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73 頁
【土地與人】池中舞水袖,心葉伴左右
全臺九成的水蓮來自高雄美濃,水蓮的葉子形似愛心,農民洗水蓮的動作又優雅如水袖舞,於是有了「池中舞水袖,心葉伴左右」的形容。
【看不見的人】都會近郊的菱角田
以前念書在臺南市官田鄉大崎村住了一段時間,學校附近有許多菱角田,每到秋冬就是菱角採收的季節,省道上也有許多現炊菱角的攤販,假日偶爾會買幾包帶回老家,品嘗官田菱角的滋味,當時我就很好奇帶著斗笠與包巾的農婦們是如何栽種菱角?
【Parirayan交換日記】錢也買不到的東西
為了完成父親的一個小小想望:想要在食物裡聞到用木頭燒火的味道,去年冬天正式邀請武棟為我們家量身訂製窯灶,幾經討論、現地觀察量測,終於在今年4月開工。這個工期讓我家老爸老媽困惑很久,無論我怎麼說明對方是專業的工作者會自己看著辦,他們總會因為貼心的性格而過意不去,老問我:「天氣這麼熱,他們怎麼工作?為什麼不冬天再做就好了?」
【遺忘考】東協廣場的泰拳大賽海報
跟走讀課的小孩抵達臺中「東協廣場」,許多小店的牆壁張貼著以紅藍兩色為主、頗為搶眼的海報,內容是許多打赤膊的男性及少數身著黑背心的女性,多半雙手握拳呈備戰姿態,眼睛直視鏡頭炯炯有神。
【採集學】海邊的榕樹下
3月初,經歷了斷水及搶打田機忙亂後,好不容易插完秧,大家興奮地說那得「巴格浪」了。「這次巴格浪不要殺豬,我們去海邊的榕樹下。」在田裡話講得肯定,但離開了田,大家便立刻被生計推著各自忙碌。
原來流浪到最後,是為了停泊
邱承漢
2010年辭去臺北銀行業工作回到高雄鹽埕,將外婆起家厝改建為「叁捌旅居」,莫名開始了社區策展的人生之路。熱愛土地也熱愛旅行,足跡遍布世界各地,2016年獲選雲門流浪者計畫,在日本九州待了兩個月,近期剛從南美洲順利活著回來,過著返鄉但持續流浪的雙重生活。
就讓我在風起之時,隨心而去
Chinchen.h
嬉皮的姿態。從中東走到非洲、從歐洲走進美洲、從冒險走入人文;從流浪走出 NGO,而後, 從天涯走回自我。經營部落格「Invisible Landscapes寫在地圖之外」。我想,旅行可以是各種 方式的自我拼湊。
背包合作社──背起背包,在流浪中探問人生
「家人去房間找我,發現人不見了,我哥問我去哪,我說我在旅行。」2010年,本名劉哲瑜的部落客藍白拖訂了一張單程機票,到國外進行為期一年的流浪,在此之前,他的旅行經驗僅限八天七夜的中國自由行。
大浦plus+──浪人的島嶼烏托邦
流浪,真的要離開臺灣前往陌生國度才成立嗎?在遺世獨立的馬祖東莒島上,幾位年輕人進駐荒廢許久的大浦聚落,從修繕老屋開始,一步步打造共食共生的社群空間。
沙發客來上課──把暫時到不了的遠方,帶進地方課堂
旅行深刻之處,往往不在參觀景點博物館,而是生活在他方。從大學開始在國內外沙發衝浪、搭便車旅行的楊宗翰,長旅歸來後成為接待異鄉旅人的沙發主,償還旅途中那些不求回報的人情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