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蟹蟹尋奇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1年10月號 蟹蟹尋奇

威武大螯、堅固鎧甲,漫長演化而成的精巧構造,讓基因深植湛藍記憶的螃蟹,足跡橫行深海與山澗。豪邁剖半、入鍋蒸煮,蟹殼由紺青轉為豔紅,在吸飽湯汁的彈嫩蟹肉中,蟹黃流瀉而出,讓老饕讚嘆「螃蟹上桌,百味皆淡」。秋天是蟹的季節,與帝王蟹、松葉蟹等進口蟹相比,在地好蟹亦不遑多讓……

鄉間小路豐藏存食
各期雜誌
《鄉間小路》2021年2月號 豐藏存食

什麼食物配飯,可以猛然喚醒沉睡好久的味蕾記憶?農家子弟或許會想起曾經吃到怕的菜脯番薯籤、漁村離島多的是魚乾蝦乾、工商時代則替換成麵筋瓜仔肉罐頭──以上皆是保存食,將盛產的農產漁獲以風乾濃縮、以醃漬添味、以發酵昇華……更重要的是延長食物的貯藏期限。

焦點
那年夏天我們的封面人物黃文娟

有多少人記得畢業紀念冊上的留言與祝福,誰還管10年前許下的願望會不會實現,35年前你在做什麼,只有年過半百的人才會回眸一瞥,那年夏天的故事,有人還留著翻閱。小農商行「織谷-誠實良品」的老闆娘黃文娟,是1986年7月7日發行的《鄉間小路》的前身《農業週刊》的封面人物,從音樂老師變成農產銷售人員,命運如何流轉讓一個偶然變成必然,讓農業牽成為安身立命之所?

鄉間小路
油茶樹雜木平反,眉溪部落點滴成金

來到南投縣仁愛鄉的南豐社區,悄然造訪隱密山村,從巷弄與家屋裝飾細節,即可感受濃厚原民色彩,在臺灣山林開發史扮演重要角色的賽德克族人於數代之前遷徙至此,重新建立了眉溪部落(Alang Tongan),不僅代代相守著傳統文化,更保存許多即將消逝的山林資源。其中,在賽德克族語中稱為「沙啷尬」的樹木,便是榨油人亟欲取得的珍貴原料——油茶樹。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雜糧小學堂】穀物界紅寶石傳奇──薏苡

位於彰化縣西南角的二林鎮,處於「風頭水尾」的邊緣地帶,境內曾經是公賣局(臺灣菸酒公司前身)契作葡萄的重要產區,隨著臺灣加入WTO、專賣制度廢止,葡萄契作走入歷史,二林鎮農會輔導農民轉種薏仁、蕎麥及巨峰葡萄,三者合稱「二林三寶」。其中薏苡因營養價值高,是美白、抗老、改善過敏等生技產品的原料,與紅藜均被譽為「穀物界的紅寶石」。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雜糧小學堂】麥香遠播,本土小麥復興之路

每年冬春交替之際,臺中大雅便可見到大片金黃的麥浪隨風搖曳,許多人不曉得,臺灣有種小麥,而且栽種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全盛時期全臺小麥種植面積達2萬5千公頃。目前臺灣小麥種植面積最廣闊的地方就是臺中大雅,面積約150公頃,占全臺總栽培面積26.7%,被譽為「臺灣小麥之鄉」。

新聞
【雜糧小學堂】穀類的紅寶石,屏東原鄉的紅藜紅了

「紅藜是老祖先留下來的禮物。」屏東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理事長胡青娥讚嘆道。紅藜是臺灣原生種,本名臺灣藜,並非平地常見作物,而是屏東、臺東原住民部落種植逾百年的傳統作物,排灣族語稱為「djulis」(菟莉絲),在屏北三個排灣族和魯凱族部落最為常見。隨著胡青娥的腳步,我們來到屏東縣瑪家鄉禮納里部落(RINARI),一覽這原住民傳統糧食作物的前世今生。

新聞
【雜糧小學堂】嘉義新港黑豆:田裡的黑珍珠

隨著養生意識高漲,一時間,黑豆也成為許多人愛不釋口的聖品,舉凡黑豆水、黑豆漿等,都在養生的篇章中一再露面,「因為我們常說『見黑就補』。」嘉義縣新港鄉農會總幹事陳永華語調沉緩地解釋,傳統食補概念與現代養生知識結合,讓黑豆成為養生新星。而新港農會也於三年前催生黑豆契作,希望能讓在地農民多了種植選擇,並在這裡重燃一顆雜糧產業的火種。

新聞
【雜糧小學堂】臺灣唯一雙驗證土豆,雲林虎尾的「選美」花生

「呷土豆,呷到老老老!」老一輩的人說土豆是長生果──它也常被稱為落花生、花生,的確,它真的是「花落而生」。

新聞
【雜糧小學堂】雲林水林鄉的金色甜蜜夢

從前,甘藷是遠行者的食糧,後又飄洋過海來到臺灣,開始在這塊形似甘藷的土地上落地生根。老一輩的人總說,他們過去吃飯僅是甘藷籤摻稀疏白米,總把它和窮苦畫上等號;然而,近幾年的養生觀念如潮,被當作養生良品的甘藷跟著翻身,不僅便利商店賣起烤甘藷,連地瓜片、薯條等加工品都跟著推陳出新,拓展出新一代的甘藷吃食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