用心生恐懼,主要還是因為不了解。」費雯綺直言,農藥並非毒藥,使用得當仍然是對農業生產有所幫助,此外,不論是進口或是臺灣生產,光一個化學品要在臺灣辦理農藥登記,能在市面上以農藥販售,就得經過多層把關。

費雯綺表示,從化學品審核為農藥的過程相當繁複,首先得證明它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對於動物是否會產生急性或慢性的毒害,這部分會先進行多項動物實驗;再者,農藥對於蔬果、稻米等作物上的病蟲害,有多少防治效果,以及使用後,在作物上的殘留消退情形,則須透過田間試驗來取得實驗數據。這些資料彙整後送至藥毒所,經由病蟲草害、化學分析、動物毒理、殘留檢驗技術、風險評估等各方面專家的審核,「確認該項農藥產品的穩定性、防治效果的好壞、對人畜健康的安全性評估、對蜜蜂、魚等非目標生物的影響、在環境中的持續消退情形及建議農產品的容許量等等。」費雯綺接著說,這還只是取得農藥登記的第一關。

經藥毒所初審後的資料,會送至防檢局農藥技術諮議會,由防檢局整合衛福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醫界、病蟲草害、農業化學、毒理學等官學研界的專家,進行第二關的審核,「通過審核的藥劑會由防檢局公告農藥的使用方法,而各項蔬果的容許量值,經防檢局諮議會審核討論後,再送到衛福部的食品衛生安全與營養諮議會審核確認。」費雯綺說明,確定藥劑的安全無虞,還得訂出使用標準,才能發出農藥登記的許可證,光是藥劑的上市把關,就有無數次的會議討論。

中華農藥協會常務理事徐慈鴻
中華農藥協會常務理事徐慈鴻解說農藥管理機制。

研發質譜快檢 農藥殘留檢驗時間縮短至15分鐘

藥劑上市後,農民如何使用?是否照時間採收?採收後的作物是否合乎農藥殘留容許量的標準?費雯綺接著說明,這部分由主關機關農糧署與藥毒所合作,在全臺建立了9家區域檢驗中心,包含東部的宜蘭大學、東華大學、臺東大學,中部的中興大學,南部的虎尾科技大學、美和科技大學、屏東科技大學與成功大學,北部則是財團法人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每年農糧署都有制定計畫,由各地方縣市政府到產地抽檢農產品送至區域檢驗中心檢驗。

除了產地的檢驗,農產品送到集貨場與批發市場後,農糧署同樣在這些場域推動檢驗,為配合農產品需快速出貨的特性,藥毒所研發出「農藥殘留質譜快檢」(簡稱質譜快檢),讓檢驗能縮短到10~15分鐘就能得到結果,藥毒所副所長,同時也是中華農藥協會常務理事的徐慈鴻,是質譜快檢技術研發應用的背後推手之一。

「原先就有官方公告的多重農藥殘留檢驗方法,目前可以檢驗380種農藥是否殘留,但需要3~5個工作天,用這個方式檢驗批發市場的農產品,結果出來的時候,蔬果早已被消費者吃下肚。」當時徐慈鴻在藥毒所擔任殘留管制組組長,責無旁貸地擔起推動研發技術的責任,最後與副研究員林韶凱團隊一起研發出「質譜快檢」技術流程,之所以能大幅縮短檢驗時間,則是有賴以下幾大面向的研發與改進,包含推出「FaPEx®」快速萃取技術套組,並將原先須依靠氣相跟液相兩臺層析串聯質譜儀才能完成的分析,根據藥劑特性及常檢出藥劑清單,調整為只需液相層析串連質譜儀來進行分析,最後則是架設質譜快檢AI雲端服務平臺,將快檢結果上傳至雲端,藉由AI判讀數據,自動比對檢驗結果是否有農藥殘留。

快速萃取技術套組
快速萃取技術套組能大幅縮短農藥殘留檢驗時間。

三章一Q 讓消費者選購農產品更加安心

就像中華農藥協會在農藥安全上的宣導,徐慈鴻表示「我們是站在輔導農友,而不是處罰農友的立場」,質譜快檢屬於自主把關的檢驗方法,並不涉及公告方法檢驗的裁罰模式,透過質譜快檢驗出農產品的農藥殘留結果超標,植物醫生或各農業試驗改良場(所)的植保研究人員即會前往現地,了解農友用藥狀況,輔導農友正確用藥、精準用藥,一方面讓農友能有效抑制作物的病蟲害,一方面也讓作物的農藥殘留量能符合容許量標準。

費雯綺總結說明,從農藥的許可、上市、使用,到農產品在各個銷售階段的檢驗,在產、官、學、研界的努力下,設立了重重的把關機制,另外,農委會還推出「三章一Q」,包含臺灣有機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及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與臺灣農產生產追溯QR Code,提供消費者在選購農產品時作為辨識。「農藥、農產品的管理,包含推出安全驗證標章,這一系列針對農產品的食安所規畫的組織架構與做法,背後有許多專家學者、組織的投入與努力,這是消費者看不到的。」費雯綺也希望,消費者能有機會對這些資訊多些了解,對在臺灣購買農產品感到安心。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企劃製作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