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51 文章
學童吃午餐

大數據時代的產銷整合 共通資訊平臺把關食安、召喚分身顧溫室

當人類智慧(HI)在大數據的浩瀚汪洋,碰到人工智慧(AI)會激盪出什麼火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研究員呂椿棠談到「智慧農業計畫」建置的「共通資訊平臺」時,開場就接連拋出3個問號:「我們收到這多的資料,給誰用?怎麼用?用到那裡去?」緊接著以肯定的語氣說:「我們用這些資料建立大水庫,找出我們要的內容,以及它能夠造出供我們使用的東西,最後一定要讓它落地。所以我們就開始分析跟建模,做出決策跟預測分析,再回饋給利害關係者使用。」於是大家所熟悉的「校園食材登錄平臺」跟「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便應運而生。

漁船

科技捕魚打造海上智能移動城堡 遠洋漁業展望新未來

「現在的漁船越來越舊,年輕人都不願意回來幫忙。如果可以把漁船變成像科技大廠一樣,我們就不愁年輕人會往外跑,也有勇氣把自己的小孩或者是年輕人留下來!」滿鱻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林育新5年前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漁業署召開的「智慧農業」計畫盤點座談會直指核心,談到他對臺灣遠洋漁業發展的憂心與盼望,如今依舊字句篆刻在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教授沈聖智心裡,「雖然時間有點久了,但我還清楚記得那天他所說的話,我們的漁民是多麼期待新科技能夠放到漁船上面,協助他們解決現有的問題。

陳科行、王淑盈夫婦

剛剛好的鳥蛋不簡單 陽光鵪鶉牧場守護食安創品牌,翱翔鵪鶉產業新天際

一顆小小的鵪鶉蛋,在一般人的眼中常常是不起眼的配角,或許你在火鍋或佛跳牆裡看過它,逛夜市時也買過一串煎鳥蛋,更仔細的觀察下,你會發現便利超商賣的真空包裝鐵蛋也是它。鵪鶉蛋對溪口人來說可是重要的角色,它曾經撐起了嘉義縣溪口鄉的地方發展,餵養了3個世代的家庭,鵪鶉產業第三代的陳科行、王淑盈,見證了歷史,也努力開啟鵪鶉蛋產業的未來,從鵪鶉養殖走向食品加工廠,整合上下游生產,只為了給消費者最安全、最單純無添加的一顆蛋。

番茄園

露天栽培讓我來! 小果番茄「花蓮24號-友愛 」耐熱又抗病

臺灣番茄栽培面積已達3,989公頃,然而近年來「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為臺灣露天番茄生產的限制因子,耐熱品種的番茄抗病力及品質也有待改進。有鑑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利用分子標誌輔助育種,經過多年的試驗,於2014年育成父母親本品系,經過品種特性檢定、泰國海外試種及抗病性檢定,終於育出兼具耐熱及抗番茄黃化捲葉病毒的紅色小果番茄新品種「花蓮24號-友愛」,並於2021年5月獲得品種權證書(品種權字第A02581號)。

森林

看懂森林碳匯與碳權認證 綠電太難買不如種樹生碳權

近年氣候變遷議題甚囂塵上,臺灣也不落人後加入抗擊氣候變遷的行動中,宣布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也因此近年開始出現與之呼應的各種名詞,如「碳中和」、「造林減碳」、「淨零排放」等,也常看到某企業購買多少綠電憑證,或前五百大企業購買多少碳權、在哪裡租地造林以申請碳權等新聞,但你真的了解碳權是什麼嗎?到底碳權從何而來?又該如何進行買賣?

農田

不整地栽培+水旱輪作 低碳農法激發雙倍減碳效益

什麼是「不整地栽培」?難道農田不需要經過翻耕鬆土,就能直接栽種作物嗎?「『不整地栽培』的正式名稱是『免耕』,屬於低碳農法的一環。臺灣位居熱帶,根據國外研究,不整地栽培在熱帶國家或不同土壤類型下,本身能發揮的減碳效益不大,必須搭配其他低碳農法才有加乘效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農業化學組助理研究員江志峯說明,他依照臺灣地理氣候量身設計了「節約資源型輪作制度」,歷時4年試驗,如今已有亮眼成果,「和我長期配合的兩位農民,都很支持這套結合了不整地栽培與輪作的綜合農法,不僅作物產量增加,管理成本也減輕很多。和一年兩期作水稻相比,可幫助農民提高總粗收益74%。」

京典奇特柚木老闆廖嘉弘

國產材開發木頭新生命 玩文創、做家具,更要邁向綠建築應用

為提高木材自給率、達成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近年林務局積極推動國產材政策,不僅建置溯源制度,也透過森林市集等推廣教育場合,介紹國人認識國產材廠商和產品,目前已拿到林產物產銷履歷驗證標章(TAP)和林產品生產追溯條碼(QR code)的京典奇特柚木,即是其中一家。如何讓各類國產材適才適所,形塑臺灣木材的品牌價值,除了是林產品加工業者現階段必須下苦功的重點,肩負相關驗證與輔導責任的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展望未來,也揭示了更多國產材應用於住商領域的可能。

小麥

農業與畜牧的減碳乘法 養豬廢水再利用 澆灌跨領域碩果

「畜牧廢水(或稱畜牧沼肥)用於灌溉農地,既能減輕地面水的營養鹽負荷,也能降低畜牧業者處理廢水的成本,減少30~40%的碳排量,以資源循環利用達到節能減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農業化學組研究員陳琦玲,談起推動畜牧廢水再利用的歷程,源自多年前赴荷蘭考察化學肥料用量縮減時,發現箇中祕訣為畜牧廢水全面資源化,遂著手一系列研究測試,從安全試驗、肥分轉換與環境影響等各方面進行謹慎評估。

林木

拚淨零 林務局發揮森林碳匯最大效益 新植造林、森林經營、國產材多管齊下

臺灣森林面積約219.7萬公頃、覆蓋率達61%,每年吸存約2,140萬公噸二氧化碳,若與整體農業部門每年約500萬公噸二氧化碳的碳排放量相抵,農業部門已達淨零碳排。但為繼續強化森林對增匯的貢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仍就森林碳匯以外之農業部門排放,宣告將以2040年淨零碳排為目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以下簡稱林務局)進一步提出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提高國產材利用三大策略及政策,要在提升森林碳匯功能、減緩氣候變遷衝擊的同時,兼顧其他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與產業經濟。

稻米

農糧產業的淨零攻略 聚焦土壤管理、推展負碳農法、研發生物性資源

淨零碳排已成為國際間炙手可熱的趨勢,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臺灣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只占臺灣整體約2.22%,相當於500.6萬公噸的二氧化碳。「雖然農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遠不及石化工業,但我們也希望能為生態環境的永續,善盡一份心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表示,如何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達成農委會2040淨零目標,是農糧署接下來的核心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