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51 文章
森林

日本東白川村Forestyle平臺 促進六級產業化迎向年輕客戶

鄉村蘊含豐厚的資源,供應各式食材與原物料,相關加工或服務產業也應運而生。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科技的日新月異對於在地產業既可能形成挑戰,也可能帶來新機會。過去的重要產業可能被取而代之,舊有的服務方式可能也不再受到消費者青睞。如何乘風而起?利用網路科技實現一、二、三級產業的整合,聯繫更多遠方的消費者,重新帶動地方的產業發展,便可讓地方再次成為宜居的所在。

去藤收穫一貫作業機

扭轉甘藷產業人力困境 因應各類栽培面積的機械軍團來幫你

臺灣於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14%),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20%),顯示臺灣人口結構迅速老化,各個產業都出現了勞動力下降的問題,農業也不例外。依據2020年農業統計要覽顯示,2020年臺灣農業就業人口有54.8萬人,其中年齡65歲以上為19.0%,與1996年7.5%相比增加了近11.5%的高齡農業人口。人口老化,勞動所得偏低,導致農業人力來源以自家工為主,臨時工與長僱員工為輔,在作物產期高峰時,才以較高薪資僱工補充所需勞動力。甘藷產業正積極尋求發展省工機械提升效率,吸引年輕人回流農業。

南豐社區居民

擦亮賽德克部落風采 南豐社區串連返鄉青年、實踐苦茶油產業六級化

要建構順應原民生活文化的產業模式,對充滿結構性問題的原鄉並不容易,但南豐社區的案例為其他人捎來希望。在王嘉勳的帶領下,居民重新牽起人與土地的連結,又藉油茶摸索新時代的產業鏈建構與營運,打下經濟基礎也一併達成文化傳承和環境永續的使命,成功吸引十幾位青年陸續回流創業。

溪州尚水友善農產

青銀攜手共創新氣象 從友善耕作萌芽的跨世代情誼

黃燦燦的油菜花田,冒出了幾個小人影,伴隨著歌聲從遠方緩緩走來。「尚水是從生態復育起家的。以平原來說,溼地保育的方式就是水田,所以我們把尚水米的水田跟溼地保育扣合在一起,以友善耕作來復育土地。這也是把採訪地點安排在『純園』的用意。」溪州尚水友善農產(簡稱尚水)創辦人之一巫宛萍,邊說邊向小朋友打招呼。由於碩士時期攻讀社區營造,巫宛萍參加了彰化縣溪州鄉第一屆文化季,沒想到就此愛上溪州的人文風景。

台農8號-花木蘭

跳舞女郎「台農8號-花木蘭」 適合盆花栽培的文心蘭新品種

文心蘭是政府重點發展的蘭花之一,依用途可分為切花及盆花二類,目前臺灣的文心蘭產業以切花生產為主,盆花栽培較少,主要原因為近年較少自國外引進盆花品種或缺乏國內自行開發的品種。其次,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自國外溫帶地區引進的品種通常需要低溫,不適合臺灣平地生產,近年因美國開放文心蘭可攜帶介質輸美,吸引花農對文心蘭盆花產業的興趣,無新品種的推出成為文心蘭盆花產業發展的最大阻礙。

橙蜜香小番茄

摘下菸葉皇冠、締造多樣化田園 美濃以食農教育譜寫新印象

美濃曾有「菸葉王國」的美譽,極盛期耕種面積高達二千多公頃,後來臺灣廢除菸酒公賣制度,不能種菸草;美濃被列入水源保護區,不能養豬,當地賴以為生的兩大經濟支柱徹底崩塌。「雖然一度盪到谷底,卻也迫使我們做出轉變,形成現在多元作物的局面。」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感慨道。在美濃,有10種以上的作物,栽種面積各超過100公頃。「有人納悶,為什麼不專攻一種就好,像麻豆文旦、池上米。這是為了分散產銷失衡的風險,透過穿插種植長、短期作物,維護土壤品質跟生物多樣性。」

豐年雜誌7202立體書封

《豐年雜誌》2022年2月號 地方養成記-創生產業正循環

人與土地的連結從哪裡開始?當一條溪流引入圳道盈滿稻田,農民將秧苗穩穩插入田土;當海女閉氣潛入10公尺深的海水中,只為找尋足以支持生活所需的海產;當人們特地前往農村,就為看看團購多回的農特產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連結其實一直都在,只是生活形態變了,變得不再容易看見需求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發揚土地價值的農漁村和第一線生產者,是時候拉回眾人的目光了!一起讓故事重新流進每個人心中;檢視地方的特色與缺口,找出凸顯自我價值和經濟發展的方式。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玠廷

客座總編輯|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玠廷 挖掘地方DNA,以多元樣貌經營關係人口

在談論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要先了解地方發展遇到的困境,簡要來說,就是人力資源不足,其中又可從「量」跟「值」的角度來看。全球有許多非都市的地區人口持續地減少,導致區域內社會、經濟功能萎縮,此時即使有良好的改革政策,也因缺乏人力而很難落實;除此之外,能否順利找到對的人來地方發展也是關鍵,而這就關係到我們對地方發展有什麼樣的期待,才能進一步討論哪些人是我們要找的對象。

菊花「粉圓」

掬一把夏日清新 菊花新品種「粉圓」 適合夏季栽培的夏開菊品種

菊花為世界性重要花卉,依2019年農業統計年報顯示,臺灣栽培面積達600公頃,是切花類作物中的第一位,主要分布於彰化縣田尾、永靖及溪州一帶。

無人機噴藥

臺灣農業智能科技闢航 毛豆、茶葉、鳳梨與結球萵苣的外銷法寶

面對競爭激烈的農產貿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欲推動農產品外銷,須針對市場需求進行生產規畫,落實產地集貨與分級、完善冷鏈物流,方可提升外銷農產品的質量。2018年臺灣農產品外銷出口金額達54.7億美元,創下20年新高,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期許農委會輔助農友控管作物品質、整合外銷供應鏈,讓臺灣農產外銷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