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果樹災星 荔枝細蛾的防治應用 荔枝與龍眼的救命符

龍眼

龍眼與荔枝果園常見的三大害蟲為荔枝細蛾、荔枝椿象與介殼蟲,其中以荔枝細蛾影響產量甚鉅。(圖片提供/陪灶事務所)

文.圖/于逸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植物保護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曾心媞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儲備植物醫師

若問荔枝果農最頭痛的害蟲是什麼?相信惡名昭彰的「蒂頭蟲」絕對是榜上有名!「蒂頭蟲」通指危害荔枝、龍眼果樹的細蛾科害蟲,一般通稱為「荔枝細蛾」,是影響荔枝、龍眼等果樹產量的重要害蟲。蟲害嚴重時,甚至會減少10~47%的產量,危害甚鉅。究竟臺灣的荔枝細蛾有幾種?牠的生態與危害特性是什麼?農友又應該怎麼樣進行防治管理呢?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荔枝細蛾的特徵

荔枝細蛾類害蟲為小型蛾類,成蟲展翅約1公分左右,翅型細長,翅色灰褐且具黑色斑紋。以往認為臺灣荔枝的細蛾類害蟲,與東南亞可可的害蟲可可細蛾Conopomorpha cramerella(Snellen)是同一種。後經學者調查與鑑定後,確認臺灣主要的荔枝細類害蟲共有2種,分別為荔枝細蛾C.litchiella Bradley,1986(往昔又稱為荔枝尖細蛾)與中華細蛾C.sinensis Bradley,1986(往昔又稱為荔枝細蛾)。前人調查發現,於落果與性費洛蒙誘引器中所採獲的大多是中華細蛾,本種應是危害臺灣荔枝、龍眼果實的主要細蛾種類;而荔枝細蛾則主要以果樹的嫩梢部位為食。

細蛾類的卵非常細小,肉眼難見,散生於果表、嫩枝葉腋與葉背處。卵約3~5日後孵化,幼蟲隨即鑽入植體內,取食果實種仁、蒂部、新梢與嫩葉葉肉、葉脈。依溫度等環境因素影響,幼蟲期大約1~2週,待發育為四齡老熟幼蟲後,即鑽出植體並以絲線垂降,尋找適合化蛹的藏匿處。老熟幼蟲通常躲藏於葉背、樹皮凹陷處或落葉堆內,並先吐絲形成薄繭,再於其內蛻皮化蛹,蛹期大約1週左右。

研究指出,細蛾大多於夜間羽化,羽化的成蟲棲息於枝叢間,受擾時有垂直向下飛行的避敵行為。成蟲壽命約為1週,並多於夜間交配,以羽化後2~3日的個體交配率最高,雌蟲一生可產下100~300粒卵。細蛾的完整生活史約為18~26日,依環境、氣候不同而有所變化,估計於果樹結果期約可產生4~5個世代。

細蛾幼蟲
於荔枝種仁內發現的細蛾幼蟲。

荔枝細蛾的危害

荔枝、龍眼果園常見的三大害蟲大抵是細蛾、荔枝椿象與介殼蟲。其中,細蛾因直接危害果實,對產量的影響最為巨大。當園內未結果時,細蛾可取食嫩葉與嫩梢維持族群,對植株健康影響甚微;待果樹結果後,果粒發展約為1.5~2公分大小時,細蛾開始大量危害果實,此時細蛾幼蟲主要以果實內的種仁為食。細蛾將持續為害荔枝果粒,當果粒發展接近成熟,種子變硬,果肉包覆種子時,細蛾鑽入後改以果實蒂部為食,剝開果皮時可在蒂部看到蟲體與褐色蟲糞,故有「蒂頭蟲」的稱號。

荔枝細蛾
荔枝幼果種子發育後,細蛾即會前來產卵危害。

荔枝細蛾類造成的危害徵狀主要為落果,其實大多受害果於採收前已掉落,只有少部分尚未掉落的果粒可在食用時發現被害,對產業影響極大。荔枝、龍眼具生理落果的特性,在果實發育前期的落果大多是生理落果,果實發育中期之後的落果則多是細蛾危害。

細蛾幼蟲成熟後自果粒內鑽出化蛹
細蛾幼蟲成熟後,會自果粒內鑽出化蛹,留下鑽出孔並造成落果。

往昔調查指出,4、5月高屏地區玉荷包枝上鮮果的被害率為9.74~20.76%,地表落果的被害率則高達64.93~85.13%。經調查高雄地區龍眼,發現枝上鮮果的被害率為10~22.3%,落果被害率則高達35.3~74%。即便果實自枝條掉落地面後,細蛾幼蟲仍可在落果中完成發育,鑽出果實後於落葉堆化蛹,再飛回枝叢間繁殖,反覆造成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荔枝之所以會受果實蠅危害,與細蛾的發生有關。研究指出,果實蠅雖可危害荔枝鮮果(施藥區被害率為3.9~14.3%,未施藥區則為17~35.3%),但需有細蛾產生的蛀孔,才會大幅提高果實蠅的產卵率。該研究推測,果實蠅在荔枝上所造成的損傷,可能是果實受細蛾蛀食後產生的二次性危害。

