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76 頁
山鹿自然工作室──大自然的翻譯師
從絲路到美國、從追蹤師學校到臺灣原住民的智慧,李後璁摸索出悠遊於自然的快樂之道。他成立的「山鹿自然工作室」,自許要成為人與自然的橋梁,引導人在其中找到支持的力量。
【吳燦政 ╳ 范欽慧】打開耳朵,來一場聆聽漫步
從一個田野錄音師到社會運動倡議者,范欽慧透過在地聲景的聆聽,推動環境保育、土地人文的連結與尊重、謙卑、多元、包容的價值;聲音藝術家吳燦政則以藝術創作的角度,提出聆聽背後的思辨。他們用聲音的角度,邀請我們傾聽、思考土地與自身的關係。
【林青峰 ╳ 白欽源】等待山靈回望的瞬間
走進大自然,我們能夠看見什麼?眼前萬叢的綠是被視為孤獨的山頭, 還是連綿豐碩的森林?在生態攝影的世界,從宏觀到微觀,當攝影者為了等待畫面耗費數日無功而返時,心中卻期待著下一個等待。
在山神的領域裡謙卑紀錄:生態攝影師──王文哲
等待稜線上出沒的水鹿、等候一對黃喉貂看向鏡頭、記錄日本禿頭鯊自出海口一路溯源至河川中游,究竟需要 多少時間?從事生態攝影的王文哲入行30年,每年將近兩百天待在高山上,同一趟山路他比別人多走了幾百遍
穿梭在山林的獨臂飛鷹:搜救隊隊員──陳其盛
素有「南臺灣小溪頭」之稱的藤枝森林遊樂區,最高海拔 1,800公尺左右,林相豐富,更有「森濤」的美名。採訪這天,在高雄市六龜救難協會飛鷹大隊搜救隊隊員陳其盛的帶領下,我們沿著荖濃溪左岸的荖濃溪林道往山上走,現年 58 歲的他像是臺灣野山羊般,徒手攀爬將近 45 度斜角的碎石坡 ,絲毫沒有懼高症狀,健步如飛。
為孩子打造一雙翱翔山林間的翅膀:山區國小老師──劉文明
清明晨光中,暖陽雖然高掛,卻踏著姍姍緩步,已近午時才照進位在新竹縣尖石鄉山谷間的秀巒國小。山區的步調無法慵懶如冬陽,長年住在山裡的劉文明,得有毅力才能過著看似浪漫的山居生活。
比巨木還不可見的任務:台電高山保線員──楊文彬
在地圖中,你找不到這條橫跨中央山脈的虛線, 除非以鳥的視野從空中俯視,便可以清晰看見這一條串起 196 座高壓電塔的輸電網絡。雖然直線距離僅有短短的 72 公里,在城市中驅車一小時就能輕易通過。然而,對於穿梭在這條線上工作的人們來說,抵達任務彼端的時間最短是以「天」計。
山林像家一般的存在–森林護管員比互‧亞惠
泰雅族人比互.亞惠,漢名林憲敏,從小在武塔部落長大,整個宜蘭南澳南北溪流域,都是他跟隨父親長年走跳的領域,在同輩族人中,比互是其中還有跟老一輩學習過、有銜接到傳統觀念的青年,懂得尊敬祖靈,也敬畏山林。
【人生書報攤】抵達到遠方
「所有的書都有它們的命運。」─瓦特‧班雅明說。在書店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在心底釘製了一座書架:架上擺放理想的書、最想賣的書,或者,放在底層,暫時不出售的書。
【柔軟時光】重新打造美好的世界
小時候,我會在過年收到紅包的除夕夜晚上, 用一小段時間想想自己明年最想要完成什麼事情, 通常我許的心願都極度單純,也十足的符合家人和老師的期待,像是成績百尺竿頭,做事積極進取。 年紀漸長,才慢慢發現自己真是太沒有想像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