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和露天栽培免瘋欉 番茄「台中11號」 抗病又豐產的新品種

番茄

文.圖/林煜恒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蔬菜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番茄栽培過程中番茄黃化捲葉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virus,TYLCV)所引起的番茄黃化捲葉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TYLCD),常造成農友巨大的經濟損失。栽培抗病品種為根本解決此病害發生的途徑。因此在進行番茄生產時,如可選擇對TYLCD具抗病性的番茄品種,將可確保農友的經濟收益。

為解決番茄栽培過程中黃化捲葉病發生情形,臺中場利用帶有不同抗病基因的番茄種原,進行品種改良,歷經8年時間育成抗黃化捲葉病且具豐產特性的全紅番茄「台中11號」,並於2021年10月14日正式取得植物品種權,未來將投入國內生產市場。

番茄「台中11號」的品種特性

此品種為雜交一代番茄,植株型態為半停心型,下胚軸具有花青素,二回羽狀複葉,葉片半下垂,葉色綠。番茄「台中11號」成熟期早,果型圓球形,未成熟果淡綠色有綠肩,成熟果果色紅色,不易脫粒,果重約48公克,2~3個心室。帶有Ty1/3及Ty2抗病基因,抗黃化捲葉病,適合有機及露天栽培。

國內栽培番茄主要有作為蔬菜烹飪使用的全紅番茄、黑柿番茄及作為水果使用的小果番茄,「台中11號」屬於中果番茄,目前國內仍較少此類型態的番茄品種,比大果番茄果汁率及甜度含量高,又比小果番茄有較佳的儲運特性,適合一般民眾及餐飲業者進行各類烹調及加工使用,頗具開創國內番茄新興供應市場的潛力。

番茄「台中11號」的栽培管理

一、適於臺灣中南部平地9月中下旬至隔年2月中旬間進行定植,中部山區夏季番茄生產建議於海拔600公尺的中高海拔地區,並於4月上旬至6月下旬間完成定植。

二、土壤選擇以排水、通氣良好的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佳。避免選擇連續耕作茄科作物的農地,以降低連作障礙發生。

三、整地時每分地建議可施用有機肥500~800公斤、39號肥料40公斤及硼砂1~2公斤作基肥。定植後,每2~3週每分地施用追肥43號複合肥料15~20公斤。

四、本品種為鮮食中果番茄,種植前建議先以128格塑膠穴盤進行育苗,育苗期應注意細菌性斑點病發生情形。種子播種後4週,幼苗生長至4~5片本葉的苗齡,即可進行田間定植,每分地所需苗數約2,000~2,500株。

五、種植後應注意水分管理,開花前,若土壤水分過多,根系易腐爛,下位葉易黃化。結果期至盛果期之間是果實發育及肥大階段,因水分需求較大,應充分灌溉,並維持土壤中含水量的穩定,不宜忽乾忽溼,否則易引起果頂腐爛及裂果情形。

六、本品種對於番茄黃化捲葉病具抗病性,但栽培過程仍應避免銀葉粉蝨數量過多,以降低葉片及果實煤煙病發生的機率。中部山區進行夏季番茄生產時,尤應注意葉部病害發生情形,如葉黴病、葉斑病及白粉病等病害,建議可採用綜合防治方法,並依照植物保護資訊系統推薦藥劑施用。

七、本品種定植後約55~60天即可進行採收,因其為全紅番茄,應待果實完全轉為紅色,為最適採收階段。

※有關本品種相關資訊請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林煜恒。電話:04-8523101分機252。

台中11號番茄
「台中11號」為鮮食用中果全紅番茄。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