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產銷失衡的「X」線消失! 紅龍果多元加值應用趨勢分析

紅龍果

紅龍果近年生產過剩,急需外銷或加工手段平衡(攝影/林韋言)

文.圖/劉玹君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張峻齊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研究員

紅龍果產季於5~12月,因喜氣的外觀,成為傳統民俗過年祭祀的熱門水果選項。近年產量逐年攀升,紅龍果卻因量多而出現價跌的現象,導致單價與產量呈現相反的走向,恰巧像是英文字母的「X」,急需透過外銷或加工等手段來平衡國內紅龍果的利用與價值。本文將針對目前國內外紅龍果的加工應用趨勢進行分析,探討紅龍果產業未來在國內外的加工產業中,擁有哪些應用機會及加值可能性。

近10年紅龍果產量及價格趨勢
近10年紅龍果產量及價格趨勢,2016年開始產量急升並逐年成長,價格反而下跌。

紅龍果or火龍果? 原來有正確名稱

紅龍果或火龍果,相信兩種說法都聽過,部分民眾會認為紅龍果為紅肉種,火龍果為白肉種,但早在2008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果樹品種審議委員會已統一正名為「紅龍果」,火龍果為別稱。

外觀特殊搶眼的紅龍果(學名Hylocereus undatus (Haw.) Britt.),又稱龍珠果、仙蜜果,是仙人掌科三角柱屬(Hylocereus)植物的果實,原產地為中南美洲,在臺灣的歷史可追溯至1645年,由荷蘭人引進,至今已有300年的栽種歷史。

紅龍果最初引進的「蘩(蕃)花種」,因結果率低,並未成為經濟作物,而是被視作觀賞作物,至今鄉間的宅第圍籬仍可見到紅龍果的蹤跡。而後自越南引進的紅肉種(大紅)、越南白肉種因品種特性結果率高,且經各方研究單位的改良及推廣,成為臺灣主要栽種品種。

從轉作熱門變輔導廢園 產銷失衡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就2020年種植面積來看,全臺栽種面積為2,879.6公頃,臺灣主要產地為南投縣(510.3公頃)、彰化縣(502.3公頃)、屏東縣(428.0公頃)、臺南市(357.3公頃)及嘉義縣(244.7公頃)等臺灣西岸中南部區域。

藉由近10年的產量及單價數據分析,可以發現2016年紅龍果產量開始急遽上升,並逐年成長,近3年平均每年約增加1,695公噸。但是在產量逐漸攀升的情況下,紅龍果卻因量多而出現價跌的現象,且由原先農民轉作的熱門新興選項,於今(2022)年被列為輔導廢園的作物,由此顯示若紅龍果尚未有新的發展趨勢,將會影響國內產量平衡,因此發展紅龍果多元利用,提升產業價值刻不容緩。

紅龍果素材應用 加工技術逐漸多元

過去臺灣大多將紅龍果作鮮果食用,除當水果食用外,本文利用Mintel全球新產品資料庫來探查國內外紅龍果的潛力加工型態,利用相關關鍵字進行查詢,以「Dragon Fruits」、「Hylocereus」、「Pitaya」、「Pitahaya」、「Night-blooming Cereus」等關鍵字,針對1996年起至2021年間上市的各種產品進行搜尋,並將市場鎖定在亞太地區,資料庫收錄結果顯示共計300多項產品。

根據分析結果顯示,紅龍果相關加工產品從2003年才開始出現在市面上,主要以紅龍果食品加工類為主,最初出現的加工產品為冷凍乾燥的紅龍果乾產品;從2008年起,開始在美容及個人護理類出現添加紅龍果素材的相關產品;2020年則是紅龍果加值應用的高峰,當年度共計有63件相關產品上市銷售。

紅龍果相關應用產品上市歷程
紅龍果相關加工產品從2003年開始出現,初期以食品加工為主,2008年起出現美容及個人護理類。

從應用領域的趨勢來看,食品加工市場於近5年有稍加回溫的狀況,未來最有潛力的則是飲品市場,於近3年有上升的趨勢。透過這些資料,可進一步瞭解紅龍果上市產品的發展歷程,並也看出紅龍果產業加工技術正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多元化起來。

在紅龍果的整體應用面項來看,紅龍果作為農產加工素材添加的加工產品,主要應用於美容及個人護理(55.5%)、食品(25.0%)、飲品(16.4%)、健康與衛生用品(2.0%)及生活用品(1.1%)等項目。細部產品顯示,以護膚品最為大宗,占美容產品項目的四分之一,產品多為添加紅龍果萃取物沐浴露、面膜、磨砂膏、保溼霜等。而具潛力的飲品市場則大多是添加10~20%左右的火龍果漿、火龍果泥、濃縮火龍果汁等紅龍果素材所製成的複合配方果汁、果茶、酵素飲品。

亞太地區的紅龍果加工產品類型
內圈為整體應用面項目,外圈為細部產品。

市場加工趨勢 護膚及彩妝+營養飲料

此外,透過近5年紅龍果加工產品趨勢走向可以發現,近5年的紅龍果加工細項產品,萃取物添加部分以護膚品為主要發展品項,但此種趨勢由2017年的16件成長至2020年的20件後,便下滑至2021年的10項,顯示可能市場出現飽和;近2年在彩妝品方面則有穩定的趨勢。近幾年亞太地區的潛力項目則是果汁及營養飲料為主,其中營養飲料產業多發展為醱酵物添加的產品,如益生菌或醱酵紅龍果的營養飲料為主。

初步概略盤點臺灣紅龍果已存在的加工產品,可以發現目前臺灣紅龍果加工產品開發主要以食品為主,品項多元,可以區分為食用紅龍果本身及作為添加物的兩種方式,紅龍果進行壓榨成汁及乾燥成果乾都是國內常使用的加工方式,另外也會利用紅龍果汁作為添加原料,混入麵粉製成麵條、饅頭等,或添加進優格冰淇淋及軟糖內,以增添食品色彩豐富度及營養成分,產品描述大多會提及「健康」、「天然」。

近5年紅龍果加工產品的開發應用,彩妝用品趨勢穩定,果汁及營養飲料類頗具潛力。

多元加工加值 提升全果利用潛力

紅龍果產業的栽培技術提升使得產量逐年增加,在目前國內的消費量尚未跟上產能情況下,為避免價格持續下滑,「加工加值」為紅龍果產業的一條路。經由上述應用趨勢分析,可以發現目前亞太地區以開發含紅龍果醱酵酵素粉末的營養飲料、含紅龍果萃取物的護膚彩妝品為主,臺灣則是以食品為主,大多是利用紅龍果增添營養成分及天然色素,為麵條、饅頭、冰淇淋及軟糖增添顏色。

目前國內的研發單位也針對紅龍果的特性投入加工研究,如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改良場)利用紅龍果本身的甜菜紅素,將紅龍果製成果粉使香腸保持亮麗顏色,此技術已應用於臺中市大安區農會產銷履歷豬前腿肉,和臺中市外埔區農會產品「紅龍果香腸」;臺中改良場也利用紅龍果萃取物研發腸道保健機能產品。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則是投入開發紅龍果冷凍保鮮技術,發展紅龍果冷凍半成品,以利產銷調節及拓展國際市場;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預計投入芒果、鳳梨、紅龍果果捲加工素材製作。

透過加值利用,有助於提升紅龍果價值及促進紅龍果產業鏈經營,整體而言,亞太市場的紅龍果加值應用近5年仍具發展潛力,期待透過國內研發團隊的努力及市場趨勢的導向,看見紅龍果更為多元的加值應用產品出現於市面上。

紅龍果產品類型及其描述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