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塑膠袋的美,用無限創意塑造一個「零塑」的未來

內容提供/ 《鄉間小路》 文/ 廖詠恩 攝影/ 陳家偉

杯墊上有點眼熟的紅玫瑰圖案,橢圓置物盤上流動交疊的色塊中,隱隱可見的連鎖手搖飲料店商標,這些圖樣全都來自它們的原料——塑膠袋本身的圖案。製作這些產品的不是某個大型塑膠工廠,而是3位未滿25歲、畢業於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年輕人。

「塑膠袋上有很多很可愛的變化,比如說會有玫瑰的圖案、菜市場常用的紅白條紋塑膠袋,算是臺灣的文化之一,所以我們就選了塑膠袋,來發展成畢業作品。」陳亮至、賴樂齊、楊其寰自己設計了一臺加熱、塑型塑膠袋的機器,如同他們的畢業專題名稱「Plastico塑膠袋實驗計劃」,過程中可說是充滿了實驗精神。

自己設計實驗室裡的機器

「最早做實驗的時候,我們找一個二手小烤箱加熱,後來又找到鬆餅機,因為鬆餅機可以壓,但是鬆餅機是『母母模』,它兩塊模都是凹下去的,合起來中間有空間,麵糊遇熱會膨脹,但塑膠袋會變扁,所以就不能用,得做一個『公母模』。」

塑膠袋實驗計劃的其中兩位成員賴樂齊(左)、陳亮至(右)。

他們畫好設計圖,交給代工工廠製造機器,等了一、兩個月後拿到成品,「然後用了30分鐘之後,就知道不行!」回想當時的窘態,他們忍不住齊聲大笑。陳亮至手一邊比劃,一邊形容:「它像一本字典那麼大、那麼厚,而且都是金屬,壁太厚,熱無法傳導到塑膠袋,光做一個杯墊,就要花兩個小時。」改良後的機器「從字典變成墊板」,厚度只剩下3毫米左右,他們才終於做出造型最基本的杯墊。

機器的體積並不大,放在小茶几上即可操作。一塊杯墊大約會用掉1.5個容量6公升的中型塑膠袋,將袋子摺疊整齊,置入四方型的扁平模具內,放在加熱管上方,並栓緊加壓器,當模具溫度上升到120至180℃,塑膠袋就會熔解成膏狀,重新塑型。冷卻後,就是一塊成型的杯墊。

杯墊加以裁切可以做成耳環、鈕扣,2017年金鐘獎主持人黃子佼穿了一件由塑膠袋做成的淡粉色西裝外套,上頭的鈕扣就是出自塑膠袋實驗計劃,還可依稀辨識出紅白塑膠袋的花紋。

確立機器升溫加熱的穩定度以及操作便利性後,他們繼續研發製作置物盤的模具。「我們想把塑膠袋做成日常用品,塑膠袋本來的功用就是盛裝,置物盤也是盛裝。」他們還把數個杯墊疊成長方體,中間切出圓形的凹洞,做成了筆筒。挖出來的塑膠碎屑可再次回收塑型,化成置物盤上如點畫般的彩色碎點。

在製作過程中,有許多細節得注意,像是通電加熱的機器溫度可達百度,操作時須戴手套(如左圖所示),或是在塑膠袋放入模具時,也得留意是否符合模具大小(如右圖所示)。

名不符實的回收行動

畢業展結束後,3人各奔東西,塑膠袋實驗計劃停擺了8個月,讓他們重新啟動的契機,是H&M的邀約合作。2017年,H&M 推出「Conscious Exclusive永續時尚系列」,他們向塑膠袋實驗計劃訂購杯墊,作為時尚秀的媒體禮物。

合作案雖然讓他們又驚又喜,但是訂單的數量遠超出他們的負荷,更糟糕的是,他們做到一半才發現,庫存的塑膠袋根本不夠用。為了求快,他們只好添購全新塑膠袋,如此一來也可以直接挑選塑膠袋的顏色,以符合H&M對這一批杯墊色調、彩度一致的要求。

