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65 頁
無形卻有情,那些圳溝的生活記憶
小時候外公、外婆的田在郊區,一個走路可以到達的地方。大人們總忙碌著菜園裡的農事,我就在旁邊的溝圳或玩水、或泡腳,自得其樂。
【臺灣究小食】麵非麵,魚麵就在你身邊
魚麵,你可能沒吃過,但生活當中,你應該或多或少都曾經聽過。
經典料理卡通《中華一番》裡,主人翁小當家在最後一輪特級廚師考試中,以「魚麵」作為麵非麵的主體,順利取得特級廚師的資格。
【菜市人生場】市場勝利組
「中和的話,我只有去過勝利市場。」
「那妳要不要也來逛我家對面的市場?」
家住中和的朋友約了我一塊探探她家對面的市場,─集合當天,─我站在員山路路口,─看著前方的市場──好了,這不就是勝利市場嗎!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土耳其鄉愁
如果你問19歲的我療癒食物是什麼,我應該會回:「蛤,你說什麼?」當時我每天跟男友踩著拖鞋快樂吃夜市,上課恣意的看課外書,下課就跑圖書館看電影,少數的煩惱是想減肥,我永遠記得從圖書館看完電影出來,對未來毫無煩憂的那種愜意。
鄉間水路,立農於水的美濃圳路
荖濃溪從玉山陡峭東峰汩汩流下,急流沿中央山脈蜿蜒曲折,緩和流入美濃平原漫地伏流,被獅子頭圳束集起來,水圳支線滋養土地和人情。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總幹事溫仲良佇立在沙洲,遙望彼岸荖濃溪主流,奔騰溪水浩浩湯湯,他又順水圳水路走入村庄水橋,「這流水可能剛和我們見過面。」這美濃男人的家鄉話很浪漫。
從土地到雲端的嘉南大圳掌水工,寸土寸步守望良田水
密布嘉南平原的百年水利鉅獻,以烏山頭水庫為起點,透過織羅密網的水圳,使沒有水源的「看天田」成為15萬甲糧田。在烏山頭水庫下首當其衝的隆田工作站,接承1920年代以來的百年水利智慧,使嘉南平原抗旱英雄「掌水工」再進化,為農業大未來定下重要基礎。
水面下的精采,七股養殖池的美味與永續
造物主以山、海、河成就大地基本骨幹,身處其中的人們用智慧創造生命延續,這樣的感慨在看到七股阡陌連綿、水天一色的魚塭養殖池更加深刻。當地四百年前是一片湛藍的大海,四百年後由人力拓墾出來的養殖海依然一望無際,成為島內人們品嘗水產美味的最大生鮮寶庫之一。
《鄉間小路》2022年9月號 水鄉澤農
始於雨,終於海,路徑變化萬千。水是天地的旅者,於地表流浪時潤澤了我們,從直接掬水清洗解渴,到生活各種所吃所用,水都不可或缺。
修築舊「石」光,新屋石滬修復匠人
層層堆疊的石頭塔砌成圓弧型,將海岸線圍起成圈,利用潮水漲退把魚群困在堤岸裡,再用漁網或手叉網捕撈,這是上百年前傍海而居的先民發明的石滬捕魚技法,在漁業技術發達的現在已越來越少見,甚至因缺乏維護而荒廢、傾圮或消失,而在桃園有這麼一群人,每天不間斷的在海岸邊上重築、維護,讓新屋石滬群重現往昔風采。
大溝重見天光,水城臺北的當代可能
2019年10月底,雙連捷運站一號出口旁的小巷弄,因緊急路面工程搶修,讓一段約莫15公尺長、兩公尺寬的水道意外露出,第一時間引來鄰居圍觀,隨後更有社區耆老說這條水溝數十年前是自己小時候玩耍的地方。有意思的是,水裡還不停跳出被開蓋驚擾的鱔魚和土虱,讓沒看過此景象的一夥人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