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雅茹
每年冬春交替之際,臺中大雅便可見到大片金黃的麥浪隨風搖曳,許多人不曉得,臺灣有種小麥,而且栽種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全盛時期全臺小麥種植面積達2萬5千公頃。目前臺灣小麥種植面積最廣闊的地方就是臺中大雅,面積約150公頃,占全臺總栽培面積26.7%,被譽為「臺灣小麥之鄉」。
想起大雅栽種小麥的歷史,大雅區農會總幹事林國永說:「全盛時期大雅地區差不多就有六百多公頃,全部都是給埔里酒廠。」原來當時臺灣省政府指示,埔里酒廠全部使用國產小麥,因此1975年起,埔里酒廠開始與中部麥農契作小麥,釀造紹興酒。
後來因WTO開放菸酒進口,國產紹興酒滯銷,1995年菸酒公賣局的保價政策取消,停止與國內麥農的契作,小麥種植面積銳減,大雅是全臺為數不多的產區,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臺灣也生產小麥。
尚未成熟的麥穗猶帶青綠,直挺挺地佇立在田間。(圖片提供/大雅區農會)
種子級小麥再現生機
直到2000年,大雅麥農和金門縣農業試驗所合作,提供小麥給金門麥農作種,作為釀造高粱酒的原料,化危機為轉機。林國永笑說:「我們種的是『種子級』的小麥。」
種子級小麥品質有要求,與一般食用和飼料用的小麥不同,發芽率須經過種苗改良繁殖場檢驗,唯有發芽率超過80%以上的頂級小麥才會被金門縣政府購買。這些契作小麥主要提供金門縣1970公頃小麥田的種子,除了發芽率,水分含量須低於12%以下。林國永強調,農會也請農民配合注意田間管理,不能有其他品種的燕麥或大麥混入本區契作的小麥,另一方面,尋求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協助,每三年引進原種來純化台中選2號小麥品種。
這些種子到了金門後所種出的優質小麥,作為金門酒廠高粱釀造的酵母使用,可說是「金門高粱之母」;近期金門酒廠和金門縣農會開發的單一純麥酒,更為小麥加工開闢新出路。
冬末春初之際,正值臺中大雅小麥豐收的時節,美不勝收。(圖片提供/大雅區農會)
小麥產業文化節期間的麥田造景。(圖片提供/大雅區農會)
天時地利人和,大雅小麥出頭天
大雅位於臺中盆地北緣,每年10月上旬吹起東北季風,氣候及溫度下降,乾冷氣候不易滋生病蟲害,且梯田地形與砂質土壤使當地田區排水性與通氣性俱佳。
「小麥怕積水、濃霧,剛好適合大雅。」林國永說明,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下旬之間,剛好可避開高溫、颱風、梅雨等不利小麥生長的氣候因素,這樣得天獨厚的風土條件,再加上當地先民早在日治時期種植小麥,經過七十多年,累積豐富的小麥栽培經驗,種植品種更選用適合亞熱帶氣候的台中選2號,都是大雅小麥發揚光大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大雅區實施農業機械化,實施不整地省工栽培,「11月中旬時播種,在水稻收割的前兩天,把種子撒入田中,將稻草剪斷蓋在上面,可以保持水分,還可以防止鳥害,讓小麥不會剛撒下去就被吃掉。」另外,農會與麥農契作面積達87公頃,並以每公斤24.5元的優惠價格向農民收購,若符合金門縣品質標準的種子級小麥再加2.5元,讓麥農在兩期稻作外增加更多收入。林國永說:「2014年度起,農糧署『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補助契作進口替代作物每公頃4萬5千元,市政府又再加碼補助每公頃一萬,都大大提升麥農的種植意願。」
開發多元小麥商品