陳亮至形容當時是「拼死拼活」地趕工,靠一臺機器、幾隻手,以15分鐘生產一塊杯墊的速度,勉強在兩個禮拜後,如期完成由棗紅、靛藍、深綠、黛紫等顏色搭配而成的系列杯墊。

2017年H&M向塑膠袋實驗計劃訂製杯墊,作為時尚秀的媒體禮物。(圖片提供/Plastico塑膠袋實驗計劃)

這一批杯墊大幅提升了塑膠袋實驗計劃的知名度,卻也招來負面評論。三位成員在粉絲專頁上,坦承購買全新塑膠袋,為違反回收環保的初衷而道歉。有人來訊批評他們「打著環保的名義,做著不環保的事情」,他們反省:「當時那樣做確實是有爭議的。」

為了避免日後犯下同樣的錯誤,他們公開募集塑膠袋,訊息一釋出,才過一個禮拜,一箱一箱的塑膠袋就幾乎堆滿了他們的儲藏室。賴樂齊說:「我們這邊還有很多沒用完,是真的很多,而那些是全臺灣用掉的九牛一毛。」

發現塑膠袋的美

閱「袋」無數的他們早已發展出一套識袋的眼光。「我們現在對臺灣飲料店的袋子都很熟,知道哪一個比較好回收再製。」陳亮至拿起一個霧面、質地較為硬挺的塑膠袋,「這種塑膠袋熔起來成型漂亮,不容易有瑕疵。」近看有瑕疵的塑膠產品,缺角的斷面中,露出未熔解完全的塑膠袋碎片。

塑膠袋實驗計劃將民眾捐贈的塑膠袋拍下來,整理成一本塑膠袋相簿。(圖片提供/Plastico塑膠袋實驗計劃)

賴樂齊認真地分析:「透明的袋子會是最好用的,我滿喜歡迷客夏的,康青龍的也不錯,一芳的袋子熔起來是透明的。」除了要熟悉各類塑膠袋的特性,還得運用對色彩的美感,才能讓有深有淺、或素面或花俏的塑膠袋融化匯合,碰撞出新的火花。還能控制冷卻的速度,特意將氣泡封存在產品中,營造半透明的視覺層次感。

但有時候無需刻意,創意媒材就潛藏在生活周遭。有一次,他們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活動,館內有建築物正在整修,工作人員拿來一條「施工危險,請勿靠近」的塑膠布條,隨口問「你們要不要用這個做做看」,於是就有了一個盤底烙印著「施工」字樣的亮黃置物盤。

期待無需回收的那一天

他們3人現在一面忙著進修、工作,一面朝著自動化的目標研發新機器,也打算開發新的產品類型。「新產品推出後,曾經買過置物盤的人,可以免費選一個產品,也可以給我們自己喜歡的塑膠袋,讓我們做成你想要的樣子。」

將杯墊裁成小塊,加上耳勾,就變身為耳環。

在他們的巧手下,塑膠袋儼然是一種時尚。這樣的點子固然有趣,卻有人發出質疑的聲音:「你們怎麼看都好像在變相鼓勵大家使用塑膠袋耶!」根據統計,臺灣人一年總共用掉180億個塑膠袋。他們當然知道,即使再怎麼努力回收,還是無法追上人類消耗塑膠袋的速度;回收只是替代性的解決方案,唯有政策改革、健全的回收產業鏈,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或許正因為如此,他們將自己所做的事情,稱為一場「實驗」、一個「計畫」,這僅僅是個暫時的活動。他們真心期盼著,這樣的塑膠回收行動迎來結束的那一天。

Plastico塑膠袋實驗計劃

地址:優居選品松菸店(臺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電話:0921-218220(負責人賴樂齊)

FB粉絲頁:Plastico 塑膠袋實驗計劃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4月號封面故事〈農田飲料吧〉,更多購書平台,請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讀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