落實三大防治原則 告別荔枝細蛾

介紹荔枝細蛾類害蟲防治方法之前,需先了解所有作物病蟲害防治都脫離不了三大管理原則,就是「對症下藥」、「提早預防」及「輪替用藥」。

所謂「對症下藥」,是指農友要先確認造成作物危害的原因,再選擇正確的防治方法或藥劑。若未先有正確的診斷,防治時可能噴錯藥劑,比如應該殺蟲卻噴成殺菌劑。不但無法達到防治效果,還耗工傷財,甚至有用藥超量的風險。

選擇了正確的防治方法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正確的防治時機。「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不只用於人體健康,對於作物也是一樣的。筆者接觸過非常多的蟲害案例,農友往往抱怨怎麼防治都無效,細細詢問後,才發現原來他們早期都採取放任式管理,直到察覺蟲害嚴重了,才開始大量噴藥,卻愈噴愈嚴重。

事實上並非藥劑無效,而是農友啟動防治時,田間害蟲的密度已經過高,藥劑防除的速度趕不上害蟲繁殖的速度,才會產生防治無效的錯覺。若能依照氣候、作物生長狀況及害蟲發生特性,提前且定期預防,害蟲密度將持續被控制在低水平,自然不會造成作物的經濟損失。

最後,當我們掌握害蟲種類和發生狀況,也掌握了防治時機後,就要注意抗藥性發生的風險。所謂的抗藥性,是指害蟲族群對某一藥劑產生抗性,導致施用此藥劑時,害蟲死亡率偏低,防治效果下降。抗藥性並非害蟲個體逐漸適應藥劑而產生,而是害蟲族群中原先帶有抗藥性的個體,經由農民反覆使用相同藥劑後存活下來,並大量繁殖出具有同樣抗藥性的後代。

荔枝
未管理的荔枝園幼果受害嚴重。幼果果長約發展至1.5公分左右,即會吸引細蛾危害。

適時適量換藥劑 強化驅蟲效果

為了避免抗藥性的產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輪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只要在每次噴藥防治時,藥劑能有規劃性的替換使用,而非迷信持續施用單一或多支相同的藥劑,害蟲族群自然不容易產生抗藥性,也可確保每支藥劑持續保有防治效果。

藥劑目前仍是農友防治荔枝細蛾慣用的主要方法。研究顯示,進行施藥管理的果園,荔枝果實整體被害率為7.5~47%,受害程度依荔枝品種不同而有所差距,以黑葉、糯米糍略具抵抗性。多項研究亦指出,未進行施藥管理的荔枝果園,其果實被害率都相當高,少則60%,高則甚至100%被害。由此可見,藥劑防治的確可有效降低果實的被害狀況。

建議農友在開花前可先進行第一次防治,此時防治對象可為荔枝椿象,能一併達到防治細蛾的效果,降低田間成蟲密度。若於小果期想噴藥補強,則需注意藥劑對果實造成的影響,並避免使用乳劑藥劑。待荔枝果實長度發展至1.5公分左右、果串開始微微下垂時(大約是落花後25~30天,南部地區約是4月底,中部約是5月初),即進入主要防治期,此時應每隔7~10日防治一次,視情況施藥3~4次,並注意安全採收期。

由於藥劑防治目標主要為成蛾,噴灑時不能只針對果串,應該是整個植株都進行噴灑,尤其注意枝叢陰暗處、植株中下方樹幹橫枝等成蟲躲藏處。2022年3月荔枝細蛾類的推薦暨緊急用藥,為加保利、芬殺松、撲滅松、第滅寧、益洛寧、賽洛寧及亞滅培共7種。建議每次施藥時,選用一種藥劑進行防治,並準備2~3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進行輪用,避免產生抗藥性而降低防治效果。

細蛾的絲繭與蛹皮
細蛾的絲繭與蛹皮。細蛾幼蟲成熟後自果粒內鑽出,躲藏於樹皮縫隙或落葉間化蛹。
荔枝細蛾類成蟲
荔枝細蛾類成蟲。

善用多元田間管理 創造疊加效益

除了藥劑防治外,田間環境的衛生管理也是相當重要。由於細蛾成蟲會躲藏於植株陰暗處,田間枝條應定期修剪,增加通風並減少害蟲藏匿處與施藥死角。此外,果樹樹型若能矮化更佳,可有效提升藥劑防治效果,也能降低田間操作時的摔傷風險。

由於細蛾能從落果中成功羽化,田間廢棄果的管理也應注意。應盡可能移除地面落果,如可設置數個大型加蓋垃圾桶以利暫時集中棄置,亦有農友會在施藥時,同步針對地面落果進行防治。

除此之外,亦有研究利用費洛蒙誘引、燈光誘殺以及燈光干擾等技術進行成蟲防治,但防治效果仍需更多佐證資料支持,有興趣的農友可上網搜尋或自行連絡相關專家。

荔枝細蛾類是影響荔枝、龍眼收成的主要害蟲,提醒農友在防治上應注意三大重點:對症下藥、提早預防、輪替用藥。應以推薦用藥進行防治,確保防治效果;提早預防可以在害蟲危害爆發前,將其族群降低;輪替用藥可有效降低抗藥性發生,提高防治成效。另外,維持田間衛生,減少地面落果與增加植株通風,自然可以減少細蛾孳生的機率。相信農友若能按照上述要領進行防治,必可有效降低細蛾的危害。既可提高收成,也可避免過度用藥或違規用藥的情形,達到產業、消費者與環境三贏的目標。

噴藥
噴藥與田間管理並行,才能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