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友善×微生物製劑的栽培管理技術 締造南投百香果盛況

台農1號百香果

百香果為中部地區重要經濟果樹,「台農1號」是常見的栽植品種。

文.圖/昌佳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埔里分場助理研究員
    藍玄錦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埔里分場助理研究員
    陳俊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生物資材應用研究室研究員
    張富翔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中區分署糧食儲運課課員

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素有水果之王美稱,為西番蓮科(Passifloraceae)的攀緣植物,原產於南美洲巴西,約有400種,其中有50~60種可做為鮮果食用。依2020年農業統計,全臺種植面積達900公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轄區臺中市、彰化縣及南投縣達730公頃以上,占全臺灣超過80%,為中部地區重要經濟果樹,常見栽植品種為「台農1號」,其中南投縣埔里鎮為百香果重要生產專區。

埔里當地為了避免東亞百香果病毒(East Asian Passiflora virus,EAPV)等病毒病持續擴散,主要栽種模式為選用無病毒嫁接苗,並於每年冬末春初(1~2月)更新植株。由於百香果為連續採收作物,產地集中且多為露天栽培,若遇夏季降雨、高溫多溼且通風不良,果實易感染疫病、炭疽病等病害,對產業造成衝擊。

此外,百香果根系為鬚根且分散,主要分布深度為40~60公分,目前主要肥培管理模式仍慣用未經腐熟的禽畜糞,作為基肥或生長期的追肥,長久累積將對農田土壤及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於土壤醱酵時影響根系生長,更使土壤酸化及劣化,導致病害日益嚴重,進而影響到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安全,亟需對栽培管理模式進行調適。

土壤排水不良及土壤劣化造成百香果植株生長勢不佳
土壤排水不良及土壤劣化造成百香果植株生長勢不佳,使得莖基部病害及果實皺縮。

有機友善栽培 有效控制有害生物

為了達到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的目標,並兼具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應建立百香果有機栽培綜合管理模式。透過病蟲害整合管理搭配合適的有機資材,並儘量使用非化學藥劑控制有害生物的族群數量,維持在經濟危害水平之下,以避免傷害土壤、水資源及生態環境,維持農業永續生產。常見百香果有機友善栽培方式如下:

一、適地適種栽培環境

(一)日照:百香果適應性廣,以日照充足、通風的田區較適合,喜長日照環境,倘若光照過低易導致花苞不形成、果實延遲成熟、品質降低等情形。

(二)溫度:其生長適溫為15~30℃,花芽分化穩定溫度為20~25℃,溫度過低時生育停滯,高溫則花芽分化受阻、消蕾、授粉不全、果實轉色差、果實小及糖度降低。

(三)網室隔絕:高屏及中部地區平地設施栽培早春2~5月的百香果,可配合網室輔以夜間燈照調節產期,此外,設施生產的物理式阻絕可有效降低果實蠅及斑潛蠅等危害。

二、病蟲害管理方式

(一)徹底清園:徹底移除百香果病株殘體,並以「波爾多液」均勻灑施地面。

(二)落實田間管理:可準備塑膠袋,將罹病植株殘體撿起,避免堆置田間,保持田間整潔。

(三)疫病、炭疽病防治:雨季來臨前,連續葉面噴施或根部澆灌「亞磷酸」(H3PO3)與「氫氧化鉀」(KOH),以提升植株抗性,預防疫病發生。目前研究結果指出,「鏈黴菌」生物製劑,如純白鏈黴菌素等,能有效預防及防治百香果疫病,另「液化澱粉芽孢桿菌」可抑制多種病原菌的生長,將菌株用於百香果採收始期,可預防及管理疫病與炭疽病發生。

(四)薊馬、細蟎防治:百香果幼葉易受到細蟎及薊馬危害,薊馬可使用黏蟲紙進行物理防治,細蟎體型相當細小不易發現,導致防治不易,可使用硫磺劑噴施,有利於細蟎族群的控制。其中硫磺劑建議單獨使用,油類及硫磺劑儘量於傍晚溫度較涼爽時施用,可避免藥害發生。

三、土壤及肥培管理方式

(一)土壤澆灌:百香果喜土層深厚、鬆軟、排水及通氣性良好的土壤,選用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為佳。根系不耐淹水,避免於排水不佳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區栽培,在易淹水地區,需以高畦栽培,單株全年推薦合理化施肥用量為氮250~300公克,磷酐100~150公克,氧化鉀600~800公克,可根據不同施肥比例進行換算,建議於雨後或灌溉後施用,延長其肥效,可於距離主幹20~30公分處進行環狀或條狀撒施。

