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板到平板 智慧育苗助青農提升產銷效率、降低殘貨損失

蔬菜種苗溫室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及農糧署輔導育苗場導入「蔬菜種苗智慧化生產管理系統」,加速推動臺灣育苗產業轉型。

文.圖/蔡瑜卿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副研究員
    吳雅芳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
    薛佑光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副研究員
    蔡璿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農場管理組助理研究員
    張倚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助理研究員
    吳國政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技正

植物種苗是農業發展的根基,種苗科技研發則是農業進步的發動機。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與中華種苗學會「2019年臺灣地區蔬菜育苗產業現況調查與分析」調查,育苗場經營者年齡超過50歲者逾60%,明顯出現高齡化趨勢,而且每家每年平均育苗生產數量992萬株與平均產值972萬元雙雙呈現下滑趨勢,蔬菜栽培面積逐年下降、經驗傳承斷層、人力成本高、設備老舊與缺乏總量管控機制,已成為我國蔬菜育苗產業發展危機。

「育苗場在蔬菜產業算是上游產業,必須長期做市場監控,在市場價格波動時做出適當回應!」臺灣蔬菜育苗協會理事謝悉文指出,國內育苗場到目前還是採取傳統經營模式,銷售客戶除了專業農民,還有農藥店和種子行等批發零售市場,把每日接到訂單與生產排程都寫在白板上。然而隨著訂單越來越多,白板的字就越寫越小,到後面甚至寫不上去,造成管理上的困擾。

傳統育苗全靠老師傅經驗 人才出現斷層危機

為協助業者逆轉困境,農委會農糧署積極輔導育苗場加強辦理溫網室設施與自播種機更新購置,建置智慧化環境監控系統,並針對大宗蔬菜建立育苗供應回報與預警管控機制,加速推動臺灣育苗產業轉型。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副研究員蔡瑜卿表示,臺灣種植蔬菜面積約15萬公頃,超過4成需經過專業育苗場培育種苗後,再移植田間栽培,育苗期需15~45天不等。

多數農民都是在種植前預訂菜苗,但因為無法確保播種百分之百發芽,而發芽階段也可能受到天候影響或因土壤因素折損,育苗場接獲農民訂單後,都會依據種子發芽率與天候狀況調整播種數量,增加播種至少1成苗量,確保出貨時能夠充足供應客戶預約的數量,因此難免會有剩餘種苗。

譬如甘藍(高麗菜),不同品種所需育苗天數各有不同;同品種在不同季節育苗,所需時間也不一樣;晴雨天和氣溫高低等氣候因素也影響育苗天數,進而影響出貨時機,全靠老師傅經驗判斷從育種到出貨需要多少時間,規畫在什麼時候播種育苗,才能夠按照客戶預定日期出貨。

把握種苗發育最好的狀況出貨,對農田間栽培很重要。蔬菜播種育苗要等到種子發芽長出根,把穴盤裡的土壤完全包覆,才能從格子拿出來,避免因未完整包覆而受傷;偏偏格子空間有限,根在裡面長過久就會老化,影響菜苗品質。

種苗改良繁殖場助理研究員張倚瓏表示,育苗場接到訂單後,老師傅就要根據蔬菜種類、近期氣候,推算從育苗到出貨需要多少時間,趕上客戶需要出貨的日期。對沒有經驗的育苗師傅而言挑戰很大,尤其現在青年從事育苗者少、流動率高,老師傅經驗更難傳承。

蔬菜種苗
蔬菜種苗被包裹在穴盤內,生長速度快且不耐久放,育苗場需把握時機售出,才能保障品質。

數位導師傳承產銷管理 出貨預測準確率高

於是「蔬菜種苗智慧化生產管理系統」應運而生,取代育苗業者接單用紙本記錄的傳統,依照育苗現場作業需求,把繁複的日常工作導入基本資料管理、接單排程生產、播種庫存管理與出貨派車流程等功能,並統計分析收支與育苗殘貨率,引導客戶透過電腦網路或手機行動載具下單,彈性調整育苗排程,減少人工接單作業錯漏與殘貨損失,提高產銷與經營效率。

研究團隊透過蒐集各種蔬菜作物周年育苗生長情形,從播種、發芽後,開始詳細記錄種苗株高、葉片數、莖粗等生理參數,結合場域環境參數資料,經過演算分析,成功開發出種苗預測出貨功能。農民僅需輸入蔬菜種類與氣象局發布的環境預測資料,系統便會自動推算種苗生長速度與出貨日期。張倚瓏透露,目前模式預測準確率約80%;若把預測範圍延伸到預定出貨日前後3天,準確率提升至90%以上,協助育苗場彈性調整出貨排程。

這套系統採取雲端化作業系統,經營者與現場人員隨時隨地都可透過平板電腦或手機,查詢客戶資料與每張訂單最新育種進度;現場人員也可在盤點庫存後,直接把資料上傳雲端即時更新。研究團隊也把Line@整合到「蔬菜種苗智慧化生產管理系統」開發線上下單功能,讓育苗場把超量準備的種苗產品現貨,上傳到育苗場Line@官方帳號,為業者開闢超量生產蔬菜種苗時全新的推銷管道。

Line@與蔬菜種苗智慧化生產管理系統整合應用

LINE推播攏絡客群 青農拓展市場好幫手

「我們幫助育苗場把剩餘的種苗資訊,透過多重管道讓他的客戶知道;若有客戶臨時需要種苗,就可直接承購這些現貨。」蔡瑜卿表示,近幾年因食安問題引發家庭園藝興起,都市或鄉村普遍可見民眾向鄰近傳統市場的種子農藥店洽購種苗,利用居家附近零星土地種植蔬果。種子農藥店因而成為育苗場販售種苗的新興通路,陸續有蔬菜育苗場二代接班者或青農經營者透過「蔬菜種苗智慧化生產管理系統」,整合Line@線上下單功能「攏絡」兼售蔬菜種苗的種子農藥店。

