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55 文章

從流浪延續的土地之歌

楊理博

旅行是生活, 土地是信仰,戒不掉的是把生活裝進背包裡,走入他方與山林。把親土文化當成直譯自大地的語言,聽古老的故事,唱土地之歌。現在努力的學習當一個山人。

簡子倫:在流浪的是世界,不是自己

初夏,一輛電動三輪車嘎噠嘎噠地駛進花東縱谷村莊。騎行者頂著豔陽奮力踩踏,一方面讓車子前進、幫單車蓄電池充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車上滿載書和種子,有點重、跑不快。這輛攤車是簡子倫與他的「種子野台」,上路時他的理想很簡單,就是用自己動手打造的移動野台,把保存種子的概念帶往每個角落。

黃阿不:每天的生活,都是一場流浪

穿過中國滇藏線的無數峽谷、走過江西的古村,在每次漫無目的的行進間,風景帶來的觸動盈滿胸臆,卻也理性思辨旅程所見,黃阿不說:「更重要的是親身感受不同的生活樣態。」

羽白群學計畫:讓小孩在大自然遊戲場裡,探索一條學習的路

午後,新北市新店山區突然下起了大雨,雨珠打在屋頂上,滴滴答答地響個不停,不過教室內的孩子們絲毫不被影響。一位男孩用樹枝和舊T恤做稻草人;剛剛在溪邊戲水的女孩換掉濕衣服、打著赤腳,正對著相機鏡頭講故事;幾個男孩圍在一起塗塗畫畫,繪製遊戲紙卡。現在是自主學習時間,這群國小自學生每週兩天聚在這座大自然裡的遊戲場一起學習。

飄著咖啡香的華南國小:小小咖啡豆,帶給孩子們的啟示

一顆小小的咖啡豆,來自南美或非洲的貧荒之地,經由加工烘焙後再流轉到各地,蘊含的醇香就化成一種風雅品味,世界上許多人的生活都少不了它。華南國小的孩童就像咖啡豆,他們生長在以咖啡聞名的小村落,十幾年來被豐富而放遠的視野,灌溉出獨特的自我,混著濃郁的人情況味,在鄉野間瀰漫擴散,越陳越香。

【生命流浪記】大埔plus+:浪人的島嶼烏托邦

流浪,真的要離開臺灣前往陌生國度才成立嗎?在遺世獨立的馬祖東莒島上,幾位年輕人進駐荒廢許久的大浦聚落,從修繕老屋開始,一步步打造共食共生的社群空間。經過多年努力,無人漁村進化成「大浦plus+」,召喚四方的浪人前來,體驗雖離臺灣不遠,卻比異國更流浪的生活方式。

許雅菁&莊傳芬:一座森林,開啟農耕流浪之路

從臺3線切進美濃庄內,有機農場的招牌出現在林木搖曳的路邊,轉彎進去,許雅菁和莊傳芬耕耘進入第三年的「有塊田」橫亙在眼前。田埂間鋪有乾草的鳳梨園,細心講究秧苗間距的水稻田,以及交錯種著馬齒莧、皇宮菜、南瓜的菜園,是她們從北海道歸來後全心投入的實踐場域。她們的汗水灌溉這塊土地,孕育著她們的理想生活。

【散場見】暖男歐豆桑的苦惱, 給《親愛的外人》的信桑

《親愛的外人》是日本女導演三島有紀子的作品,改編自直木獎暢銷作家重松清同名原著小說,電影描述了男主角信結束一場失敗的婚姻後,和帶著兩個女兒奈苗重組家庭

placeholder-light

【畫女話她】越疼痛越愛,卡蘿是世界的卡蘿

作為20世紀最傳奇的墨西哥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1907∼1954)的一生,簡單來說,就是人衰被車撞、轉角遇渣男的故事。

【柔軟時光】喝有故事的酒

春夏交接,天氣有時燥熱得令人難受,正想拿起冰涼啤酒時,氣象預報又提醒即將轉涼。這種不知道要穿長袖,還是該準備收冬被的季節,就算有些氣喘的小毛病,我還是忍不住對冰涼啤酒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