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75 頁
【土地與人】江山不老,農村故事才正要開始
嘉義縣布袋鎮上從前有個「崩山部落」,後來更名為「江山里」,這裡的居民曾多達千餘人,但由於青壯年人口外流,老一輩凋零,現在剩不到兩百人。 不過,近年來因為一群返鄉的青年,江山里開始有了陽光。
【大人的植物課】不再寂靜的春天──為蜂兒打造宜居城市
自 2006 年開始,人們發現歐美等地的蜂群因不明原因大量消失,科學家懷疑是濫用殺蟲劑惹的禍。雪上加霜的是,近年臺灣的野蜂群也因囊狀病毒的侵襲紛紛死亡。為了挽救蜜蜂們,不少地區興起一股城市養蜂的熱潮,但要為蜂兒打造宜居城市,其實需要更多的思考。
【大地物語】味道裡的心意──從食材到在地風土的綻放
袁枚的《隨園食單》記載著多種糕餅、湯糰的作法,製作步驟、節慶食材的使用都是一門學問,每一處細 節皆值得探究。品食時,先觀賞其造型、色澤;入口那刻,口感、香氣甚至能喚醒食客的回憶與經驗。
【鄉間鳥事】白腹秧雞.白冠雞.紅冠水雞
在水邊生活的鳥類中,有一類屬鶴形目秧雞科的鳥,身形矮胖嬌小,農民稱牠們為「田雞仔」,秧雞有游禽也有走禽,其中白腹秧雞就不喜歡下水。
【看不見的人】童年記憶的羊舍
兒時的冬日記憶,母親會訂羊奶給家人喝,羊奶通常是早晨送來,但偶爾也會晚上送到,羊奶派送員說是剛擠的較無腥味。冬天夜裡和家人一起品嘗溫熱的羊奶是滿特別的經驗,而當時也很好奇羊奶是如何採集的,只因曾在卡通《小天使》裏見過擠羊奶。
【Parirayan交換日記】自己的背影
尋根,朋友說的「這幾年來原住民很流行的一種活動」,人們大抵想像為跋山涉水回到先人居住過的舊部落巡 禮、懷念,似懂非懂。畢竟,在這塊島嶼上如此頻繁地流離、移民、世代更改家鄉地,少有人經歷──至少像我這樣 40 歲、自我介紹曾寫出生於小康家庭的漢人,從沒想過尋根。
【遺忘考】捎來往事的信鴿
曾任職的餐廳有推出以國寶級作家陳千武的經歷和精神為發想的文學主題餐。陳千武 1922 年出生,2012 年辭世, 是臺灣詩人、小說家、《笠詩社》發起人, 創辦臺中市文化中心(今「文英館」), 進而催生臺灣各地的文化中心,1942 年,他以臺灣志願兵身分入伍,成為往後創作的關鍵命題之一。
【採集學】一起到海邊米拉麥
11月開始東北季風吹起,吹散了石梯坪的觀光人潮,也吹醒了冬季海邊的部落菜園。一個難得的晴日,海色藍得耀眼,浪也比前幾日溫柔不少。是心中的期待被天聽到了嗎?電話突然響起。「走,我們去海邊米拉麥。」電話中鎮妹姐的聲音像孩子般雀躍。
千里步道協會──實現步道自主的價值
晴朗的冬日清晨,來自四方的人們聚集於苗 栗泰安鄉天狗部落荒廢多時的古道,有人手持鶴嘴鋤翻找石塊、有人堆砌護坡駁坎、有人從林間挑來倒木,不消半日,原本崩塌的山徑被修整完善
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打造臺灣第一座信託森林
假使一座美麗的山林,只歸屬在幾個人名 下,也許今天他們願意保留這片土地的自然美好,但明天說不定就突然抽資、想讓子女繼承, 土地的命運也因此難以預期。「環境信託」的精神,便是將自然景觀或人文古蹟交付給值得信賴 的公益團體,讓環境的美好能永久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