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集學】部落裡的海龍女

文、攝影/歐陽如修

「通常,走在潮間帶的時候,走在太後面的人就什麼都沒有了。但瑪莉亞不是,人家看不到的好料,她都看得到。 走得最後面,但是拿得最多。」提到瑪莉亞的厲害,連 faki 都連連稱讚。

瑪莉亞,是港口部落公認的海龍女。 港口部落雖然人人識海,但能被稱作海龍女的可得是箇中翹楚才行。瑪莉亞的媽媽——小鳳阿姨,從前也是大家口中的海龍女,現在年紀大了,在海邊跑給浪追沒這麼靈巧了,於是把海龍女接棒給女兒。

「以前人家說海龍女,就是在說我。現在不是我了,講得都是瑪莉亞。」笑著笑著,小鳳阿姨開心中似乎又有點惆悵⋯⋯

但瑪莉亞的成「龍」之路也不是說來就來的。她小時候和所有的孩子一樣, 總是偷偷跑去海邊游泳。長大後,也和大家一樣,離開了部落,到城市工作, 一去十多年,現實生活把她帶離了海洋。 但一次機緣,在花蓮豐濱磯崎村的龜庵參加了紅十字會的救生員課程,重新學習各種水上技能,打了底。等到回來家鄉,便把自己泡在海裡,讓身體熟悉海的節奏;也跟著媽媽及長輩摸索著潮間帶及近海礁石群,沒幾年,就以豐碩的採集成果承襲了海龍女的寶座。

但其實在部落,傳統上潛水是男生專屬的本事。老人家總是叫女生別進海裡,主要是為了安全,海流的力量需要 大量的體力才能面對。「但我就是想打破這樣的規則」,瑪莉亞豪氣地說,如今她真的做到了。像巴克力藍那被稱為部落勇士訓練場的地方,瑪莉亞三不五時就游過去找好料。為了彌補體力的落差,瑪莉亞會背上浮板以免遇上不可測的海流,畢竟在海裡,一刻都不能輕忽。

PROFILE

歐陽如修

台灣好食協會的港口部落駐地員工。平日除了與在地農民一起照顧石梯坪水梯田的農務工作,也努力跟著 ina、faki們學習如何好好過生活。

專欄簡介

在山那邊的濱海處,遠離了城鎮,遠離了商業,人類最原始的生活所需,仍有一定比例仰賴採集、手製和交流的形式,所在之地、所見之人和物,都有著文化的經驗和故事的傳承。 作者正生活其中,採集著這些種種。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