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咖啡豆

凝聚產業向心力,形塑精品價值 臺灣咖啡產業策略聯盟

國產咖啡品質愈來愈好,種植面積也在擴增,為了提升國產咖啡產業競爭力,強化垂直整合與橫向聯繫功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糧署(簡稱農糧署)輔導咖啡農友及產業團體於今(2022)年4月14日成立臺灣咖啡產業策略聯盟(簡稱咖啡聯盟),聯盟共同推選臺灣咖啡研究室計畫主持人林哲豪擔任首屆總召集人,並設立生產處理組、品質管理組、行銷通路組與休閒及文化組4個工作小組,負責推廣適地適種品種、病蟲害防治、產品品質管控、技術交流與拓銷展內外銷市場、形塑品牌形象及打造六級化產業等重要工作。

咖啡

從滯銷變熱銷!開箱小農的栽培寶典 臺灣咖啡果園綜合防治管理

隨著咖啡文化蓬勃發展,臺灣精品咖啡的神祕面紗愈發引人好奇。少數同時擁有杯測師與生豆品質鑑定師的咖啡研究員,遇上產銷碰壁的返鄉青農,藉由改善田間病蟲害管理、落實後製基本功,扶植出國產咖啡黑馬「草嶺咖啡」。

「台農1號」咖啡豆

首支本土育成咖啡「台農1號」 具精品風味的平地適種新品種

咖啡是世界最大飲料作物之一,近年國人風行飲用咖啡,臺灣咖啡年消費額約新臺幣800億元,每年進口咖啡豆高達3.6萬公噸。目前全臺咖啡栽培面積1,168公頃,生豆產量約1,000公噸,產值約10億元,相較咖啡市場的熱絡需求,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豐年7207臺灣精品咖啡香

《豐年雜誌》2022年7月號 臺灣精品咖啡香 從種子到杯子的風味哲學

從罐頭咖啡「伯朗」、即溶咖啡「雀巢」等能在超市買到的大眾消費品,到UCC、星巴克連鎖咖啡品牌推廣烘焙咖啡,至最近20年講究起咖啡產地及沖泡方式的「單品咖啡」盛行,臺灣人的嘴是真的愈來愈刁,卻也刁出臺灣咖啡的轉型之路,去(2021)年開始嘗試與「精品咖啡」畫出等號。
所謂精品咖啡,意味著生產流程中的每個環節和角色:咖啡農、生豆商、烘焙師、咖啡師,都與品質息息相關,而消費者對咖啡品質和風味的高標準需求,帶動從咖啡樹到咖啡桌整個產業鏈環節的進化。臺灣咖啡小農們正在這條路上積極邁進,迸發新一輪產業生機。

臺灣咖啡產業策略聯盟召集人林哲豪

客座總編輯|臺灣咖啡產業策略聯盟召集人林哲豪 抓緊第三波浪潮 讓臺灣咖啡成為消費者選項

最近20~30年間全世界咖啡市場進入第三波浪潮,開始流行精品咖啡時,臺灣消費市場也從2000年到2010年間成熟,並回過頭來發現臺灣咖啡,從而讓臺灣咖啡在近5~10年內靠攏消費市場,有更多農民生產者願意繼續做進一步的投資與技術改善,最終能符合臺灣人對咖啡品質的要求。

黑后葡萄

臺灣釀酒葡萄的發展脈絡與產業調適

萄為全球廣泛栽培的高經濟落葉果樹,果實除可鮮食,也可加工釀製葡萄酒、果汁、果乾及果醬。提到葡萄酒,一般人可能先聯想到位於北半球的法國。然而,位於亞熱帶氣候的臺灣中部,除了種出產值高達新臺幣69億的巨峰葡萄鮮果,也有以「金香」、「黑后」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育成之新品種葡萄釀製的葡萄酒,於法國國際酒類競賽獲得金牌及銀牌殊榮,上演「紫金」傳奇。

無人機噴藥

生物感測器布建天羅地網 農民輕鬆樂當神農氏

雖然臺灣成功推動「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國內生產毛額排名全球第21大經濟體,擁有獨步全球的農業技術與3C科技產業,半導體晶圓代工「矽田產業」揚名世界,但傳統農業還是無法擺脫看天吃飯的宿命,更隨著農村人口老化、年輕人口外流與嚴重缺工,面臨嚴峻考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盤點臺灣農業發展困境,透過物聯網整合3C科技與智慧感測系統,串聯產學研布建智慧農業感測系統,穩定農漁畜產能並提升品質,讓農民輕鬆達到事半功倍,成為快樂務農的現代神農氏。

乳牛

機器人化身酪農大幫手 鋼鐵管家打理內外 智能牧場好悠閒

「遊覽車到達Parked牧場以後,牧場主人跟兒子熱情地泡咖啡,還準備餅乾陪我們聊天,似乎忘了當時應該是幫乳牛擠牛奶的時段。我問:『你們不用擠牛奶嗎?』他們說:『有啊!牛正在前面擠乳。』我們順著場主的目光看過去,發現有70多頭乳牛井然有序地排隊,等著給擠乳機器人擠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簡稱畜試所)技術服務組組長林正斌表示,「如果我們也進步到這種程度,那臺灣酪農業的發展十分值得期待!」

採茶

村落合力經營發展 日本集落營農措施強化組織運作效能

日本近年因農村人口高齡化、農業勞動力減少、農地棄耕的比例逐年上升,造成農業經營規模無法擴大、村落功能低落等問題。為強化地方村落的發展,並維持村落的功能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日本持續推動相關的輔導措施,包含推動地方創生聚落發展和集落營農等相關措施。

菜

國家植物表型體分析中心 由傳統農業邁向精準育種的新紀元

近年全球性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增加,嚴重影響糧食生產與供應的穩定性,而耐逆境作物選種與精準栽培系統的基礎設施,已成為農業突破困境的解決之道。然而,目前慣用的作物外表型分析方法,耗費人力、時間、不客觀,且常為破壞性取樣,無法連續取得即時的作物性狀分析結果。因此,精準且具再現性之作物外表型數據的取得,目前仍是作物種原篩選、育種及功能性基因體研究等的主要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