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與人】南國陽光香的蒜頭山

文、攝影/黃名毅

跟印象中的農人一樣,黝黑的皮膚,樸實誠懇的個性,少言樂天的態度,我第一次見到41歲的農夫郭孟和時,也有同樣的感受。

每年農曆年後,臺南學甲紅茄萣地區就會出現一座座壯觀的蒜頭山,拜訪當天,正值採收蒜頭的農忙時節,勞動主力是附近村里或鄉鎮的短期臨時工,也是農村常見的高齡長輩,他們有些是為了貼補家用,有些純打發時間,從早到晚不停地在田裡忙碌。

當年因父親受傷不便操持農事,郭孟和決定放棄工作,返鄉接手家中事業。他回憶起返鄉的第一年,就碰上八八水災,幾個月的心血泡湯,血本無歸,但他還是堅持「做就對了」的精神繼續拚搏。他原本也採用慣行農法,直到近幾年開始注重用藥問題,卻曾遭前輩譏笑,直到蒜頭通過農藥檢驗零檢出後,才獲得更多人的認同。郭孟和 也透過網路分享作物生產記錄及務農日記,逐漸打響品牌名聲,還拓展宅配生意,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郭孟和一邊跟我介紹從農故事,一邊拿著板子,仔細記下夥伴在田間剪頭去尾後的蒜頭重量。三合院前的廣場上,架上堆滿一袋袋剛從田裡載回的濕蒜,它們依序披掛疊在架子的木條上。晒乾的蒜頭外膜清透薄脆,散發溫暖的南國陽光香,這是臺南學甲紅茄萣獨有的蒜頭晒乾方式;濕蒜要從穀雨晾到立夏,直到完全乾透,才是一般市面常見的乾蒜。

經過幾年努力,目前蒜頭田的面積也達兩公頃,在晴朗藍天、古厝紅磚、田間鮮綠的陪襯下,淡紫帶白的蒜頭山是一幅美麗的農村景象,也是農人辛苦了半年的心血。

PROFILE

黃名毅

黃名毅,返鄉青農,從不願回鄉到接受並習慣。透過自學拍攝技巧,將生活點滴轉為影像日記,分享給更多人了解。未來,希望可以結合在地產業、社區發展等元素,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回鄉發展。

專欄簡介

這塊土地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不同的生活方式。作者返鄉後,體會農事甘苦,希望透過鏡 頭的轉譯,讓更多人看 見農事勞動人群的打拚身影,也才能發現,農村正萌發著許多可能。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