不論是豐產還是歉收,面對各地農會的行銷難題,大雅區農會皆有策略應對,讓小麥商品年年售罄。林國永表示,小麥若因下雨而有穗上發芽的情況,雖然不能作為金門小麥的麥種使用,但經檢驗無農藥殘留,農會也會依市價收購,或將這些小麥磨成麵粉;過去因為豐產或穗上發芽的小麥量少,很少有麵粉廠願意合作,所以農會更積極找尋小麥銷售出路。2014年大雅區農會將過剩或下雨發芽的小麥調製篩選後,加工成「雅農小麥米」。白米與小麥以2:1的比例調和,煮好的飯口感佳又富含蛋白質,「將雅農小麥米推廣給營養午餐的團膳業者,因為不合格的麥子數量不多,很快就賣完了。」林國永對農會產銷配套措施相當有信心,麥農也不必擔心銷路,只要專心種小麥即可。
越過低谷,讓麥鄉持續茁壯
為了提升國內糧食自給率,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在各地二期稻作區、再生稻田區推廣轉作雜糧,除了臺中大雅,彰化大城、臺南學甲、高雄美濃、苗栗苑裡、宜蘭員山都能看見小麥身影,主要供應於磨粉作為麵包烘焙用,臺灣各地逐漸吹起了本土小麥風潮。
小麥作為大雅的招牌農產,早在2004年起大雅小麥產業文化節開鑼,希望藉由活動宣傳,讓更多人認識本土小麥,至今已連續舉辦16年。每到2月底至3月初的收割季,更吸引數萬民眾參與,大大帶動周邊商家的觀光效益。
談到未來的新計畫,林國永表示,農會在計畫輔導下購置相關加工機具設備,提升乾燥、選別和包裝等相關處理量能,並持續辦理小麥產業文化節,繼續開發小麥米食譜,讓小麥米在餐飲業有更廣泛的應用。另外,許多大雅麥農都已八十多歲,林國永也對年輕人喊話,「我們在2018年成立青年農民聯誼會,不管是補助、受訓,盡量來輔導,也要請他們協助推廣小麥。」目前已有35位青農,農會也鼓勵青農申設小型加工廠,研磨全麥麵粉,期盼讓更多人嘗到本土小麥的滋味。
在小麥田裡做出不同景觀,吸引民眾攜家帶眷前來欣賞。
大雅區農會總幹事林國永期待年輕人回流,支持當地農業。(攝影/張雅茹)
小麥品種面面觀
小麥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作物之一,原屬溫寒帶的小 麥來到臺灣,呈現了本土特色及風貌,我們還可從品種特性,了解臺灣小麥演變及發展。1980年代,本土小麥育種方向皆為豐產、耐病蟲害,如台中選2號主要用於製酒,強調其風味。未開發鮮食市場。直到近年因應糧食危機,各國發展在地農 業提升糧食自給率、減少食物里程,在農糧署及臺中 區農業改良場努力下,進行新品種改良,分別研發出適合磨粉、加工成精緻甜點的台中35號和台中36號,讓農民有更多選擇。
品種名稱 |
育成年分 |
生育天數 |
公頃產量 (公斤) |
栽培特性 |
台中選2號 |
1983年 |
120~125 |
3,500~4,200 |
中高筋硬紅麥,由於生育期短,為市面上主流品種;主要用於製酒,講究風味特性。 |
台中34號 |
1992年 |
124~130 |
3,500~4,400 |
高產、種子大,播種量宜增加10~20%,由於生育天數較長,栽培面積不多。 |
台中35號 |
2017年 |
137 |
4,300 |
適合機械收穫、友善環境及有機種植,為臺灣第一個低筋小麥品種,適合做蛋糕、餅乾。 |
台中36號 |
2019年 |
137 |
4,370 |
較台中選2號具耐性,中筋白麥,麵粉蛋白質含量達12.4%,適合研發麵條相關製品。 |
購買資訊
雅農小麥米
(攝影/張雅茹)
電話:04-25662216或上大雅區農會的PChome商城
甘香小麥茶
(攝影/張雅茹)
電話:04-25665158 或上「三風製麵」網路商店購買
麥星星(寶寶磨牙餅)
(攝影/張雅茹)
電話:04-25665158或上「三風製麵」網路商店購買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2019年9月號〈蚵仔〉。