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植物課】取自大自然的童玩──植物遊樂園

文/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廖敏君、編輯部 圖片提供/台北植物園

「玩」是學齡前兒童生活裡最重要的事情,只要有遊戲與玩具,就能度過漫長的閒暇時刻,留下純粹簡單的快樂回憶。在電腦與手機遊戲還沒出現以前,孩子們會一起去採集植物,親手打造獨一無二的童玩。對原住民與鄉下孩子來說,一雙巧手就能將植物變出各種花樣,成為免費又有趣的天然玩具。

尪仔標、打彈珠、跳格子⋯⋯這些是屬於爸媽的歡樂童年,那時候到巷口的柑仔店買包球卡或是喝一瓶冰涼的彈珠汽水,就是人間享受。櫥窗裡的昂貴洋娃娃跟玩具手槍僅供觀賞,與其花光積攢兩三個月的零用金買下,不如到野地採集植物做成玩具,雖然沒有店裡賣的那麼精緻,卻更加好玩耐用,帶來更大的滿足。

最天然的童玩之樂 

有些植物不用經過太多加工就能當玩具,像是臺語叫做「江某」的鵝掌柴,摘完掌狀複葉的葉柄可以當作螺旋槳,放在手指上繞圈,跟朋友比賽誰撐得比較久。把大葉桃花心木的翅果從高處往下丟,可以看到它盤旋落下,像極了直升機的螺旋槳。

有些古早味童玩最早也是用植物製作,像是用莖桿中空、質地堅韌有彈性的竹子做成的空氣槍、竹蜻蜓與竹蟬,以及木材削製而成的陀螺。打陀螺的臺語叫做「釘干樂」,不只要讓陀螺轉動,還要比速度與準度,宛如復刻版的戰鬥陀螺。輸的人要接受釘陀螺懲罰——由贏家用陀螺劈擊地上的死陀螺,如果陀螺被劈裂,贏家就能得到陀螺的四方釘當作戰利品。

為了百戰百勝,專業玩家會依照不同的規則選擇特定樹種的木材,設計個人的戰鬥陀螺,久而久之累積出選材與製作秘訣。「一樟、二瓊、三埔姜、四苦楝,芭樂柴無路用。」排出樟樹、烏桕、黃荊、 苦楝製成陀螺的品質優劣順序,另一句俗諺「樟賢號,瓊賢走,拔仔柴釘死狗。」則指出不同木材質地的陀螺特性——樟樹陀螺聲音響亮,富有彈性的烏桕轉速快。有趣的是兩句俗語都認為芭樂樹木材太硬且容易裂開,是「無路用」的材質,隨著地區不同,俗諺裡的樹種也會略微改變。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