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高雄13號-綠水晶

接棒毛豆外銷的生力軍!「高雄13號」綠水晶產量更高更耐病

臺灣毛豆是具有競爭力的外銷型產業,為「臺灣綠金」產業。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旗南分場(簡稱旗南分場)為強化臺灣毛豆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優勢,一方面積極推動毛豆大農場機械化生產,以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改良品種,提升產量與品質,利用雜交育種法,歷經10年的選拔培育,育成毛豆新品種「高雄13號」,商品名為「綠水晶」,於2020年12月18日經專家審查通過,並於2022年3月9日取得國內大豆品種權登錄20年。為加強保護臺灣毛豆品種的智慧財產權,旗南分場將向日本申請植物品種權登錄,協助業者在日本市場經營布局。

智慧化雞舍

洋雞壓境拚逆轉勝 智慧環控趕禽入室,擾雞機器人幫雞健身

「國外冷凍雞肉步步進逼,確實已衝擊到國內家禽飼養!」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技正陳志維更擔憂,「受到壓縮的可能不是白肉雞業者,而是價格較貴的土雞。因為消費者若要吃雞肉,多數會選擇價格更便宜的進口雞肉。」對此,國產家禽業者亟須調整產品結構與銷售通路妥善因應,「土雞智慧化密閉式禽舍飼養管理系統」等科技的出現,也為產業的永續發展帶來希望。

科技農企業的修煉密鑰 臺大菁英班助學員站上巨人肩膀觀天下

農企圈傳聞,有個課程陸續舉辦十餘年,課程的好口碑讓報名錄取率低於3成,結訓學員因此收穫許多長期合作夥伴,更有學員呷好道相報,讓妻子、孩子、公司核心幹部,都陸續變成同課程的學弟妹。

臺灣大學科技農企業經營管理菁英班(以下簡稱菁英班),自2009年開辦至今已九屆,是專為農企業經營者與中高階經理人開設的碩士學分課程,每屆招收至多50位,參與者中不乏國內知名農企業負責人,被暱稱為「農企業接班人的必修課程」!

農田

農業轉型升級 各種支援這裡找 科技農企業諮詢服務中心

「我也想要轉型升級!」凡對於農業技術移轉、產學合作、農業技術研發、創業創新、經營管理及財務融通等方面有諮詢需求的農企業、農民團體組織或農業從業人員,現在均可透過「科技農企業諮詢服務中心」,方便、快速地取得相關補助計畫及輔導資源訊息,並協助轉介相關單位。

芳源畜牧場

蛋鴨農戶變身高科技鵝王 芳源畜牧場的轉型變奏曲

隨著時代演進,臺灣農業導入物聯網、雲端科技、大數據分析與智慧化機械。雲林縣芳源畜牧場(簡稱芳源)率先建造了全臺首座智能鵝舍,引進「光照環控水濂系統」、「智慧型鵝產蛋辨識系統」等新進設備及自動化科技,打造整潔舒適的鵝居環境,既節省勞力又增進產能,是傳統禽舍轉型為智慧化畜舍的蛻變指標。

百香果花

農業技術交易媒合,抗逆境品種正夯 ! 農的科技與智慧都在TATM

農業技術交易網(Taiwan Agriculture TechnoMart,簡稱TATM,網址https://tatm.coa.gov.tw/),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於2008年所建置,為國內第一個整合性農業技術交易的媒合平臺,迄今維運10餘年,集結農委會所屬機關科技研發成果,整合技術、專利、品種權、技轉公告等訊息,利用網路無遠弗界的特色,進行技術行銷及媒合。歡迎農企業業者、各地農友及對農業有興趣之人士前往該網站「探索尋寶」。

法國製毛豆採收機MAOTO

毛豆品牌「臺灣九號」內外全制霸 百賢農產實現產銷一條龍

日本人愛吃毛豆,但你知道嗎?日本毛豆市占率有4成來自我們臺灣,其中包括位於高雄市旗山區的百賢農產!曾創下年營業額上億、成功締造綠色奇蹟的百賢農產董事長侯兆百,是第一位登上《富比世》(Forbes)雜誌的臺灣農夫。這位農二代以近30年的歲月,將「機械化生產」、「智慧科技管理」和「品牌企業經營」導入臺灣毛豆產業,2002年向台糖公司承租大面積土地,擴大農場經營規模,2014年創立全國第一個毛豆品牌「臺灣九號」,讓國人能吃到一級品質的毛豆。即便疫情延燒,侯兆百仍繼續奮戰,開拓美國、歐洲和中東市場,要讓一顆顆飽滿翠綠的毛豆,閃爍更加耀眼的綠金光芒。

豐年雜誌7206新農企時代

《豐年雜誌》2022年6月號 新農企時代 科技✕農企業的成功DNA

農企業從小農出發,前進到企業化,甚而跨業結盟,無不透過創意的加值與既有資源的充分整合,而在素有科技島之稱的臺灣,正有許多農企業經營者將自身農業專長與時俱進,結合鋤頭與鍵盤,有效運用科技發展提供的翅膀,讓農企業飛上「雲端」變身科技農企業,勇敢闖出一片天。

農委會科技處處長王仕賢

客座總編輯|農委會科技處處長王仕賢 農業科技與時俱進 全面建構農業競爭力

農業科技的發展須與時俱進,我們透過務實面與前瞻性並重的作法,並橫向串聯相關單位的資源,希望讓農業科技有效擴散、增強農民的營收,也為農業建構資源整合的服務網絡,進而厚實外銷能量,讓農企業可因應環境的變遷迅速應對,持續轉型升級。

頭社大排

頭社的無名英雄:水門的故事(下)

透過居民的回憶,這座位於南投頭社盆地中央的水門,充滿了耐人尋味之處。身為水門地主後代的丹林志成先生特別提到,921大地震後,因為泥炭土鬆軟的特性,通往田裡的路毀壞嚴重,而這座水門竟依然安好無恙,到底水門的建築工法有什麼奧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