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農水署署長蔡昇甫

客座總編輯|農委會農田水利署署長蔡昇甫 擴大服務抗氣候變遷 農水品質監測保食安

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源,也是農業不可或缺的命脈。臺灣的農田水利系統,從荷蘭統治時期就有雛型,隨著時間演進,民間慢慢形成農田水利會體系,早期採取區內硬性會員制,只有灌區內農民能夠享有灌溉水源,卻也因此造成灌溉渠道難以延伸灌區外的偏遠或困難地區。2020年10月1日,農田水利署揭牌成立,農田水利會由公法人組織升格為公務機關,隸屬農水署,除了維護現有農田水利設施外,也擴大灌溉服務,並透過跨部會、跨領域的合作,替臺灣規畫更全面的農業用水政策。

豐年雜誌7205農水新風貌

《豐年雜誌》2022年5月號 農水新風貌 把水留住,灌溉大地

2021年初臺灣西部地區發生大規模乾旱事件,導致各地農田進入不同程度的減量供水、限水、停灌甚至歇業等情況,成為臺灣56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被稱作「百年大旱」,顯而易見,乾旱已是無法迴避的氣候危機,也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新成立後的最大挑戰。

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除了完善的灌排系統,農水署提出「把水留住,灌溉大地」的願景,除了擴大照顧農民的生產與生計,善用現代科技與設施蓄豐濟枯、引水廣布、智慧灌溉,達到幫助農民省時、省工又省水,更把友善土地的生活與生態一併納入考量,透過全臺各地農田水利人員的推廣、協調,再造農田水利的新風貌。

台農1號百香果

有機友善×微生物製劑的栽培管理技術 締造南投百香果盛況

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素有水果之王美稱,為西番蓮科(Passifloraceae)的攀緣植物,原產於南美洲巴西,約有400種,其中有50~60種可做為鮮果食用。依2020年農業統計,全臺種植面積達900公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轄區臺中市、彰化縣及南投縣達730公頃以上,占全臺灣超過80%,為中部地區重要經濟果樹,常見栽植品種為「台農1號」,其中南投縣埔里鎮為百香果重要生產專區。

捕穫文蛤

水產養殖的科技之眼 精準掌握水質與數量

臺灣文蛤養殖自1969年以後經常發生異常死亡事件,直到近幾年還是時有所聞,4年前甚至傳出漁民養殖文蛤死亡率高達9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和國立嘉義大學等學研機構曾多次實地訪查研究發現,養殖環境溫度出現劇烈變化,導致養殖池水質與土質惡化,潛伏病原菌趁機快速繁殖感染,如果沒有在病原菌星火燎原前及時採取適當因應措施,就會引發文蛤暴斃災情。雖然漁民知其所以,卻還是無法防患未然。「養殖最大化,才能賺最多錢,是漁民根深蒂固的觀念。」水試所企劃資訊組副研究員王郁峻直言,目前仍須持續跟漁民宣導友善生態養殖,改變高密度放養的經營形態。

栽培介質

家庭園藝入門指南 栽培介質如何選擇?

栽培介質是指土壤、泥炭土及其他天然或人工介質等供植物附著或固定,並維持植物生長發育的物質。在家庭園藝栽培中,栽培介質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消費者往往會陷入選擇培養土或栽培土,抑或是泥炭土的困惑當中。本文將介紹家庭園藝中常見的栽培介質,提供給在家栽培花花草草的讀者一些參考。

山胡椒種苗

山胡椒雌性植株繁殖技術 穩定母株產量、補足市場缺口

山胡椒又稱為馬告,是一種樟科植物,山胡椒屬大概全世界有二百多種,在中國就有74種,其大部分分布在中國南部和西南部北緯18~34∘,以安徽、浙江、福建、雲南、四川、西藏的分布比較多(中國植物志,1994)。由於山胡椒是陽性的速生樹種,一般生長平均到3年就可以達到1.5~2公尺高,尤其在陽光充足的開闊地生長速度愈快,在野外砍伐後或是疏伐後的土地,常常見到天然下種的小苗。

水門

頭社的無名英雄:水門的故事(上)

上回說到南投頭社早期的戽水文化,就不能不談談頭社人是如何讓水蓄積在灌溉溝渠,以便戽水人雙手奮力舉起的戽桸都裝滿珍貴的水。「頭社有水可戽的原因,就是因為日治時期挖了圳溝後興建水門,這座水門的興建,我父親有參與……」耆老蔡新讚娓娓道來。

學童吃午餐

大數據時代的產銷整合 共通資訊平臺把關食安、召喚分身顧溫室

當人類智慧(HI)在大數據的浩瀚汪洋,碰到人工智慧(AI)會激盪出什麼火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研究員呂椿棠談到「智慧農業計畫」建置的「共通資訊平臺」時,開場就接連拋出3個問號:「我們收到這多的資料,給誰用?怎麼用?用到那裡去?」緊接著以肯定的語氣說:「我們用這些資料建立大水庫,找出我們要的內容,以及它能夠造出供我們使用的東西,最後一定要讓它落地。所以我們就開始分析跟建模,做出決策跟預測分析,再回饋給利害關係者使用。」於是大家所熟悉的「校園食材登錄平臺」跟「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便應運而生。

漁船

科技捕魚打造海上智能移動城堡 遠洋漁業展望新未來

「現在的漁船越來越舊,年輕人都不願意回來幫忙。如果可以把漁船變成像科技大廠一樣,我們就不愁年輕人會往外跑,也有勇氣把自己的小孩或者是年輕人留下來!」滿鱻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林育新5年前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漁業署召開的「智慧農業」計畫盤點座談會直指核心,談到他對臺灣遠洋漁業發展的憂心與盼望,如今依舊字句篆刻在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教授沈聖智心裡,「雖然時間有點久了,但我還清楚記得那天他所說的話,我們的漁民是多麼期待新科技能夠放到漁船上面,協助他們解決現有的問題。

陳科行、王淑盈夫婦

剛剛好的鳥蛋不簡單 陽光鵪鶉牧場守護食安創品牌,翱翔鵪鶉產業新天際

一顆小小的鵪鶉蛋,在一般人的眼中常常是不起眼的配角,或許你在火鍋或佛跳牆裡看過它,逛夜市時也買過一串煎鳥蛋,更仔細的觀察下,你會發現便利超商賣的真空包裝鐵蛋也是它。鵪鶉蛋對溪口人來說可是重要的角色,它曾經撐起了嘉義縣溪口鄉的地方發展,餵養了3個世代的家庭,鵪鶉產業第三代的陳科行、王淑盈,見證了歷史,也努力開啟鵪鶉蛋產業的未來,從鵪鶉養殖走向食品加工廠,整合上下游生產,只為了給消費者最安全、最單純無添加的一顆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