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396 文章

為了好吃麵包,漫長等待都值得 – 海倫鮮吐司

香港出生、輔大畢業的施穎瑩,原本分別在香港、臺灣擔任記者工作,專跑社會、財經人物採訪,但她真正熱 愛的,還是在美食領域的書寫上。

以友善土地為源的米產鏈

宜蘭內城村的山腳下,連綿的稻田正打完綠肥,土壤靜置著、緩衝著,蓄積來年的養分。阿肥揹起割草機沿著田埂細心除草,這是她搬來員山種稻的第六年,而從今年開始,她與做甜點的朋友合作,將自己種植的友善稻米製成米穀粉,交給友人嘗試米製烘焙。

在桃花源部落裡栽培未來

桃花源屬於不斷追尋與耕耘的人。臺東縣延平鄉武陵村的布谷拉夫部落,布農族人世代居住於此,此刻年長族 人在自己的田地上,研究一度消逝的小米、紅藜、龍爪稷等古早作物,戮力復耕;新一代青年則發展在地食材 烘焙與農事體驗。兩代農家在認證程序、產值和創新的種種挑戰下,嘗試耕耘出布谷拉夫的未來。

台味麵包之所以台 – 歷史篇

如果把麵包當成一種持續演化的物種,那麼它的父本和母本便應是日治時代和美援時代,每個時代中的臺灣人民就是育 種員,共同在這塊土地上,滋養形塑成大家慣於認定的台味。

【尋找深耕好食材】從臺灣小麥長出的無限可能

「小麥的種植不是從零到一那麼簡單⋯⋯」年輕的農夫馬聿安娓娓道出,從 2009年開始和哥哥馬聿平在臺中種植與推廣臺灣小麥的點滴。

帶孩子上一堂舌尖上的鄉土課

「碰!」的一聲,教室裡突然闖入一個佩著塑膠武士刀、身穿白衣的「武士」,用時代劇的腔調說:「 3年 1班的小兒們,在下為將軍大人覓得一條好魚

講求原味的餐桌

阿美族料理的技巧並不複雜,往往保留著食物最單純的原味。過去只有火烤、水煮和醃漬等簡易烹飪方式,現在則隨著文化交流和科技的進步,讓食材偶爾得以跨界演出,也衍生出更豐富的滋味。

一開盒就能分享營養美味 – 孩子便當

「對孩子來說,打開便當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劉昭儀笑說,顏色豐富、排列有美感才賞心悅目,這也是讓孩子跨出認真吃便當的第一步,「吃東西是提升一個人品味層次很重要的途徑,而『吃』不只味覺和嗅覺,還包括視覺。」

做菜跟戀愛都要很愉快 – 戀人便當

「為戀人做一個便當,就是你展現實力的時候。」劉昭儀笑說,好不容易有機會準備一個專屬愛人的便當,當然不能讓對方小瞧自己,但大展身手的同時也要選擇好操作的料理,以免打高空而失誤搞砸,「要量力而為,談戀愛跟做飯一樣,不要讓自己太勞累,因為這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便當盒內的「節省」法則 – 經濟便當

關於經濟便當的「節省法則」,劉昭儀叮嚀,除了省錢,還要省時,「時間上的經濟也很重要,因為時間就是金錢,省下更多時間才有精力工作和好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