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樹雜木平反,眉溪部落點滴成金

眉溪部落種植的油茶樹為大果品種。

文/李佳芳 攝影/黃毛

來到南投縣仁愛鄉的南豐社區,悄然造訪隱密山村,從巷弄與家屋裝飾細節,即可感受濃厚原民色彩,在臺灣山林開發史扮演重要角色的賽德克族人於數代之前遷徙至此,重新建立了眉溪部落(Alang Tongan),不僅代代相守著傳統文化,更保存許多即將消逝的山林資源。其中,在賽德克族語中稱為「沙啷尬」的樹木,便是榨油人亟欲取得的珍貴原料——油茶樹。

在眉溪部落問苦茶油,常發生一種尷尬的狀況。明明當地人種油茶樹已有二十多年時間,但多數老人家卻對苦茶油相當陌生;甚者,在六年前走進部落問苦茶油,人們可能還會搖搖頭回答:沒看過、也沒吃過,不知道那是什麼。「眉溪部落種植油茶樹,原來不是為了榨油,而是為了水土保持。」部落耆老王萬全說,早年政府頒布獎勵造林政策,認定油茶樹為獎勵樹種,而大批種下的油茶樹會開花結果,油茶果與種子也可以賣錢增加收入,所以才吸引部落人種植。

坐擁金山不自知

王萬全談起孩提時看老人家種油茶樹,差不多到9月底、10月初左右,村子就會有「布洛尬」(源自broker的日語外來語讀音,原指中間商,這裡指遊走山區收購物產的掮客)進來到處問,說是要收購油茶果。這時家家戶戶就會出動去山裡,男子爬樹摘,女子在樹下撿,拾得的油茶果與種子最後會集中到某戶人家秤重換錢。在老一輩部落人的認知裡,油茶樹如同柳丁樹,一年一收採果實去賣,可是難吃的油茶果究竟可以做什麼,幾乎是一無所知。

部落人是坐擁金山而不自知,僅仰賴布洛尬帶來的稀薄資訊。布洛尬向部落收購的油茶果,不是已經晒乾去除假種皮的種子,而是未經過日晒,外表仍為青綠色果皮的新鮮生果。過往生果的收購價格很差,一公斤差不多25元,但部落人以為油茶樹是林木,種植後就任其自然生長,抱持「撿多少就賣多少」的心態去收成,未曾把油茶樹視為高經濟價值的作物。

食油風暴揭開油茶果的祕密

直到2002年,獎勵造林政策有了轉變,油茶樹自獎勵樹種中刪除,導致部落農夫的種植意願更低,不少人便砍掉油茶樹轉種高山蔬菜,使得油茶樹漸漸從臺灣山林消失。返鄉耕作的青年農夫李睿洋坦言,自己原本也打算砍樹種菜,最後決定留下油茶樹的原因,要歸功於六年前掀起的食油風暴。「食油風暴後,生果價格瞬間飆漲,北部甚至喊到一公斤60至80元,大家才知道,原來油茶果是有價值的!」

文章未完,全文請見《鄉間小路》2019年11月號,可至金石堂誠品讀冊生活博客來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