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17 文章
小麥田

臺灣小麥有多好,麵包師最知道

在桃園市中壢區的「100種生活」烘焙教室裡,「安德尼斯烘焙坊」、「吳克己麵包工作室」創辦人吳克己取出剛烤好的臺灣小麥法國長棍麵包,香味四溢,切面布滿大小不一的氣孔並閃爍亮澤。熟悉多國麵粉特性的他表示:「我從來不會評斷麵粉的好或壞。了解更多麵粉後,你會知道什麼麵包適合什麼麵粉。」

藍灰蝶

【文明野味】蝴蝶、人魚與魔法

年初,我在家附近的銅錢草叢上看到一隻小蝶,顏色像剛破曉的冬日天空,迷濛的淡藍透紫,不比一元銅板大。我特地拍照,過一陣子找來徐堉峰所著的《台灣蝴蝶圖鑑》灰蝶專冊比對,發現它是灰蝶科(英文暱稱為Blues)中的「藍灰蝶」。翻閱圖鑑之後,才知道這種蝶類的中英文泛稱並不能展現其多樣性,牠們經常不是藍也不是灰,背、腹面的翅膀顏色與花紋也有戲劇性差異。

鴨肉麵攤

【臺灣究小食】新竹也有綠洲──鴨肉麵

2022年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公布之後,在網路上掀起討論。身為餐飲從業人員的我向來不太討論這些獎項,因為得獎是一種肯定,但沒得獎的人也始終很努力。
不過,在高雄名單中有個「鴨肉珍」倒是滿引起我的興趣。

簡志斌

老醬油熟透了,甕缸裡的南國風土

在義大利,只有粗磨杜蘭小麥揉成的麵條,才當之無愧為正統義大利麵。那臺灣醬油呢?不同的家裡記憶不同醬油味道,滋味有濃有淡,理所當然概括「臺灣家之味」的醬油,又該堅持什麼?萬丹農家之子簡志斌攫一把屏東的風和日麗,收割田裡飽滿的台南10號黃豆,在老甕缸中堅持本土雜糧釀造,用風土醞釀一勺臺灣的味道。

雜糧

低GI、無麩質飲食、每日建議攝取量……全穀雜糧的營養關鍵字

近年養生觀念盛行,全榖雜糧更是健康飲食的好選擇,不管是五穀米、紅藜、南瓜或山藥等,都是有益身體的天然食品。時常與養生、低GI連在一起的全榖雜糧,到底含有哪些營養成分?每天吃多少才足夠?不適合吃全穀雜糧的族群又要如何補充缺乏的營養?就讓亞東紀念醫院專業營養師吳宛真一一解答、破除迷思,教大家健康食用全穀雜糧。

郭翊鋒、張瓊今與鍾憶明

穀動味蕾,舌尖上的雜糧風味

養生及綠色飲食當道,臺灣國產雜糧種類豐富,是健康飲食的首選。但雜糧料理常有口感粗糙、有豆腥味等刻板印象,如何美味上桌,成為家中常駐食材?

胡志宏

來玉米田裡找樂紫,種出彩色田園夢

看似蔬菜但其實屬於雜糧類的玉米,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占有一席之地,常可在三餐或消夜看到它的身影,而且除了食用外,還有專作飼料的硬質玉米及觀賞用玉米,角色變化多端,讓人意外的是,玉米連顏色也相當多變。位於臺中清水區,有一處隱身在田間小路裡的農場,他們種植了色澤紫黑透亮的玉米,在一片黃、白玉米市場中獨樹一幟。

邱柏翔

不為花只採藕,出淤泥的小清新

蓮花蓮花盛夏開,以北觀音、南白河為臺灣兩大賞蓮勝地;距離觀音車程約半小時的桃園大園也有種蓮,然夏日少見蓮花,只見農人們半身泡在田裡,徒手從泥水中挖出肥厚的蓮藕──有別於觀音與白河的蓮種以賞花採蓮子為主,大園種的菜蓮專門採收食用蓮藕,以夏秋兩季最鬆軟清甜。

西雅圖街道

【植物系.食旅日誌】在西岸蜜月旅行(上)

踏上美洲大陸的秋天,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三明治。

鄉間小路4810封面

《鄉間小路》2022年10月號 雜糧風土餐桌

中午吃麵或吃飯?剉冰想加紅豆或花生?要買麵包還是吐司當明天的早餐?每日上演的飲食大哉問,顯見我們「一餐無雜糧,便覺腹肚不滿足」。若問雜糧從哪來,會發現無論是糧行的米穀豆麥,抑或甜品店的薏仁綠豆,幾乎都從國外進口,根據農糧署統計,目前臺灣雜糧自給率約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