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年後的農夫夢 來世再當作田人 赤腳伯的老農哲學

文/何宜嬨 攝影/吳尚鴻

自古以來,坊間便流傳著一種偏見,以為農人是「憨人」,不需懂太多學問,只管在田裡幹活。農居歲月超過六十載的陳水良,推翻了這般觀點。儘管他未能完成國小學業,卻憑藉求知若渴的精神,開創出屬於自己的「藍海農業」,擺脫了農產品飽受低價宰割的枷鎖。他認為,有知識也有智慧的農夫,才能把農業做得長長久久。

「家裡務農,我從小就在田裡跑跳長大。以前出國旅遊不像現在這麼普及,只有公務員或商人才有資源出去。我常聽人說日本洋香瓜多棒、多好吃,一旦嚐過就難以忘懷。我很好奇它究竟是什麼滋味,難道這種美味是少部分人獨享的專利嗎?有沒有可能在臺灣種出洋香瓜,不用出國也吃得到?於是我30歲左右時,決定要種日本網紋洋香瓜。」今年74歲的陳水良,曾榮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卓越培育獎,他在臺中新社種有約1甲的農地,以栽培日本網紋洋香瓜(又稱阿露斯洋香瓜)為大宗,其次是高麗菜、栗子南瓜,亦兼種百香果、絲瓜、小黃瓜及秋葵等農作物。

網紋洋香瓜為甜瓜的一種,若栽種區域日夜溫差愈大,蓄留在瓜果裡的醣類愈多,甜度也愈高。「4、50年前,臺灣沒什麼人在種洋香瓜,我四處蒐集資料,得知一位留日學者沈再發,專門研究洋香瓜栽培。雖然他遠在高雄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我還是跑去向他請教。」當年育植網紋洋香瓜的溫室設備,均從日本原裝進口,造價高昂,陳水良深諳自身財力難以負荷。「但我沒有放棄,邊種田邊存錢,也四處聽演講,學習新的農業知識跟種植技術,終於在50歲那年存到了一桶金!」

陳水良與日本網紋洋香瓜
碩果纍纍的日本網紋洋香瓜,蘊含著陳水良築夢踏實的鮮甜滋味。(圖片提供/陳水良)
掛藤直立式栽培的網紋洋香瓜、栗子南瓜
陳水良的網紋洋香瓜、栗子南瓜採掛藤直立式栽培,以細繩懸吊瓜藤,確保作物擁有充足光照。一踏進溫室,映入眼簾的是叢林般壯闊的視覺感受。

搭建溫室前,陳水良再次拜訪沈再發。時隔多年,他依然清楚記得,臨別時沈再發的一番提醒:「即使你已經做足了萬全準備,但要越過這個門檻,很高、很難。如果你花費5年就能種植成功,你就是洋香瓜產業的第一人!」

陳水良坦言,這番話對他的打擊很大,一度動搖他長年來的決心。「我都50歲了,這一種得要55歲才可能看到結果。假如我現在不種,萬一我55歲還是想種,一樣得從零開始,那基本盤5年時間是避不掉的。我認為沈博士是說實在話,並不是在否定我的夢想。我很感謝他的指點,給了我一個明確的方向,才能支撐我走過後來血本無歸的7年。」

做中學,學中悟 建立洋香瓜王國

往事歷歷在目,在那飽受譏笑、歷經波折的7年間,陳水良經常想起服兵役時,為了省車錢而走夜路回家的時光。「黎明前的黑夜是最黑暗的,黑到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路?這樣的黑暗是不是會一直持續下去,沒有盡頭?但你還是得繼續往前,走到天空出現第一道曙光。那一刻,你會激動不已,對自己撐過來的勇敢大聲喝采。」儘管猶疑過,也對未知的不確定感到沮喪,陳水良卻不曾停下腳步,前進的同時也在等待,終於盼來曙光乍現的那一天。

「大家都說種瓜要種在沙地,哪有人像我一樣傻,把瓜種在海拔500公尺的山上。但經過我多年實作的經驗,瓜要種得好,其實跟土壤性質沒什麼太大關係。」陳水良遵循專家建議,在收成前20天限制灌溉水量,不料洋香瓜大量枯竭,他左思右想都找不出原因。

「那時洋香瓜快要成熟了,採收前突然來了一場颱風。我心想完蛋了,我的瓜應該都泡爛了吧?到田裡一看,它們竟然還活得好好的!連原先感覺要枯死的,也都恢復生機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它們是吸水的!水分多反而有利於它們生長結成果實。」陳水良深刻體悟到,沒有走過的是一條路,走過的才是人生。「多虧那場颱風,我總算抓到種洋香瓜的訣竅,除了光照跟溫度,還必須給足植物真正需要的水量。」

