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960 文章

力推一站式綜合物流服務!日本Farmind成為蔬果供需調節者

隨著近年少子化與高齡化趨勢,除了造成農業勞動力人口逐年下降外,過去常見三代同堂的景象也慢慢縮減為一家四口的小家庭結構,家庭消費習慣也逐漸轉變為少量、多樣化的購買模式,蔬果市場受此趨勢影響,轉而推出小包裝來滿足消費者需求。然而此種趨勢對於生產端而言卻是莫大挑戰,如何在生產成本逐年上升的情況下,同時滿足蔬果全年穩定供應,以及消費者客製化的多元需求,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痛點困境之一。

日本Farmind株式會社憑藉著自身卓越冷鏈流通效率與建構產地標準化流程,成為日本蔬果流通業中心。其所提倡的「一站式綜合物流服務模式」,突破農產品因季節性難以成為標準化商品的限制,成為生產端到銷售端的供需調節者,值得臺灣農業學習借鏡。

守護國門到田間農業第一線,防檢局實戰經驗大公開

外來入侵種不只對臺灣的生態環境造成顯著的衝擊,其中,疫病蟲害更會對農業發展造成影響,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從早期的福壽螺,到近期的荔枝椿象、秋行軍蟲的防治,一直是臺灣農業發展重要的議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以下簡稱防檢局)做為國家邊境的守門員,多年來已累積不少實戰經驗,因應疫病蟲害對農業造成的危害。

擺脫一「箱」情願!農產品採後預冷技術大觀

從田間到餐桌,農產品走過的路比我們想像得多。為了確保品質及外觀符合最終消費者的需求,適切的包裝容器是背後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臣;進一步來說,如何在每個產銷環節選擇對應的包裝載具,更是每位生產者和運銷單位長久累積而來的學問。除此之外,穩固在地的農產運銷體系之餘,如何接軌國際物流體系以進入高值農產品市場,也是未來臺灣農業在硬體器材提升上所需考量的要點。

星蘋果商機的隱形推手!電器行老闆轉務農,草根人生漾星光

古坑是雲林縣面積最大的鄉鎮,著名的遊樂園——劍湖山世界坐落於此;這一片位於北回歸線上的土地,接受了豐足的日照和降雨,栽種著臺灣原生種的咖啡豆,以「臺灣咖啡的原鄉」而聞名。在這得天獨厚的土地,還孕育著極具栽培潛力的新興作物——星蘋果。「美冠園藝」的主人戴文智投入十餘年的精力,潛心研究、改良出果質精良的星蘋果,他也是目前臺灣少數可量產,並外銷至香港、澳門等地的星蘋果農。

頂新鮮的好幫手!「動態氣調貯藏技術」全面控制逆境指標

近年來由於國人對健康飲食的需求增加,直接帶動蔬果需求,對品質的要求也一併提高。然因農產品生產與貯存上易受到天候變化影響,導致價格波動不易調控。尤其臺灣夏季高溫炎熱,加上天災如颱風、豪雨,蔬果產量易受影響;冬季寒流來襲時,也會導致葉菜類產銷失調的情形發生。雖然國內農會、集貨場與合作農場有設立大型冷藏庫供應蔬果貯藏,提供採後初步預冷,做短期產銷調節,但蔬果仍會因持續呼吸、蒸散作用及後熟等因素,產生重量損失、萎凋、質地軟化、失去脆度及加速老化,進而降低商品及營養價值。因此葉菜類與水果的中長期採後處理貯藏技術是產業目前缺乏且已迫切需求。本文將以動態氣調貯藏技術現況進行分析,以作為未來冷鏈設備規畫的參考依據。

聖鳥的錯位!埃及聖䴉從萬隻限縮到二千隻的防治歷程

原生於非洲的埃及聖䴉,是近年來影響國內生態與農業的外來物種,其特點是粗黑下彎的鳥喙。由於其形象特殊,原先作為觀賞鳥類,由私人動物園引入臺灣;不過在三十多年前,卻首度在關渡溼地發現野外個體蹤跡。多年下來,因無天敵且適應狀況良好,已逐漸發展成龐大的野外族群。為避免埃及聖䴉持續與原生物種產生競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林務局自2013年度起,積極投入埃及聖䴉的移除工作,慶幸目前已達顯著成效。林務局保育組組長尤美娟說,相較於2019年度全臺埃及聖䴉族群數量高達1萬4,000隻,2020年度則下降至2,000隻左右,希望未來能完全根除。

追上全球農產品冷鏈趨勢!臺灣發展成熟冷鏈的關鍵指南

隨著近年來全球消費者生活水準提升,對於健康趨向的食品需求也不斷增長,進而驅動蔬果等農產品的消費增加。各級零售賣場也逐漸愈加重視農產生鮮產品品質並提升進貨量,試圖提升消費者黏著度。而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本質是溫度控制供應鏈,影響品質的最大關鍵因素在於是否能保持全程冷鏈儲運不中斷。本篇文章將藉由綜觀全球農產品冷鏈流通趨勢,一窺目前產業發展現況。

鮮食加工都好用!馬鈴薯新品種「種苗6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因鄰近臺中產區,為強化國產馬鈴薯品質,並擴大馬鈴薯應用價值,投入育種研發工作,除了育成馬鈴薯「種苗2號」與「種苗4號」外,近年推出兼具高產、高品質、鮮食與加工特性外,更可供製成洋芋片的優良品種「種苗6號」,以期提高農民收益與建立國產優質馬鈴薯品牌。

小恐龍亂入農田!美洲綠鬣蜥的人道移除策略

美洲綠鬣蜥(Iguana iguana)原產於中南美洲,過去曾是臺灣寵物明星,遭人為棄置或野放後,在野外後快速繁衍,已在臺灣建立族群,成為超強勢入侵種,不僅破壞植被並與原生物種競爭,影響本土生態,也造成農業損失,危及食物供給安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2019年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將綠鬣蜥列為有害的外來入侵種,並積極與各縣市政府合作移除。

不過,隨著體積龐大的綠鬣蜥屢上媒體版面,越來越多民眾自發性「為民除害」,也出現以不當手段捕捉綠鬣蜥的脫序行為,引發虐待動物爭議。如何在移除外來種、維護臺灣生物多樣性、降低農損的同時,兼顧動物倫理與人道處置,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當心異軍潛襲!林務局緊盯陸域入侵種

海島地形的臺灣,擁有獨特的島嶼生態系,卻也容易受到外來物種的影響;在諸多外來種當中,能夠建立穩定族群、快速繁衍擴散,且對原生物種帶來威脅,就被稱為「外來入侵種」。林務局作為外來入侵種主責機關,從小花蔓澤蘭、銀合歡、刺桐釉小蜂、蘇鐵白輪盾介殼蟲到埃及聖䴉、綠鬣蜥等,皆投入相當資源進行防治、宣導與移除,希望能有效管理,避免其造成生態衝擊或重大損失,為生物多樣性的維持與原生物種的保育上,多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