彰化縣溪州的富田育苗農場,每年育苗產量高達4,000萬株,是彰化地區供應大宗蔬菜甘藍與包心白菜的重要蔬菜育苗場,富田育苗農場負責人張勤財從2018年起陸續引進溫室遠端環境監控系統與蔬菜種苗產銷資訊管理系統後,就將智慧農業的發展營運,交付女婿林家宏負責。林家宏大學主修機械工程,從農業門外漢接觸蔬菜育苗產業後,他發現富田自動化程度高、技術層面高,與傳統農業截然不同,便產生濃厚興趣,追隨岳父逐步學習育苗技術,對操控管理系統也很快駕輕就熟。

2020年因應蔬菜育苗新通路興起,林家宏利用「蔬菜種苗智慧化生產管理系統」整合Line@線上下單功能,正好契合種子農藥店客戶訂苗頻度高、季節品項變化大、少量多樣的特性,不但接單效率高,更降低人工出錯機率;也利用蔬菜育苗產銷資訊管理系統,依據出貨日期彙整每日播種單,快速累積多樣化品種的育苗技術,承接老師傅經驗也開發新業務。

富田育苗場
富田育苗場第2代經營者林家宏向專家學者介紹育苗場經營概況。

蔡瑜卿透露,富田使用這套系統後,出貨率從原來的90%提高到95%,「也就是說透過這套系統,他們隨時可掌握農場總育苗量,彈性調節產量、殘貨減少一半,提高5%出貨率、增加營收效益。」

林家宏順著智慧農業潮流「棄工從農」精彩轉身,2019年百大青農郭月盈則是搭上智慧列車逐夢踏實。「我以後要開一個農場!」從小學4年級就開始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郭月盈,現在已是桃園市新屋區采禾蔬菜育苗場負責人。

3代都從事蔬菜育苗行業的郭月盈,從小每逢假日就跟著姊妹們到農場幫忙爺爺奶奶和父母親,原本對蔬菜育苗並不感興趣。直到小學4年級接觸到「開心農場」遊戲,就立志當個快樂的農場主人;連大學和研究所念的都是精緻農業。從大學跟著教授做專題實驗到研究碩士論文,面臨各種挑戰都不曾讓郭月盈退縮,反而激發她對蔬菜育苗的興趣。

2019年畢業後,她正式投入家族蔬菜育苗事業,重新規畫育苗場營運方向,逐步朝夢想前進。隔年不但考取農藥管理人員資格,同時獲選農委會第5屆百大青農。眼看家裡的育苗場歷經20年風吹日曬雨淋,許多設備開始老舊破損,郭月盈申請農糧署補助更新設備,由種苗改良繁殖場協助導入「蔬菜種苗智慧化生產管理系統」,降低人力與生產成本、簡化管理流程。

采禾蔬菜育苗場第3代負責人郭月盈
采禾蔬菜育苗場第3代負責人郭月盈推動家族育苗場智慧轉型。

蔡瑜卿指出,采禾育苗場客戶群原本以中南部蔬菜產區為主,因場區配合桃園航空城計畫從大園遷移到新屋,客戶群亦有所轉變轉向北部蔬菜產區。由於客戶性質與栽種品項跟中南部大不相同,郭月盈決定跟各地青農合作,轉型朝複合式經營規畫,利用北部都會區的地利之便,推廣休閒觀光農業,讓民眾輕鬆體驗農耕生活與食農教育。她運用「蔬菜種苗智慧化生產管理系統」串接Line@官方帳號,也正好成為育苗場推播季節性產品的新管道,開拓新客源。

精準管理提升營運效率 資訊透明穩定市場供需

目前全臺灣育苗場約有200多家,每家面積平均6到7分地,規模較大的占地超過3公頃,除了接單、播種育苗、澆水噴藥,施肥管理,較有規模的育苗場需要10幾個員工,如果還要做蔬菜嫁接,員工人數更多。「我們希望更多育苗場引進智慧化系統,更精確地管理育苗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人力運用效率!」蔡瑜卿強調,研究團隊持續協助業者導入現代化設備,帶動育苗產業升級,同時落實聯合國SDGs「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目標。

「育苗產業目前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盲目生產。因為業者無法精準預測到底能生產多少量,導致殘貨率偏高。這套系統最主要是在生產者跟消費者間,建立有效的溝通對話平臺,也讓消費者即時把產品品質回饋給生產者。」農糧署作物生產組技正吳國政指出,蔬菜育苗產業是內需型市場,除了藉由這套系統精準建立育苗供應系統,也希望能發揮更多效益。譬如蒐集育苗資訊及時公布,預測未來2、3個月的蔬菜供貨情形,讓消費者和農民即時掌握這一批貨未來可能落在哪個價格區間,提早調整生產,穩定市場的供需。

研究團隊也將優化「蔬菜種苗智慧化生產管理系統」各項功能,吳國政強調,「希望優化過程能夠有更多育苗業者參與。但我們的重點不會只侷限在蔬菜育苗業者,未來目標希望這套系統的服務範圍,能擴及到果樹類和園藝類作物,如香蕉與木瓜等。」

木瓜樹
研究團隊期待,未來「蔬菜種苗智慧化生產管理系統」的服務範疇能再擴及果樹類作物的育苗,例如木瓜。(攝影/黃名毅)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