網紋洋香瓜雌雄花蕊
網紋洋香瓜為雌雄異株,為了提高授粉率,陳水良會摘除雄花花瓣(左),再將雄花(中)沿雌花花蕊(右)輕輕旋轉,完成直接授粉。

即使年逾七旬,陳水良依舊每日奔赴農園,檢查植株的狀態並手動疏果,拔除生長不佳的小瓜及枝條。最終每一株只會留下1顆洋香瓜,獨享精心照料的所有養分。他一手培植的網紋洋香瓜,平均單顆售價為新臺幣1,000元起跳,往往公告採收後便銷售告罄。「我的瓜價格比較高,是因為我花的工很多、很細。客人買到的不僅是萬中選一的精華甜果,還有我對土地的關懷。」

他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前期耕種打好土壤基底,善加了解作物特性並觀察生長樣態,當植物一有不良反應便能及早因應,其成效遠勝於採收前才猛下藥劑試圖補救。「我會把木炭打碎拌入土裡,一來是增加土壤鬆度,讓植物的根系延伸固著,二來是我只使用100%腐熟有機肥料,在基肥時就下滿,不會等到植物變得萎萎時才下追肥。」

陳水良
陳水良喜愛親近大地,不論在家中或農園,一律打赤腳步行,親身感受土地的溼軟與溫度,因而有了「赤腳伯」的外號。

走出自己的路 給青農的三大建議

聊及銷售,陳水良傾向自產自銷,從早期舉辦實體拍賣會,到現今網購與電話宅配,一步步轉型成精緻農業,將鮮為人知的網紋洋香瓜,推展成自家果園的高人氣商品。「第一年辦洋香瓜拍賣會時,工作人員人數比來賓還多;第二年開始,陸續有報章雜誌跟電視節目採訪,曝光機會變多,我女兒也幫忙經營臉書粉絲頁,愈來愈多人知道黃河果園,紛紛來電或網路留言說要買水果。我確認好訂單後,就用宅急便出貨寄給客人。」

有感於氣候變遷與時代更迭,當今農夫多半為小農型態,陳水良淬鍊出3項建議,分享予有志返鄉從農的青年:

一、與其急著種,不如仔細觀察生活型態。

除了網紋洋香瓜,我也種南瓜。之所以選擇栗子南瓜這個品種,是因為現代人很少下廚,通常是小家庭或單身,小份量食材反而比大份量還受歡迎。不要把農產品放2坪大的廚房裡看,要走出去看世界,放大格局來審視。

二、與其埋頭種,不如轉念創造附加價值。

你有聽過1條200元的絲瓜嗎?或是1顆1,500元的南瓜?農產品除了當成食材,還可以創造其他附加價值。比如在南瓜上面刻字或雕畫,做成造型藝術品,可用於文化活動、祭神獻佛等等。例如今年臺中「東勢新丁粄節」,出現了絲瓜絡藝術品,吸睛力十足!創意不會憑空出現,是透過學習而來,拓展視野才能激盪出新火花。

三、與其盲目種,不如謹慎鎖定目標客群。

50年代人們用嘴巴吃,80年代用眼睛吃,21世紀則是用腦筋吃。小農的資本跟土地有限,很難以產量取勝,那就極力照顧好品質,做到量少質精;當客人對你的農產品表現出興趣,記得主動聯繫人家,像我這陣子在聯絡去年沒買到南瓜的客人,對方很開心我把他放在心上,又多買了好幾顆。

陳水良為臺中新社農會100周年客製化的栗子南瓜藝術品
陳水良認為,農作物的價值不僅限於料理食材,亦可賦予藝術觀賞的新意。經巧手刻字,他的栗子南瓜成為臺中新社農會100周年的客製化藝術品。(圖片提供/陳水良)

永遠的農人職志 為後代留下回家的路

「我並非特別幸運的人,沿途吃過的虧、摔過的跤也多到數不清,儘管有時候因為太容易相信人而被騙,但我不會過度怨天尤人。這輩子我與農田為伍,從早到晚都在農園裡度過。對於植物跟土地,當我終於了解透徹時,人生已來到這個歲數。」回首往昔,有過雷雨交加的低潮,亦有春暖花開的燦爛。陳水良笑說,下輩子還想再當農夫,將今生所學、所悟,交棒給來生的自己。

由於長期保有閱讀時事雜誌的習慣,多年前陳水良便預見農業邁向低碳轉型的趨勢,隨即從土壤管理著手,逐步落實友善環境耕作。他表示,未來會繼續學習,思考如何面對極端氣候的考驗。「2月種洋香瓜,正常溫度下3月會開花,但今年忽然來了一股低溫,作物被冷到,4月初才開花,整個結果期往後延,連帶第二批的種植也得延後。附近許多農民都有感,雖然作物有開花,但結果率不高。」

在變化迅速的時代,以謙卑學習的心態為基底,活用友善農法、汲取多元資訊與新進技術,農人不但可擺脫看天吃飯的命運,還能為下一代累積承先啟後的創新能量。

生長中的網紋洋香瓜,今年受寒流低溫影響,導致開花期延後、生長速度趨緩,採收期亦連帶順延。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