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880 文章

【散場見】我們都是盛開於世的花,《戀戀銅鑼燒》的德江姨

《戀戀銅鑼燒》日本導演河瀨直美的作品,曾入選為第68屆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開幕片。電影描述經營銅鑼燒小鋪的老闆千太郎,遇見了患有漢生病的老婆婆德江,以及單親家庭的高中生少女若菜,三個人藉由熬煮銅鑼燒的紅豆泥內餡,重新了解生命的本質美好。

【畫女話她】女人才是過勞代表好嗎,杜米埃你腦袋清醒點

2018 年來了,網友開始票選 2017 年的幹話王,從做功德到最軟的一塊, 無處不幹話的 2017 年,我們看到政府與財團聯手對勞工階層軟土深掘,看著貧富差距繼續拉大,無力與憤怒時,只好來聊聊奧諾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

【大地物語】連結人與土地──池上是一座生態博物館

池上鄉位於花東縱谷的核心,南來北往都相當便利。許多旅人受伯朗大道的農田景觀吸引,騎著單車欣賞搖曳的稻穗。錦園村有條浮圳,浮圳上的涼亭大觀亭是避暑勝地,冬日則是遮風避雨的歇腳亭。

【遺忘考】刨冰的臺日情緣

曾參與一家餐廳的籌備過程,空間為日式警察宿舍改建,經營者希望引進抹茶、和菓子等飲品及甜點,因此接觸 到日式刨冰,四處探訪臺灣的日式刨冰店,結果似乎以臺中最多,也發現臺灣刨冰的源起跟日本頗有淵源。

【廚房的模樣】香港煲湯的廚房

我特別喜愛探詢廚房,一個家也好,一間店也好,一群人活動的場所,總少不了廚房。想像使用廚房的人,走動做菜的路徑、觀察配電與水流動線,大小家電置放順序、每件刨具器材依序吊掛壁面、杯碗瓢盆靜躺碗櫥筷桶、瓶瓶罐罐調味品與乾貨食材置放的所在地,無論凌亂整齊,都會讓我發出驚嘆,那是有著百千萬樣使用它們的姿態,是既迷人且魔幻的小小世界。

【Parirayan交換日記】時代的傳說

大社部落在莫拉克風災後遷村至屏東禮納里,某日在電台廣播聽到某位官員提及現在是「後莫拉克時代」,不知怎麼地心生一股強烈納悶,曾幾何時人們口中災後復建的日子已經來到後半段了?可是站在時間感之外往生活裡頭看,好像才剛開始而已。

【野地生活練習】逛市場,帶回蔬菜小花園

淡水菜市場,是我的廚房、採買食材的主要後台, 走逛一圈,菜籃很容易裝滿滿, 再延伸一點綠意到陽臺的花盆裡,買菜真的不只是買菜。 在冬天的陽臺,組盆小小蔬菜花園, 早餐的吐司可摘幾片生菜加料,煮蛋花湯時剪一點蔥花提味, 在生活的飲食裡,享受一點點的採摘趣味!

【看不見的人】印度洋上的魷釣船

每年 1 月初,前鎮漁港就有近百艘魷釣船陸續啟航,繞地球半圈前往西南大西洋捕釣阿根廷魷魚。「阿魷」是臺灣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食材,烤魷魚、魷魚焿、客家小炒、生炒魷魚、魷魚絲等菜色皆少不了牠,但卻鮮少有人知道牠的捕釣方式。

【民俗開講】邁向新生的過年

常言道「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過年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普遍意義上最慎重的時間點,全世界各個族群都有其面對「年」的儀式,堪稱最龐大複雜的節日祭儀。

【大人的植物課】從行道樹到食物森林──城市中的樹木朋友

我們稱都市為「水泥叢林」,這個名詞給人的感覺與「自然環境」看似是截然相反的事物,但事實上大部分城市仍會有行道樹或公園,行道樹的歷史,與城市幾乎一樣悠久,而在都市人口越來越密集的今天,行道樹所扮演的角色也更形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