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考】被百年老樹包圍的水碓活聚落

文、攝影/林劭璚

開車自中山高速公路南屯與王田路段駛下,眼前縱橫交錯的中彰快速道路、 環中路,擔負起接續高鐵的運輸重任。 繼續前進約莫三公里,轉入鎮平里的「水碓巷」,明明還在大臺中都會區內,卻突然置身一片田園及綠林中,巷弄邊錯落 土角厝、三合院、平房、鐵皮屋。細心點, 亦能察覺路面拓寬後殘存的斷壁殘垣。

最不會錯過的還是春天裡金花燦然的兩棵巨大龍眼樹,及樹傘後古樸的三合院。1710 年第一批來臺拓墾的清朝武將劉源沂發現這裡土地肥沃,遂在溪潭北側建「繩繼堂」定居,或許真的覺得太棒了吧,又寫信回鄉邀請哥哥劉源美一家於 1712 年遷臺,族親漸漸繁衍。

水碓聚落屬客家圍屋形式,仍保存原設庄的整體建築原貌,從門樓、禾埕、 正廳、化胎,到圍屋閒廳的軸線都嚴格 對稱,屋頂以正廳最高,後堂次之,橫屋則依三開間為一單元朝外逐一下降。 建築以土角作主建材,卵石作基底,以前屋頂建材都是在地取材的茅草或稻草, 有冬暖夏涼的優點。

水碓的「夥房」亦帶著濃厚的防衛色彩及強烈的宗族意識,四周的竹林是先民為安全所築的天然圍籬、屏障,村 落擁有城市罕見的原生森林,樹種貼近生活所需:玉蘭花、含笑花、桂花為天然香料,朴樹果實提供吃食、榨油之用, 耐水防蟲的樟樹可用來製作樟腦油,用處廣泛,九芎木材緻密,適合當薪炭、 建築、農具木料,嫩葉又能治蛇傷、創傷。 珍貴百年老樹存活的密度全國少見。

至於為什麼命名「水碓」?水碓是設有水槽的大型臼槌,利用水力帶動臼槌搗米。昔日居民設大型水碓舂米,將 大量白米運至烏日,再輸往各地,因此被外人稱為水碓仔庄,三百年來,繩繼堂是見證客家先民在臺中市開墾共工的活歷史。

PROFILE

林劭璚

第三個字音義同瓊,現為櫟舍文學主題餐廳副店長、麵包樹工作室負責人。2009年開始從事採訪編輯工作,曾出版《給親愛的你》攝影集、《青苔》刊物、《溪邊花生什麼樹》散文集。故鄉花蓮,住過臺北、嘉義、臺南漁光島,現居臺中。

專欄簡介

考察一座城市的被遺忘之處,會喚醒什麼樣的記憶呢?作者將以新移居者的眼光,和細膩敏銳的心思,走踏大臺中的地、物、人,從中拉起歷史的虛線,回望中部曾有過的風光和過去。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