(二)葉面噴施:葉面施肥較根部吸收快速,能及時並迅速改善植物營養狀況。葉面施肥可與部分防治資材合併施用,施用時間建議為陰天、清晨或傍晚,以避免果實或葉片肥傷和晒傷。

四、有機栽培待突破點

百香果於中部地區多為露天栽培,遇到連續降雨造成高溫高溼環境且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更使果園整蔓不及、通風不良,罹染疫病及炭疽病風險增加。由於生長勢與慣行栽培相比速度仍較慢,染病又造成植株落葉,使得光合作用效率降低,不僅影響植株生育,亦使果實膨大及轉色出現障礙,嚴重時會提早落果造成小果率提升。

一般農業剩餘物質均兼具汙染性及可利用性,因此需經過適當的堆肥處理以除去不良有機成分及毒性物質,將廢棄物中不穩定的有機成分加以分解。利用微生物肥料將具分解有機質功能的微生物如木黴菌(Trichoderma spp.)、放線菌(Streptomyces spp.)及芽孢桿菌(Bacillus spp.),施用於禽畜糞、果菜渣、菇類栽培後介質等農業副產物,製作成有益微生物於堆肥及液肥,在作物生長期間持續分解施入土壤的堆肥及有機質,便有助於農田土壤中維持優勢的有益微生物群,使環境永續資源再利用。

用微生物肥料栽培百香果
利用微生物肥料栽培百香果,有助於農田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群維持優勢。

捨棄生雞糞施肥 用太空包做肥料更護樹

臺灣菇類產業發展至今已逾百年,大宗菇類除了洋菇以稻草做為主要基質栽培外,其餘皆以木屑為主要原料。如今每年約有2億包廢棄太空包產生,而菇農使用太空包栽培生產食用菌菇後,多數做為廢棄物處理或任意丟棄田野。

由於菇類剩餘物質含有大量的菌絲體,成分主要為幾丁質,廢包清理時添加一定量的木黴菌、枯草桿菌及放線菌等纖維分解能力強的菌株堆肥醱酵,加入混合好的堆肥材料內,可以快速分解有機材料,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氮、磷及鉀等養分,且堆肥溫度上升時,會誘發具分解幾丁質能力的放線菌大量產生,可調製成具抑病能力的生物性有機介質。經田間應用實測可降低多種作物萎凋病與根瘤線蟲障礙,協助根系養分吸收,提升產量與品質,不僅增加農友收益,也可以加速菇類剩餘物質去化速度。

在百香果栽培應用上,利用菇類剩餘物質製成的微生物肥料堆肥,其果實數量及總重顯著高於慣行的生雞糞處理方式,且對百香果植株的營養生長並無明顯差異。此舉不僅可維持產量及穩定品質,更能減少百香果種植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汙染。

臺中場微生物製劑祕方大公開 施用時機與效用報你知

臺中場開發的微生物製劑是由乳清蛋白、海草粉、矽藻土、蝦蟹殼粉及糖蜜等原料,並添加木黴菌,利用濾袋懸浮式靜置醱酵法,加入適量水分,每日攪拌,待10~14日後製成。製作流程如下:

一、將乳清蛋白、海草粉及木黴菌置入濾袋中。(詳如表一)

臺中場微生物製劑的成分與配方

二、將濾袋置入塑膠桶中。

三、加入糖蜜。

四、加水使成8分滿後攪拌使糖蜜溶解均勻。

五、靜置並用布覆蓋桶口。

六、每日早上打開攪拌1分鐘,連續14天。14天後不用再攪拌,仍需要繼續加蓋靜置3天。

七、經14~20天處理後,液體部分即為有機液肥,可稀釋後使用。

使用乳清蛋白、海草粉、矽藻土、蝦蟹殼粉及糖蜜等原料,並添加木黴菌,並採用濾袋懸浮式靜置醱酵法製作液態微生物製劑。

生物性液肥主要影響百香果果實生長,栽培時,植株上棚後每週連續根部澆灌稀釋100~300倍的生物性液肥,或稀釋300倍在葉面噴施,可有較好的吸收效果,使果實產量顯著提升31~39%。營養生長期無論施用生物性液肥,對百香果植株的營養生長並無明顯差異。

滿天星百香果
利用微生物肥料栽培的滿天星百香果,果實渾圓色澤飽滿。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