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36 頁
在廟埕唱歌
這把老廣絃,是東竹林歷代傳下來的樂器,上面安著傳統的螺殼琴馬,和絲仔線。詳細年代不清楚,但絕對超過一甲子以上。
《鄉間小路》2019年8月號 廟埕biō-tiânn
當活動結束、遊客離去,廟埕與在地居民關係益發親密——天未亮,廟埕已隨早市的問候及叫賣聲甦醒、鄉親喜歡在榕樹下泡茶聊天、晚上則變成陣頭排練場。更有對廟宇文化有熱忱的人在廟埕開書店、創立地方工作室,成為旅人感受廟埕人情味的基地。盛事與日常,使廟埕平凡得特別,作為眾人之地,歡迎你來鬥鬧熱!
溪流,曾是日常可親的場域
日治時期溪流與人們的距離,比起現代不但更為親近,而且更具與自然生態共生的觀念,不像今日一味採取管制、隔離措施。
用水梯田和生活,期盼一個溪望
來到貢寮,遊客通常會直奔大海的懷抱,其實也可以背向大海,朝山裡走去。藏身山林的,是一大片景色隨四季變換的水梯田,以及世代耕耘的農戶。
吳晟×吳志寧——從埤圳湧流出來的信念、詩和音樂
初夏梅雨季,從彰化溪州市區沿著圳溝往上游走,眼前滿是今年第一期的金黃稻田。這條圳是乾隆年間開始修築的「莿仔埤圳」,將濁水溪水引進稻田灌溉,幹線有39公里長,灌溉面積遼闊。
【小村畫誌】我的豬童年
我四歲從屏東搬來花蓮,因為父親的家族分家,不是長子的他,聽說花蓮機會多、土地都沒人開墾,就把我們一家用牛車載上花蓮。但是要取得土地沒那麼容易,父母那時候都在有錢人家幫傭,雖然忙碌,卻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時光,家人們都在身邊,現在想起來就覺得特別的幸福。
【朝食部】花椰菇菇帕尼尼
年少的時候,總夢想著可以在咖啡店打工,有天看到一間施工剛收尾準備營業的白色小店,辨識出應是老闆的人,鼓足勇氣推開門投履歷,就這樣得到了第一份工作。
【魚婦養成筆記】家住海邊的鹹水吳郭魚
說到吳郭魚,大家一定很熟悉,身為臺灣最平價的淡水養殖魚,不管是自助餐、便當……都少不了牠的身影。
【田野保存食】舉重若輕的日本醃梅
典子是個很可愛的大姑娘,一面說她不是很喜歡京都人的部分文化,一面又可以將我送她的小蛋糕,從袋子裡拿出漂亮的「手拭い」(日本手巾)細心的包起來,放進袋子帶回家,再順手拿起比較舊的手拭い來擦拭桌子、碗盤,文化真是影響人的生命於無形。
【菜市人生場】進牛墟聽天命
臺南善化家附近,是一百多年前即開始牛隻買賣的「牛墟」,牛隻交易式微後,便成為日期尾數為二、五、八時固定開張的市集,可用「三不五時」來形容牛墟的開張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