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台北植物園
「臺北植物園」占地約8公頃,收集植物種類超過2千種,擁有豐富生態環境,是讓臺北都會民眾可就近親近自然的開放場域,但農曆年後開工首日,卻有民眾入園私自放生老鼠,臺北植物園今(7)日表示,臺北植物園明定不可放生動物,餵食、騷擾野生動物,以及採摘園內植物等,呼籲民眾勿任意放生,共同維護生態環境。
「許多野花草也存在都市裡,可是小到很多人根本就沒有注意到。」野花園發起人、林試所植物園組助理研究員伍淑惠持續種植不同季節的野花草,使其成為充滿變化和生命力的花園。她說,野花園引起了園藝景觀、自然教育等領域的熱烈迴響,希望藉此推動多元領域的應用,以喚起對原生植物的了解與認識。
高聳的椰子樹、紅磚建築、日式老屋,勾勒出臺北城南溫和堅實的形象。1895年,臺北城牆倒了,在南門外一片荒煙蔓草的土地上,奉命來臺開疆闢土的日本官員興建學校、工廠、苗圃。他們帶著彼時故鄉的西化思潮,一磚一瓦建立融合臺灣風土的新秩序,於是城市就有了混血的輪廓,隱隱透出不羈的性格,吸引輩出的人才前仆後繼地來此開創新生活。
想外出踏青又懶得舟車勞頓,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甚至步行就可到達的公園綠地,便是最輕鬆的選擇。每到週末假日,臺北的綠地便充斥著遛狗、抓寶、野餐的人潮。但你可能不知道,臺灣第一個公共綠地空間,距今也不過約120年歷史。
為什麼葡萄口味的汽水是紫色?為什麼顏色越深的辣椒醬感覺越辣?這正是食物暗藏的色彩祕密。在香氣與滋味前,顏色是食物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為了讓食物「贏在起跑點」,有的食品業者會加入食用色素,讓食物不易因溫度或空氣變色,看起來更可口、更新鮮。
小小的種子,肩負著傳承世代的使命。為了讓物種生生不息,種子因循生長環境,演化出獨特的外型與傳播方式。模樣討喜的種子相當受歡迎,於近年興起一股收藏熱潮,也常作為手工藝素材。當種子被帶離生長環境,成為人類的收藏品,種子越來越少,為自然界生態系帶來更多隱憂。
「玩」是學齡前兒童生活裡最重要的事情,只要有遊戲與玩具,就能度過漫長的閒暇時刻,留下純粹簡單的快樂回憶。在電腦與手機遊戲還沒出現以前,孩子們會一起去採集植物,親手打造獨一無二的童玩。對原住民與鄉下孩子來說,一雙巧手就能將植物變出各種花樣,成為免費又有趣的天然玩具。
自 2006 年開始,人們發現歐美等地的蜂群因不明原因大量消失,科學家懷疑是濫用殺蟲劑惹的禍。雪上加霜的是,近年臺灣的野蜂群也因囊狀病毒的侵襲紛紛死亡。為了挽救蜜蜂們,不少地區興起一股城市養蜂的熱潮,但要為蜂兒打造宜居城市,其實需要更多的思考。
我們稱都市為「水泥叢林」,這個名詞給人的感覺與「自然環境」看似是截然相反的事物,但事實上大部分城市仍會有行道樹或公園,行道樹的歷史,與城市幾乎一樣悠久,而在都市人口越來越密集的今天,行道樹所扮演的角色也更形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