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51 文章
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

客座總編輯|台大生農學院院長盧虎生 以精準農業平衡生產與生態 全民共同維護生態系服務潛能

一般我們提到生態, 是包含大自然的動物、植物、微生物, 其又受到物理環境: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日照等等影響,讓每個生物間彼此相互溝通、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機質,變成土壤裡可供植物利用的養分,植物行光合作用而生長茁壯,動物食用植物,或是動物互相掠食獲取能量,最後動植物死亡回到土壤裡面。就像《聖經》講的:「塵歸塵,土歸土」,這是自然的循環,生物之間達到平衡,廣義來講,它就是生物彼此「服務」的狀態。

農獎得主廖秉鋐與他培育的文心蘭

站上巨人的肩膀 臺灣文心蘭靠智慧農業進軍荷蘭

鵝黃的文心蘭輕挽著檸檬綠的枝椏隨風搖曳,宛若裙襬飛舞的少女那般快樂無憂,在臺灣,它的綽號叫「跳舞蘭」。2018年在臺中舉辦的世界花卉博覽會,場館布置大量使用文心蘭與蝴蝶蘭,向各國宣告臺灣不但是蝴蝶蘭王國,也是全球文心蘭切花產量最高的國家。就像第31屆10大神農獎得主廖秉鋐現身2018年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國際形象廣告說的:「當然要把最美的東西展現給全世界知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科技部與經濟部合作推動智慧農業,攜手花農歷經5年奮鬥,臺灣文心蘭終於成功打進歐洲,開拓海外第二市場。

蔬菜種苗溫室

從白板到平板 智慧育苗助青農提升產銷效率、降低殘貨損失

植物種苗是農業發展的根基,種苗科技研發則是農業進步的發動機。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與中華種苗學會「2019年臺灣地區蔬菜育苗產業現況調查與分析」調查,育苗場經營者年齡超過50歲者逾60%,明顯出現高齡化趨勢,而且每家每年平均育苗生產數量992萬株與平均產值972萬元雙雙呈現下滑趨勢,蔬菜栽培面積逐年下降、經驗傳承斷層、人力成本高、設備老舊與缺乏總量管控機制,已成為我國蔬菜育苗產業發展危機。

地方創生團隊

以歐美DMO為鏡 地方如何促進觀光發展? 目的地管理組織的吸引力及功用

「地方創生」是行政院2019年正式推動的國家戰略計畫,其目的是要找回地方成長的活力,減少人口外移、解決城鄉發展不均等問題。在面對各區域環境多樣複雜和社會經濟情形不同,想要以一種方式及程序應對處理,確實有困難。歐美各國則藉目的地管理組織(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DMO)增進地方的吸引力,其管理範圍可大可小,包括國家、城市或特定地理區域的層級。本文將為讀者介紹DMO的功能與經營模式。

菇

全自動製包機大省工 智慧化菇類生產開創產業新價值

美味多元的菇類料理,是餐桌上常見的珍饌,目前臺灣菇類產業鮮菇類年產量約14萬公噸,產值超過新臺幣130億元,占整體蔬菜產值18%。然而,種植菇類既耗費勞力,又得面臨氣候暖化與菌種弱化的棘手考驗。該如何同時減低農業缺工壓力並抵抗天氣變化的影響,達成菇類產業升級的目標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自2017年起推動智慧農業「菇類領航產業」計畫,先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開發人機協同作業的「省工機具」、翔元公司打造「全自動製包機設備」,再由農試所技轉蕈優生物科技農場「香菇菌種生產事業化技術套組」並發展「智農環控系統」,最後銜接至「產銷連結產消互動平臺」。一步一腳印,推動智農聯盟及物聯網配銷,共同開創菇類產業新價值。

頭社

愚公移水:頭社的戽水文化 (上)

2021年10月23日,一個秋風宜人的下午,七旬的林如明先生扛著一支約6公尺長的竹竿,從頭社盆地山坡上的自家三合院,帶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農村文化技藝調查團隊一行人與筆者,浩浩蕩蕩地穿過蜿蜒在左鄰右舍中的小通道,前往當地人俗稱最lom(台語),也就是最軟爛、會下陷的一塊泥炭地,準備展開一場睽違40年的灌溉取水秀。如明伯肩上扛著這支約莫兩層樓高的竹竿,看來一派輕鬆,身後的兒子則幫他拿著剛剛手作完成的「戽桸」(台語音hòo-yia),以及一把繩子。

都市農耕插畫

我家適合種什麼? 先查「都市農耕適栽作物檢索表」

都市裡生活的人們,整日面對水泥高牆建築物,無法常常擁抱大片的山野森林,許多人因此選擇在居家環境可栽種空間,當起都市農夫種菜拈花,種植無化學農藥的蔬菜花果食用。然而,大家常會認為陽臺日照不足,只有屋頂能種菜,或是種植的花花草草容易生長不良、不明原因萎凋,對自家環境到底適合種什麼作物而感到苦惱。

溫室栽培

擺脫「風水」宿命 智慧化設施栽培遠端管理,滑手機就能看顧溫室

農業設施主要目的在保護農作物,避免受到天候與病蟲危害,營造良好栽培環境,提高作物產量跟品質,在氣候變遷威脅下,設施栽培已成為農耕重要趨勢。臺灣農業設施產業雖已有相當基礎,卻面臨內部溫度偏高、夏季運用效率差、耐風性不佳與颱風季節易受損等瓶頸,又因多數是成本較低的簡易溫室或網室,硬體設施結構簡單,栽培技術參差不齊,導致品質不易控管、銷售不穩定。也因此,透過智慧農業跨域整合,利用環境感測精準預測,使農業設施與栽培技術參數化,實施標準化生產與數位化產銷,精簡作業項次與資材過度投資,提升農業生產效能,減緩對環境衝擊,成為農業領航產業發展重要課題。

木工

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地方青年工作站 用廢林材創造地方新價值

舊稱「大窩口」的湖口鄉,是新竹縣人口第三大行政區,也是全臺人口第二大鄉,不過,實際居住族群仍以年長與年幼者居多,在社會經濟結構改變下,農業式微,勞動人口多離鄉就業,近年,公私部門嘗試諸多方式,積極尋求農村再生、地方創生的解方,在湖口土生土長、深耕十年的「木酢達人」即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循環經濟產業,運用廢棄林材再製各領域產品,賦予高經濟價值,創辦人陳偉誠說:「我就是靠這樣在家鄉幸福的生活著。」

福連里里長吳文益(左)與卯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享蓉(右)

伴卯澳海女編織里海夢 海大USR團隊幫石花凍換新裝,為寄居蟹找家

石花凍、海女、石頭厝是卯澳三寶,但如何將傳統漁村的地方特色再次發揚光大?借助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蛻變中的卯澳從「理」海到「里」海,照顧海洋也照顧到地方經濟,如今微笑海灣正向各方遊客招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