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51 文章
小豬

百億養豬基金助攻 八大方向調整體質 助產業脫胎換骨

2018年8月中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臺灣嚴陣以待,成功將此無藥可醫、無疫苗可預防的疫病阻絕於境外。2020年6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大會正式認可臺灣為「不施打疫苗口蹄疫非疫區」。接著隔年1月1日起,臺灣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豬進口。在臺灣養豬產業因脫離口蹄疫疫區而振奮時,對於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開放進口可能造成的衝擊,莫不感到憂心。為此,行政院農委會備妥128.3億元經費,推動為期四年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以保障豬農收益等八大方向,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harvest7112

《豐年雜誌》2021年12月號 臺灣豬再出發-產業升級.接軌國際

究竟臺灣豬的競爭力目前來到哪個階段?產官學界如何協助產業重塑更強健的體質?盤點農委會百億基金計畫並深入全臺產業現場,由內而外的轉型工程正在各個角落發生,令人期待臺灣豬的破繭重生,不止於口蹄疫拔針後的狂喜,更將繼續穩健地實現接軌國際級水準的永續願景。

中央畜產會董事長林聰賢

客座總編輯|中央畜產會董事長林聰賢 全方位打造養豬國家隊 迎戰國際市場

臺灣在去年(2020年)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 I E)宣布為口蹄疫「不使用疫苗非疫區」,口蹄疫成功拔針,加上今年已是第三年將非洲豬瘟阻絕境外,這是臺灣養豬產業發展很好的契機。過去我們產業目標以守勢為主,希望能做到自給自足,臺灣防疫成功,讓我們更有條件思考如何轉守為攻,將臺灣好的產品銷售到國外去。

桃園3號-春緋

櫻花「春緋」與「紅華」為都市點上新妝

櫻花為薔薇科(Rosaceae)梅屬(Prunus Linn.)櫻亞屬(Cerasus)的落葉喬木,其適應臺灣氣候的品種,花期大致分布在1月下旬到4月中旬。櫻花在中高海拔冬季低冷條件的風景區,盛花時花開滿樹,是景觀效益極高的觀賞花木。

河道

全方位打造農田水利人才 農田水利事業人員職能培訓進展

從組織整體發展來看,員工的教育訓練是一種計畫性的安排,透過系統性的員工教育訓練來提升組織所需人力素質,不僅能強化各個層級人員的核心職能,亦可在循序漸進的訓練課程中導引員工,培養其領導及管理的知能,完成訓練之後,可將習得的知識、技能及工作方法運用於日常工作,進而加速提升工作效率並協助組織完成未來發展目標。

薏苡

喜願行×鈺統×臺中場 用契作國產薏苡打造健康穀物棒

早在1980年代,政府即正式推廣薏苡的栽培,初期薏苡產量不高,農民較無種植意願,後來經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進行薏苡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改進,陸續育成薏苡改良品種並推廣種植。近年,隨著機械化採收薏苡所帶來的優勢,使薏苡成為水稻轉作的選項之一。臺灣推廣薏仁先驅莊淑旂博士,積極在臺灣推動薏仁養生之道,並由鈺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鈺統)為薏仁產品加工,因而開啟與喜願行契作國產薏苡及開發薏仁相關產品的契機。

農田灌溉

用科技廣布水源 擴大灌溉服務推動藍圖

臺灣山高、坡陡、流急,年降雨約有80%直流入海,宜有適當的農田水利設施盡力保留水資源及涵養水源,協助農民取得穩定灌溉水源以提升農民收益,並可直接達成減緩洪峰、降低逕流、涵養地下水、維護生態多樣性、保存農村文化、維護農村地景及促進社會安定等多面向效益。

薏仁田

蛋白質含量高的植物肉原料首選!薏仁搭上綠色飲食風潮

當今環保意識抬頭、循環經濟發展快速,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多有綠色訴求產生,其中食物是重要且最為基礎的項目,人類面臨各種動物疾病、自然資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健康保養需求等衡量,肉類替代品的市場日益增加。薏仁為東方食用歷史悠久的穀類,因其營養成分豐富、機能性研究完備且加工應用層面廣泛。本文針對國產薏仁的發展概況、肉類替代品市場及未來發展趨勢,探討薏仁做為植物肉產業原料的潛力與契機,盼鼓勵企業進行產品研製,提升國產薏仁的經濟價值與產品獨特性。

國產薏苡

國產紅薏仁推手 二林鎮農會從契作生產、產品加工到銷售的雜糧推廣學

穿越數條綠意盎然的鄉間小路,終於抵達葡萄酒的故鄉——二林鎮。二林座落於彰化縣的西南方,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農業耕地面積高達7,806公頃,是中部地區的農業重鎮,也是全臺灣特色酒莊密度最高的聚落,2021年更獲觀光局授證為經典小鎮。在眾多農特產中,最為人所知的「二林四寶」:紅薏仁、蕎麥、葡萄及紅龍果扮演關鍵要角,新鮮的穀物和濃郁的果香帶動了小鎮農產業發展及品酒文化,也成為支撐起農民生活的主要收入來源。

管路灌溉

管路灌溉推廣成果 讓每滴水滋潤每寸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於2020年10月1日成立,依據《農田水利法》及其各項子法所賦予的公權力,農水署積極維護用水秩序與落實灌溉水質保護,除了延續農田水利會的服務效能,持續興設、維護、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提升在地灌溉品質,亦針對原農田水利會灌區外的農地,因地制宜地逐步擴大灌溉服務,提供質優量足的灌溉用水,藉由農田水利基礎建設結合農糧政策,改善農村的農業生產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