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龍眼

剷除果樹災星 荔枝細蛾的防治應用 荔枝與龍眼的救命符

若問荔枝果農最頭痛的害蟲是什麼?相信惡名昭彰的「蒂頭蟲」絕對是榜上有名!「蒂頭蟲」通指危害荔枝、龍眼果樹的細蛾科害蟲,一般通稱為「荔枝細蛾」,是影響荔枝、龍眼等果樹產量的重要害蟲。蟲害嚴重時,甚至會減少10~47%的產量,危害甚鉅。究竟臺灣的荔枝細蛾有幾種?牠的生態與危害特性是什麼?農友又應該怎麼樣進行防治管理呢?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蚵

垃圾變黃金!蚵殼粉應用有訣竅 改良土壤肥力、增強疫病防治

許多未妥善再利用的蚵殼,常堆積於海岸邊。蚵殼內的有機物質一經分解,不僅會產生異味,其堆積處也容易被當作垃圾集散地,影響周邊環境。如何在既有的應用基礎上,加值蚵殼粉的運用效益與廣度,是值得研究的課題,也有助於達成農業副產物加值循環再利用的目標。

冷凍鳳梨釋迦

後疫情時代的農產外銷 「新市場、新通路、新品項」三新策略

新冠肺炎自2019年12月爆發迄今已2年餘,期間隨著疫情一波波襲來,各國管制措施在緊縮與鬆綁之間彈性調整,人員流動與海空運輸限制不僅帶來生活型態、消費習慣轉變,也直接影響國際貿易方式,貿易供需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擺盪,為全球供應鏈帶來劇烈震盪及改變。

番茄

有機和露天栽培免瘋欉 番茄「台中11號」 抗病又豐產的新品種

番茄栽培過程中番茄黃化捲葉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virus,TYLCV)所引起的番茄黃化捲葉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TYLCD),常造成農友巨大的經濟損失。栽培抗病品種為根本解決此病害發生的途徑。因此在進行番茄生產時,如可選擇對TYLCD具抗病性的番茄品種,將可確保農友的經濟收益。

花甲年後的農夫夢 來世再當作田人 赤腳伯的老農哲學

自古以來,坊間便流傳著一種偏見,以為農人是「憨人」,不需懂太多學問,只管在田裡幹活。農居歲月超過六十載的陳水良,推翻了這般觀點。儘管他未能完成國小學業,卻憑藉求知若渴的精神,開創出屬於自己的「藍海農業」,擺脫了農產品飽受低價宰割的枷鎖。他認為,有知識也有智慧的農夫,才能把農業做得長長久久。

桃園處諮議委員暨在地青農莊育來

抵禦嚴旱智多星 桃三灌區供灌有成 桃園百年大旱紀實

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臺灣遭逢嚴峻旱情,大大衝擊了農業生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桃園管理處(簡稱桃園處)運用一系列灌溉配水措施,協同各單位與當地農民,齊力因應這場百年大旱,順利豐收2021年第一期作稻米。

社頭工作站

百年大旱守住臺灣米倉 彰化處六大招拚出百日供灌奇蹟

2021上半年臺灣遭逢半世紀以來嚴重乾旱,超過7.4萬公頃農田被迫休耕停灌,彰化是中部少數未停灌區域,面對河川水源枯竭的困境,為完成一期作供灌任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彰化管理處(簡稱彰化處)啟動旱災應變機制,靈活運用六大抗旱措施全面加強灌溉管理。身為「取水頭」的社頭工作站,也堅守岡位、夜夜加班調配水源,「過去城隍爺夜巡,是在照顧百姓,今日我們夜巡顧水路,是在照顧農民。」眾人的努力,最終換來農民豐收的笑容,更寫下臺灣水利灌溉史上值得銘記的一頁。

茶樹

茶園救旱三重奏 新式灌溉服務引水入田 提振產業生機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具有遠近馳名的「蜜香紅茶」,卻因臺地地形而無穩定的灌溉水源。如遇乾旱,對茶樹的生長、茶葉的品質及產量,均有相當大的影響。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花蓮管理處(簡稱花蓮處)與農民攜手合作,不但有效改善舞鶴地區灌溉用水不足的問題,也導入便捷的智慧灌溉系統以減輕農事負擔,更帶動了地區茶園復甦的趨勢。

青田有機農場溫棚

精準灌溉 抗旱調適 補助管路灌溉設施以發展精緻設施農業

面對極端氣候挑戰,全臺面臨缺水困境,農民無不絞盡腦汁找妙方,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持續積極推廣省時又省工的現代化管路灌溉系統設施,祭出農業抗旱調適方案與設施補助,農民可申請補助田間管路灌溉設施、動力設施、調蓄設施及調節控制設施,每一農戶最高補助40萬元,為農民的抗旱工事添加一分助力。

百香果青農陳政毅

讓百香果的故鄉敢生孩子 擴大灌溉服務滋潤大坪頂,助攻地方創生

南投埔里鎮大坪頂是全臺7成百香果的產地,然因地形因素,該地長期缺乏穩定灌溉水源,農民用水代價高昂,農產收穫亦不穩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南投管理處(簡稱南投處)經盤點調查後,積極推動大坪頂擴大灌溉服務工作,逐步建立大坪頂620公頃的灌溉供水系統,並輔導農民布設管路灌溉設備,使農民不再為「水」所苦、收入提高,也吸引青農回流帶動農村翻轉。南投處處長王俊雄強調:「我們把水拉進海拔600公尺的高臺讓農民共享,大坪頂的成功案例,是農田水利服務的典範,在國際間都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