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的模樣】馬寶寶社區農場的廚房

秋冬季節的香港舒爽宜人,適合山路健行。原本置身雜林山徑,行走在不高的短程稜線上,卻很容易就在一個轉彎後,視野突然開闊,俯瞰碧藍色的海灘, 與許多綠色小島村落,再仔細看清楚,島上小到沒有紅色雙層巴士,全靠小船在島嶼間接駁。

這真的是香港嗎?然而地景概念上是。香港有六到七成的土地, 是規劃成自然保護區的郊野公園,與包含農林地的綠地。山林作家劉克襄在《四分之三的香港》一書中, 熱切寫下他走遍香港獨特的 26 條郊山路線,他說:在此之前,我從未知道香港有山。 我想我也是。不僅如此,我更不知道香港有農業、有農夫、有農地。這個距離臺灣最近的「外國」,擁 有全世界密度數一數二的有機農業。

這次返鄉探親,甫下香港赤鱲角機場,搭快捷巴士上跨海大橋,進入九龍,手機便傳來訊息:是一則吃飯邀約,同時奉上「有種電影節」本屆片單,以及兩場在粉嶺「馬寶寶社區農場」的《移步廣碧》、《風之波紋》映後座談會。

這幾年說到香港,不免都會問起兩件重要的事:因興建高鐵被迫拆遷的菜園村,村民是否已經在自己蓋的新村安居?另一件就是新界東北發展計畫,有沒有新的迫遷消息。而馬寶寶社區農場,就是在得知這個發展計畫後,一群以實踐永續農業為目的的村民, 於 2010 年在粉嶺馬屎埔地區成立。他們在此地形成 一個有機體村落:包含日常居住生活、孕育下一代、 樸門永續耕作、開耕種班、每週舉辦兩次農墟(即農夫市集)、食農教育導賞團、餐桌活動、辦影展、辦報等,不間斷的持續八年以上。去年更連結耕耘多年 的年輕農夫、藝術創作者、專業採編、學界與非營利 組織,合辦了一本震撼兩岸三地的雜誌《種植香港》, 當今已出版至第三期,以理論、真實數據分析,證明香港有能力發展永續農產系統,卻因政治邊緣化或其他因素,使得特區政府自廢農業武功。

我趕快放下行李,前往粉嶺,看看影片與朋友。 在香港移動,我習慣乘坐巴士,少坐地鐵。巴士窗外 的風景似乎有點不同,除了市區內永遠大興土木,更多的都更、更多一幢幢新蓋起 40 層以上的摩天大樓與天爭地,總要完全仰視才能追上天際線頂端。有時我也讚嘆香港人在高度擠壓的空間總能產出更高的活力 與效率,但對平視就能看到廣闊綠意的我來說,還是會選擇大自然給予生靈萬物那份富足而感動的力量。

PROFILE

朱培綺

雜學者、素食者、或者書店企劃者,近期得知最新的身分是人類圖的反映者。有著金魚般的記憶力。踏進書店業界至今14年,累積許多的書店搬家經驗,歡迎交流。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